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全球艺术经典,浮世绘三杰之一、风景画大师歌川广重成名之作。让鲁迅喜欢、凡·高临摹、比肩《富岳三十六景》的浮世绘经典。
2、初次出版完全解说版:风景名画 文字解说 现今地址,知识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本书收入歌川广重的经典版《东海道五十三次》,由浮世绘资深研究者王紫撰文注释,介绍画面内容、艺术手法、现今地址、名胜特产和历史故事等。读者既可以享受精彩画作,也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按图索骥,寻访宿场的现今地址。
3、一册多种东海道,不可替代的版本。作者附文介绍葛饰北斋、歌川国芳、歌川国贞、溪斋英泉、川赖巴水等人绘制的东海道浮世绘,歌川广重绘制的其他东海道浮世绘,以及与东海道有关的其他创作如《东海道徒步旅行记》《东海道名所图会》等。
4、众多广重名画,尽享江户风味和广重美学。蒲原夜雪、庄野白雨、三岛朝雾、龟山雪晴、品川日出、绵绵春雨、林间月影、寂寂冬雪、平野孤烟……魅力无限的风雨气象、四季景色,以及悠悠行旅,正是日本传统和歌中常有的意境。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纸上江户行旅,尽显东瀛的空寂与乡愁之美。
5、112幅高清大图,内文用纸80克新拉菲书籍纸,全彩印刷。平装双封,外封采用画框设计,正封
|
內容簡介: |
东海道五十三次,指的是日本江户时代从江户到京都的驿道──东海道──途中所经过的53个宿场。东海道是当时日本繁华的驿路,沿途风景名胜、名店特产众多,历来是浮世绘的经典画题,著名的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葛饰北斋都曾进行过系列创作。本书以广重经典版《东海道五十三次》为主,附以北斋、国贞等大师创作的东海道浮世绘,并一一对比,讲解其中的风景故事、地方风俗及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广重以安闲的笔调再现了东海道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呈现的种种景致,将各种人物活动融入自然风景,体现了日本和歌中特有的含蓄典雅的意境,洋溢着淡定悠远的抒情气氛。
|
關於作者: |
绘者简介
歌川广重(1797—1858),号一立斋,日本“浮世绘三杰”之一。他擅长运用秀丽的笔墨、和谐的色彩,表达出富于诗意、氛围柔和的自然景致,被誉为“乡愁广重”“旅行与抒情的画师”。代表作《东都名胜》《东海道五十三次》《名所江户百景》《木曾街道六十九次》(合作)等。
著者简介
王紫,德国波鸿大学东亚学、历史学硕士,研究东亚艺术史。著有《浮世绘里的一百零一月》(合作)、《新形三十六怪撰》(合作)
|
目錄:
|
目录
引言 001
一 日本桥·朝之景 004
二 品川·日之出 010
三 川崎·六乡渡舟 016
四 神奈川·台之景 022
五 保土谷·新町桥 028
六 户塚·元町别道 034
七 藤泽·游行寺 040
八 平塚·绳手道 046
九 大矶·虎雨 052
十 小田原·酒川 058
十一 箱根·湖水图 064
十二 三岛·朝雾 070
十三 沼津·黄昏图 076
十四 原·朝之富士 082
十五 吉原·左富士 088
十六 蒲原·夜之雪 094
十七 由井·萨岭 102
十八 兴津·兴津川 108
十九 江尻·三保远望 114
二十 府中·安倍川 120
二十一 丸子·名物茶屋 126
二十二 冈部·宇津之山 132
二十三 藤枝·人马继立 138
二十四 岛田·大井川骏岸 144
二十五 金谷·大井川远岸 150
二十六 日坂·佐夜中山 156
二十七 挂川·秋叶山远望 162
二十八 袋井·出茶屋之图 168
二十九 见附·天龙川图 174
三十 滨松·冬枯图 180
三十一 舞坂·今切真景 186
三十二 荒井·渡舟图 192
三十三 白须贺·汐见坂图 198
三十四 二川·猿马场 204
三十五 吉田·丰川桥 210
三十六 御油·旅人留女 216
三十七 赤坂·旅舍招妇图 222
三十八 藤川·棒鼻图 228
三十九 冈崎·矢矧之桥 234
四十 池鲤鲋·首夏马市 240
四十一 鸣海·名物有松绞 246
四十二 宫·热田神事 252
四十三 桑名·七里渡口 258
四十四 四日市·三重川 264
四十五 石药师·石药师寺 270
四十六 庄野·白雨 276
四十七 龟山·雪晴 282
四十八 关·本阵早立 288
四十九 坂之下·笔舍岭 294
五十 土山·春之雨 300
五十一 水口·名物干瓢 306
五十二 石部·目川里 312
五十三 草津·名物立场 318
五十四 大津·走井茶店 324
五十五 京都·三条大桥 330
歌川广重年表 334
参考书目 337
|
內容試閱:
|
引 言
《东海道五十三次》:歌川广重的公路片
歌川广重是谁?
