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杨斌教授力作!解释商业规律,为个人和企业把握战略节奏,提供应变对策!在“紊态”的商业世界里,找一个认知变化的“锚”!
|
內容簡介: |
未来的不确定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般,横亘在每一位意欲前行的企业家面前,无法忽视且长期相伴。
战略节奏理论,把产业发展纳入企业战略的视野,刻画了战略的时间属性,是战略理论在快速变化时代的发展。
《战略节奏》从主流用户特质、市场规模、成长速度、需求多样性4个维度综合考察,将市场发展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分众市场和杂合市场。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形态和竞争焦点。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战略节奏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获得跨期成功的中国企业实践的总结提炼,《战略节奏》介绍了企业发展三种典型路径,农耕者、狩猎者和圈地者,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调整战略节奏的方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势和市场态势,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
《战略节奏》后提出了一个全视阈考察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股权市场的PRE-M模型。通过三个市场相结合,识别结构性机会,发现产业链结构洞,寻找估值洼地,帮助企业在动荡的商业世界里调整战略节奏,建立适时、适势、实时的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要熬得住,认得出,抢得先,跟得上。在漫长的寒冬要熬得住;风起于青萍之末时要认得出;顺应趋势要抢得先;市场需求变化时要跟得上。
探测风口,选择行业。
识别趋势,构筑节点。
因需而变,提前布局。
活在当下,把握未来。
|
關於作者: |
朱恒源
博士,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Fulbright学者、Ronghong学者、Santander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创新与创业、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
杨斌
博士,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管理(非市场策略)、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高等教育管理等。
|
目錄:
|
序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前言在动荡的商业世界里把握未来
章看不懂的中国市场>
市场发展的基本逻辑
新兴市场的后发优势
的战略纵深
始于山寨的学习路径
第二章在市场发展中识别用户
创新者:发烧友
早期采用者:时尚派
早期多数:积极的实用者
晚期多数:挑剔客
落伍者:保守派
解析用户群体
第三章跟踪产品市场成长
从用户分布看市场成长
从小众市场到杂合市场
用户和产品的双边演进
指数逻辑与线性逻辑
第四章小众市场
锁定种子用户和早期用户
从“极客产品”到“时尚产品”
留心慢一拍的产业链
警惕先驱变先烈
第五章大众市场
开启广阔天地之门
产能制胜
营销与渠道:高效率,广覆盖
奔跑中的陷阱
第六章分众市场
增速放缓背后的故事
科学细分与精准定位
高效开发与产业链演进
警惕过度细分与盲目对标
第七章杂合市场
愈发挑剔的用户,愈发碎片的市场
平台型企业
双边S曲线
新周期,大变局
第八章农耕者
认识农耕者
洞察行业与客户需求的变化
春不种,秋无收
循序渐进,常变常新
第九章狩猎者
认识狩猎者
打造弓箭
逐水草,习涉猎
警惕“一招鲜”变“大路货”
第十章圈地者
认识圈地者
大而不倒的生命力
一心多用:同时不同的业务
三种类型转换
第十一章重新思考战略
全球化下的新机会
南橘北枳:切勿忽略市场环境
从市场发展角度看多元化
PRE-M市场三角模型
PRE-M市场三角模型的企业实践
结语迥异的未来,从战略思考开始
|
內容試閱: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众多中国企业的成功密不可分。那么,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众多企业,其成功背后的管理因素是什么?对中国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为全球范围内更多的企业借鉴,让中国企业经验的结晶融入全球管理知识的宝库,这是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管理学者的历史责任。
深感于提炼中国企业管理经验的重要意义,2005年,我和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的陈清泰同志,以及时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简称“中企联”)副会长的蒋黔贵同志共同商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企联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展“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以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发掘关键的管理因素,探究有代表性的中国领先企业的成功之道。
1983年1月,时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同志,曾就如何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我们在“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中也发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多方汲取国际经验,并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管理实践,涌现出一批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这就为开展既独具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管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项目研究总报告中,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提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的作者朱恒源同志和杨斌同志都参与了这项研究,杨斌教授还主持撰写了理论研究总报告。项目结题之后,他们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的管理实践,从创新、战略和组织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近,他们把相关成果进一步提炼成为通用的战略分析框架,并针对企业界的需要进行重新整理和表述,形成了这本《战略节奏》。这本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后续成果,它植根于中国企业的实践,但提炼的概念、分析框架又不失一般性,可供所有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经营的企业参考。
只有在“以我为主”的立场下去博采众长,去融合提炼,才可能自成一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如此;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管理学科建设,也当如此。以管理研究为例,中国的管理学者,从全面学习国外的理论、方法入手,积极主动地对中国企业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新发现,从而发展新的管理理论,对世界管理学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本《战略节奏》,不仅从传统经典的管理理论中汲取了养分,而且总结了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是“十六字方针”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尝试。两位作者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既积极博采众长,又努力自成一家,其研究结论或可商榷,其研究影响可待彰显,但其执着为学的精神,值得鼓励。
赵纯均 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二、三、四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召集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