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編輯推薦:
本书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保罗?考特曼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课程的讲稿。课程依循黑格尔美学的问题线索,探讨艺术的真理地位,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审艺术的“过去性”,尤其强调“思辨”思维在艺术实践的历史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考特曼是当代西方著名悲剧理论家、批判理论的后起之秀。他认为,“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认知、信仰和习俗进行辩护或理性批判……这种能力就是我所说的黑格尔意义上的思辨能力”。他称,黑格尔“创建了独一无二的现代人文学科研究规划”。本书正是站在黑格尔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和立场上,对黑格尔意义上的象征型、古典型与浪漫型艺术的演进做出考察,使我们与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基督教绘画与莎士比亚戏剧等不同历史环节的艺术形式依次重逢。
內容簡介:
本书编译自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保罗?A.考特曼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课程的讲稿。课程依循黑格尔美学的问题线索,探讨艺术的真理地位,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艺术的“过去性”,尤其强调“思辨”思维在艺术实践的历史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在对于象征型、古典型与浪漫型艺术演进的考察中,我们与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雕塑、基督教绘画与莎士比亚戏剧等不同历史环节的艺术形式依次重逢。在这里,艺术的过去性与当代文化境遇相碰撞,对我们提出形而上沉思的吁请,它召唤着未来人文研究的解释学工程。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保罗?A.考特曼(Paul A. Kottm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博士,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文学系主席,比较文学与哲学系教授,曾任东京大学、科隆大学形态学国际学院、意大利维罗纳大学等多所国际院校的客座教授。著有《作为人类自由的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7年)、《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悲剧性状况》(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09年)、《场景的政治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与主编《黑格尔美学的艺术:黑格尔哲学与艺术史视角》(芬克出版社,2018年)、《艺术的坚持:美学哲学与早期现代性》(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2017年)、《哲学家论莎士比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译者简介:
王曦,女,安徽砀山人。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山大学文学学士,上海市晨光学者,曾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访学交流,2020年获聘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文艺理论。
目錄 :
译者前言
讲 人文学科的前世今生
第二讲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
第三讲 黑格尔论象征型艺术
第四讲 黑格尔论古典型艺术
第五讲 黑格尔论浪漫型艺术
第六讲 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与现代伦理生活
第七讲 论现代悲剧
第八讲 论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第九讲 黑格尔与普洛斯彼罗:艺术的过去性
第十讲 艺术失去至高职能
第十一讲? 深情地照料死者
第十二讲 大地的命运
內容試閱 :
我认为,攸关人文学科未来的议题,是思辨思维(黑格尔称之为“Spekulation”)在今天是否有任何的“科学机制”作归宿。为了解释我的主张,先交代一些可能有用的背景吧。
正如我们认识到的,西方现代人文学科可以说源于现代哲学传统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可以追溯到让-雅克·卢梭两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
1749年,卢梭在第戎学院举办的征文竞赛中获得头奖,征文的题目是“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敦风化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1754年,卢梭再次回应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是对现代化的又一次攻击,他尤其攻击了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假设。这两篇文章代表了一种初步的尝试,划定了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在推进人类自我认知之时的界限(这是原则上的界限,而非由一时的经验性无知造成的界限)。就这样,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前三分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卢梭影响显赫。康德和黑格尔阐述的许多观点,仍然与卢梭的主张相关。
许多人追随卢梭,谴责现代性本身的伦理缺陷,并反对这一信念:自然科学范式完全胜任人类自我认知的任务。换言之,许多人认为,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和劳动分工创造了种种使人堕落、痛苦的人类依赖关系。这些批评认为,我们一直忙着创造一种不适合人类繁荣兴旺的“生活方式”,就像动物园的生活不适合动物的繁衍生息一样。这样的批评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现代社会太过“技术化”、疏离化、商业化、非自然化、原子化、孤立化,污染严重,残酷并且漠视人类的痛苦。这些批判引人瞩目,今天人文学科的许多研究都受到“批判理论”的启发,在这方面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卢梭。但这些并非我讲座的主题,提及它们只是为了将其搁置一旁。相反,我想聚焦卢梭提出的另一个关于人文学科的问题。
在我看来,基本的问题关涉规范性考量(normative considerations)的地位,这些考量引发了对于“应当”的要求。自康德(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幅卢梭的画像)以来,下述两种要求一直比其他任何要求都更为重要:什么应当相信,什么应当做?这些主张居于人文学科的核心,它们有助于形成这一传统观点:人文学科是任何可资信赖的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
虽然规范性考量有时直接被视为哲学问题,但却并不单纯局限于哲学领域,它们无处不在:文本应当如何解释?(也就是说,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意味着什么?)一个人的品德应当如何评价?一幅画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一则历史事件的意义?
在过去,下述两方面的问题往往被置于哲学的一个分支下研究,它们声称阐明了现实的首要原则:其一,什么应当相信,什么应当做;其二,人类的作品和社会实践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制造意义,又为何意味深长。在西方,大致而言从早期基督教到卢梭的时代,这些问题归诸形而上学(meta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