歌川广重是公认的日本浮世绘大师之一,与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等齐名。他的风景画糅合了中国与西方绘画的技巧, 却被认为是能代表日本传统审美的杰作。他艺术生涯早期的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和晚期的代表作《名所江户百景》,历来被奉为浮世绘中的经典,为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收藏家所喜爱。凡·高曾多次临摹广重的绘画,鲁迅先生也热衷于收藏他的作品。他一生极其高产, 共画了超过五千幅浮世绘(有的统计认为高达八千幅),本书将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带你一窥歌川广重的艺术世界。
歌川广重仅有的一张肖像,为歌川国贞(三代丰国) 在广重去世前为其所画
广重本姓安藤,幼名德太郎,后来曾用过重右卫门等多个名字。他1797年出生在江户的一个下级武士之家。他的父亲安藤源右卫门是一位消防警察,他的母亲在广重十二岁时就病故了,他的父亲随后不久开始隐退,广重接替了父亲的职务,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同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后人推测,他们都是死于疟疾或其他流行病。所以,广重的童年并不快乐。所幸消防警察的工作并不繁忙,广重得以发展他的副业:画画。
他从小就显示出艺术家的天赋。在当时,下级武士通过副业赚点钱补贴家用,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在广重的同僚中,就有一位狩野画派的门人,名为冈岛林斋,广重就向他学习画技。狩野派是日本艺术大的画派,历代供职于宫廷,门人遍布天下。但广重并没有想要以此为晋身之阶。他虽是武士,在江户幕府任职,但对于功名权力却没有半点兴趣。在学习狩野派技法的同时,他还广泛涉猎了京都的四条派绘画、源自中国的南画(南宗文人画)以及使用西方透视法的浮世绘。后,他选择了流行于民间的浮世绘作为他一生的事业。
浮世绘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市民社会,在发展之初受到中国版画的巨大影响,后来逐渐成熟,以其独特的构图、鲜艳的色彩而闻名天下。因为它是一种彩色版画,故而特别适合商业化,广泛传播于全社会。广重之所以选择浮世绘,一来是因为他本人就很喜欢市民生活, 从不摆武士的架子,二来也是因为这种艺术适合谋生赚钱,这对于少失怙恃的广重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1811年,十四岁的广重决定拜入浮世绘的著名流派歌川派门下。当时这一流派的创始人歌川丰春年事已高,而其弟子歌川丰国和丰广等人十分活跃,丰国尤以“美人绘”享有盛名。广重一开始想要拜丰国为师,可惜其门下弟子已满,于是他被转而推荐给了歌川丰广。丰广的名气和才能都稍逊丰国,但对于广重来说,这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歌川丰广的教学风格非常自由,不限制弟子的个人爱好, 这让涉猎驳杂的广重有了充足的自我发展空间。丰广还是歌川派中早注意到“名所绘”(风景画)的人,正是他启发了广重日后进行《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创作。也是因为丰广把名字中的“广”字传给了弟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个“歌川广重”才真正诞生(歌川派之“歌川” 丰广之“广” 本名重右卫门之“重”)。但在当时,广重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一无所知。他在丰广的指导下辛勤学画,一学就是近二十年,其间也出版了一些商业作品,但反响一般。这位打小就不太幸运的年轻人,站在三十出头的人生关口,依旧是一片迷茫。籍籍无名依然,阮囊羞涩也依然,难道他这辈子就要如此平凡吗?
1831年的歌川广重并不知道,一场东海道的旅行即将改变他的一生,在整个浮世绘画坛刮起一阵旋风。从此,他将声名鹊起、享誉天下,凭借着他那支化腐朽为神奇的画笔,进入世界艺术史的名人堂。
东海道是什么?
那么,“东海道”是什么呢?在古代日本,它本是一个行政区划, 代表了日本东部靠着太平洋的一片沿海区域。17世纪初,江户幕府建立之后,东海道被正式建成一条连接江户与京都的官道,它既是沟通幕府将军与天皇的纽带,也是很多大名前往幕府进行“参勤交代”的必经之路。所谓“参勤交代”,又称“参觐交替”,即各地方大名都必须定期前往江户居住和工作一段时间,是幕府加强政治管控的一种手段。所以,东海道是当时不折不扣的政治经济大动脉,在日本全国的道路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诞生了今天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也被称为“太平洋工业带”,是日本乃至于全球,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之一。
但对于1831年的广重来说,东海道似乎只是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路,没有什么艺术上的意涵,和他的人生更是毫无瓜葛,因为他从未去过东海道。他的老师歌川丰广曾画过一组关于东海道的浮世绘,但这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名声与财富。如果有人告诉广重,他此生将与东海道难舍难分,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但只要对于东海道的文化意义稍做解析,我们就会发现,广重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要因为这条道路而大放异彩。
首先,它是日本重要的商业与交通网络,无数人为了生活踏上旅途,这使得东海道在市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802—1814年间, 也就是广重的整个童年时代,一本名为《东海道徒步旅行记》的滑稽小说陆续分卷出版,其作者十返舍一九因此成为当时有名的作家之一。到1831年十返舍一九去世之时,这部小说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重对此也是耳熟能详。他即将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中, 很多有趣的细节都来自此书。无数江户人和广重一样,哪怕没有去过东海道,也早已对东海道望眼欲穿,渴望了解关于它的一切。
其次,它是一条跨越高山大海、连接无数名胜的古道,其沿途风光让人迷醉。谁不想一睹富士山的风采?谁不想扬帆七里渡,取道桑名城,前往伊势神宫进行参拜呢?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也号称是日本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东海道,代表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 对于旅游的热望。就算不为了谋生赚钱,也有很多人甘愿自掏腰包, 走上东海道游山玩水。而没钱或没时间去旅游的人,则只好凭借浮世绘画片中的图像,暂时望梅止渴了。所以,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早在1802年便开始了关于东海道的创作,更自1831年起推出了他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这套风景画的畅销直接为广重铺平了道路。
再次,东海道既是一条官道,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江户幕府努力经营着东海道,本是为了服务于“参勤交代”制度,以控制大名的人身、削弱地方的财力等等。但同时,平民们也可以经由此路,去富士山、伊势神宫这样的地方进行参拜。“朝圣”这一理由是幕府无法禁绝的。久而久之,人们便借朝圣之名,大行旅游之实,东海道反倒成为逃脱幕府管控的自由空间。人们离开城市、纵情山水,东海道成为诗与远方的代名词,它的文化内涵也就变得空前丰富起来。《东海道徒步旅行记》一类的书籍,《富岳三十六景》一类的画作,乃至于松尾芭蕉《甲子行吟》一类游记性质的诗集,都依托于这一精神土壤而生。喜爱诗歌、擅长绘画的广重,自然能在这一领域内如鱼得水。
后,幕府的文化管制政策也刚巧不巧地为广重吹了一阵东风。1790年起,幕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印刷品的审查制度,禁止浮世绘使用过于丰富的色彩。这一管控越来越严,后来更是禁止描绘真实的人物, 传统浮世绘的“美人绘”“役者绘”主题因此备受打击,但“名所绘” 反而因祸得福了。歌川广重正擅长用相对简单的色彩表现自然风光。他没能拜入“美人绘”大师歌川丰国的门下,从后世看来,可能反而是一件幸事了。
1831年的歌川广重,正站在人生大运的关口,自己却浑然不知。1830年,他的老师歌川丰广去世,他正式自立门户,开始尝试风景画的创作。他的《东都名所》等系列获得了初步的好评,但这时他还没有考虑过东海道。因为东海道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仅主要的驿站就有53个,加上首尾两端的江户与京都,则是55个城镇。如果要画完整个东海道系列,工程过于浩大,市场也不一定能接受。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和他的老师歌川丰广都曾经尝试过,歌麿没能完成整个系列, 丰广的画作没有大规模印刷,仅仅赠送给一些朋友,而北斋早期的东海道风景绘也反响一般。在各位画坛前辈都未能有所突破的领域,刚刚积累了一点小名气的广重,敢于直接上手这项惊世骇俗的大工程吗?
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命运的推手往往来得不可思议。就在广重踟蹰的当口,幕府竟然亲自上门送来了大礼:1832年的阴历八月,按照惯例,江户方面要向京都的天皇进献御马,身为公务员的歌川广重得以随行东海道。免费去旅游,还能为风景画积累素材,天下还有这等美事?歌川广重欣然起行,踏上了这条命运的大路!
《东海道五十三次》有什么特点?
1832年秋,歌川广重正式踏上了他的东海道旅途。这是一趟神奇之旅,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谜团。这主要是因为广重的自传在1876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以至于我们至今都无法知道,广重到底有没有走完东海道的全程。
首先,他步入东海道的动机,我们仍不十分清晰。1832年初,他把消防警察的工作,连同武士的家业,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十七岁的仲次郎。原则上,作为退休人员,他不一定要参加这次进献。是他自己主动寻求了这一机会,还是幕府的命令要求呢?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歌川广重到底有没有走完东海道?有证据显示,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画的很多风景都是想象的、虚构的,但也有不少细节可以证明,广重确实是在这次旅行中的。于是研究人员猜测, 广重只走了东海道的一部分,他要不然就是没到京都就先返回了江户,要不然就是中途脱离大队人马,错过了部分景点。但具体是哪些景点他没有亲身去过,则无法做出一个精确的判断。本书将在接下来的画中进行详细的分析,相信看完全书,读者会对此有一个更为细致的理解。
东海道全长约490公里,今天不论是乘坐火车还是公交,都可以在数个小时,或至多一天之内跑完全程。而江户时代的旅行者,快则几天,慢则两至三周,也是可以徒步走下来的。广重如果存心为了积累绘画的素材而游历东海道,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看完全部风光呢? 这又是一个疑问。
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料想到《东海道五十三次》的一个的特征,那就是写真,但不纯粹写实。说他“写真”,是相对于传统文人画的“写意”而言;说他不“写实”,则是相对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而言。广重的绘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
在早期的关于东海道的艺术创作中,以秋里篱岛的《东海道名所图会》(1797年刊行)为代表,对于东海道的景色多做一种俯瞰式的描绘。大量的书籍插图、文人绘画都以这一视角进行,其中不乏虚构的景观。因为传统东方绘画总是倾向于表达心中的山水,渲染一种精英文化的诗情画意,所以并不准备对景色进行准确的还原。而歌川广重的取向明显不同,他在本系列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采用低平的视角, 把道路、行人真切地放在观众眼前,描绘大量的细节,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广重和光同尘的性格使然,他从不自命为精英, 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记录大众的日常生活,这是他“写真”的一面。
但是,他也从不追求的真实。他学习过西方的透视法,但并不使用线性的、定点的透视,而经常使用前缩的、重叠的,又或是散点的透视。他经常刻意放大或缩小局部的风景,对画面进行重构,比如将一棵大树或一座大山放在视觉的中心,为整个画面带来强力的冲击,西方的传统油画家曾对此感到大为震惊。此外,画面呈平面铺开, 没有空间深度,也没有阴影,这些都是浮世绘画家的共同特点。有人认为这是日本人还不熟悉透视技巧的结果,究其本源,透视这一西方概念,代表了一种对真实、理性的追求,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但日本人却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没有这样的概念。广重仍然在追求某种内心的、想象的风景,比如《箱根·湖水图》就是表率。他重构了箱根山的风景,用夸张变形的大山来突出此地的险峻,而这一景象是与现实不符的。明治维新之后,很多摄影师走上东海道,企图用相机复现广重笔下的风景,但在很多景点他们都不能如意。很难说广重没有真的去过这些地方,可能他去了、看了,却并不准备用画笔还原的真实,这在当时的日本也并不是大众的需求。
有些地方,我们甚至可以明显发现广重的某种疏忽或偷懒。比如《京都·三条大桥》一图,他把石制的三条大桥错画成木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没有去过京都,否则不至于犯下如此根本性的错误。又比如《金谷·大井川远岸》《冈崎·矢矧之桥》等图,他明显照抄了秋里篱岛的构图,用传统的俯瞰视角作画,与整个系列风格不符,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却不明(有人推测他并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我们只能认为,这一时期的广重依然受到传统风景画的影响,难免有对前人的承袭之处。所以,整个《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就呈现出一种真实与想象共存的叠加态,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解读空间。
广重的非写实性还表现在对季节的处理上。他的旅行是在秋日进行的,但是他笔下的风景却充满了季节的变化,春天、夏天、冬天的场景交叠出现,很明显是想象的结果。著名的《蒲原·夜之雪》一图就留下了一则谜案:在一个全年很少下雪的温暖之地,为什么广重要画一幅雪景图呢?我想,这和广重对于诗歌的喜好有关。日本的俳句有着对季节明确的要求,总是通过“季题”“季语”来提示诗歌所发生的时节,这也是一种抒情的手法,就像中国人爱说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每一种自然景观在观众的心中都可以唤醒一种既定的情绪,所以广重也喜欢在绘画中加入明确的季节主题以抒发情感。西方的艺术评论家经常这样评价广重:“他是一位天真烂漫的自然画家,喜欢描绘和捕捉季节与天气的变化”,“作为雪、雨和风的诗人,月光、黎明和黄昏的大爱者,他用鲜艳的色彩和精确的线条,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类的活力,他们忙碌的劳作生活与大自然的沉着相映成趣,在四季中不动声色地移动”,“广重是日本自然风貌的温柔静谧之美的诗人。正是这种与笼罩着人类生活的大自然的温暖关系,唤起了人们广泛的共情”。其实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绘画中的诗性美,既是日本传统审美,同时也有中国传统里“诗画相通”的意趣,是非常好理解的。
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明白,广重笔下的山水和树木,既可以是真山真水,也可以是假木假林。就和诗人遣词造句一样,这些要素的安排全都取决于画家的选择。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广重的抒情性上, 而忽略了支持这种抒情性的精心设计的结构。他的山峦往往堆积在远方,表现出悠远的意境。他的河流往往呈S 形切割画面,一则是为了构图之精巧,一则是表现旅途之艰难。他的树木更有意趣,日本的建筑学会论文集中曾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东海道五十三次》中的树。文章指出,广重的树木往往有四种用处:(a)画框功能:把树木放在图画的左右两边,形成一种框架感,让观众更加关注画面的中心;(b)空间强调功能:把树木放在某侧,往往在有房舍、道标的一边,突出这部分的作用,使得画面一侧显得紧张、充实,另一侧则空旷、稀疏, 以此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c)画面分割功能:把大树放在正中,从而将画面切成两半,同时将视觉焦点吸引到树木本身上;(d)视觉诱导功能:通过连续的树木形成一个线条,将观众的视线由此引导到画家想重点表现的景物之上。东海道上看似普通的行道树,在广重的笔下却是千变万化,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们可以在本书的图画中慢慢感受其树木的妙用。
到这里可以做一总结,广重的“写真”其实是对真实自然景象的一种有机的“再生”。而我把这种“再生”的结果,称为一部“公路片”。也就是说,广重就像一个摄影师,以他的画笔为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真实的片段,但是又加以后期制作剪辑,甚至是用上蒙太奇的手法,重新拼接为一部影片。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不同人在东海道上一年四季的行旅。他的镜头亦真亦幻,总是在不同的场景、季节、气候之间切换,给我们反映出人与山水的千百种变化,带来一种始终“在路上”的感觉。而他终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漂泊艰辛与自由诗意共存的旅情,是一条道路沉默无言的叙事,也是画家为自己制作的一部大片。
《东海道五十三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1832年末,广重从东海道之旅归来后,积累了二十年的能量终于喷发。他自信地拿起画笔,开始了整个《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创作。而之前和他合作过的“保永堂”老板竹内孙八,则担任他的出版商,帮他找来了技巧精湛的雕师和摺师(印刷工),开始源源不断地制作、发行浮世绘版画。在版画的制作中,雕师和摺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质量,而竹内孙八所带领的,确实是一支很有实力的团队。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东海道五十三次》后来的成功。广重在本系列中经常用一些小标记致敬出版商,以及雕师和摺师。当然他也没有忘了自我宣传,把带有自己名字的记号多次画在不起眼的角落,这也是本系列画作一个有趣的看点。
1833—1834年间,《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陆续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日本正值多事之秋,天保大饥荒四处蔓延,农民骚乱不断。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混乱,使得江户人无法进行东海道的旅行,反而增强了他们对于远方的渴望。于是,广重那自然、安静的风景绘成为人们的安慰剂。从此以后,他确立了风景绘大师的地位,日后将不断回到东海道,创作出十几个不同版本的系列作品。歌川丰国的弟子国贞、国芳等人也加入进来,和他共同完成了《东海道五十三对》《双笔五十三次》等作品。广重甚至还制作了一款以东海道为主题的桌游,名为《参宫上京道中一览双六》,可见这个题材的热度。本书将设立“东海道图像史”这个小栏目,穿插在文中,尽可能地介绍这些花样繁多的衍生作品。
五十五 京都·三条大桥
终于,我们来到了东海道的终点,京都!著名的三条大桥横在眼前,桥上是进出京都的各色人等,有人扛着货物,有人带着随从, 还有人驻足向桥下观望,凝视着奔流的鸭川之水。鸭川河边,鳞次栉比的房屋在东山三十六峰的山脚下密密麻麻地排开,代表着城市的繁荣与扩张。如果你仔细看画面的右边,在山峦与房舍之间,还能发现一座高塔,那便是清水寺的三重塔了。本图的色彩使用很有韵味,河水蓝色的渐变与沙地的灰度相搭配,日落余晖照出的橘黄色山体与前方山峰的阴影相协调,又与桥面的颜色相辉映,烘托出一片夕阳晚山的恬静美感。
三条大桥作为京都的象征、旅途的终点,和本系列幅的《日本桥·朝之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但很可惜的是,家住日本桥的歌川广重,对于远在京都的三条大桥真是非常不熟悉。在本图中, 他犯了一个全系列可能是的错误,他把石头制成的三条大桥画成了一座木桥!此桥本为木桥,但战国末年由丰臣秀吉改造,在河底插入六十三根石柱,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石桥,而且是日本早的石桥之一。如果广重真的到过京都,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这个错误基本坐实了广重没有走完东海道的假说,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离开了幕府队列,但他肯定没有到过京都。他应该是看过某本战国时代之前的古书,从而把三条大桥想成了木桥。浮世绘画家经常会犯类似的错误,包括葛饰北斋在内的历代名家都喜欢画一处名为“三河八桥”的名胜。然而这个所谓的“八桥”见载于平安初期的《伊势物语》,早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消失了,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但是人们依然热衷于想象这一不存在的风景。
对于风景的真实性,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风景,即便是亲眼所见,广重见到的风景和我们每个人所见到的风景也不会一样。所以,广重并不在意他笔下风景的现实意味, 他随兴变换季节,偶尔虚构山水,有时抄书,有时写实,他表现的始终是他心目中的那条东海道,那条悠远绵长的文化艺术之路,那条生机勃勃的平民生活之路。在他生前,他把自己对东海道的风景写意视为一生的骄傲;在他死后,他还想去西方净土继续游览那些不存在的名胜。他的辞世之诗就是这么写的:“东道写意,不过旅人苍空;西国将往,且看名胜种种。”
他人生的漫长“公路片”,就随着这豁达开朗的诗句,写下了“The End”。
现在地址:
京都府东山区大桥町三条大桥(京都市三条京阪站西)
延伸阅读
葛饰北斋《诸国名桥奇览·三河八桥》(1833—1834年间)
平安歌人在原业平下关东时曾提及“三河八桥”(他也算是东海道文化的先驱),此后“三河八桥”成为名胜,但不知何时湮灭。葛饰北斋自然没有,也不可能见过此处名胜,纯凭想象构图,所以该图有一种几何化、概念化的倾向。夸张的曲折桥身、被强调的红色斗笠,形成具有现代性的点、线、面,虽然是完全虚构的,但凭借北斋强烈的个人风格带来视觉冲击。此图的创作与广重的《京都·三条大桥》几乎同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