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編輯推薦: |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3)》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与边缘,交错、交流与创新”为主题,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关系重构、世界文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思考。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With 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探讨了人类文明在经受数百年来巨大的转折时,人们对社会、历史及整个“生命圈”的思考,倡导多样性文化,在多样化的环境中谋求和谐存续。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与边缘,交错、交流与创新”为主题,聚焦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关系重构、世界文学关系等问题。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With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
關於作者: |
徐锦江,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化创新与城市软实力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上海城记》、《愚园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复旦学报》《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学术刊物及重要报刊发表论文及文章上百万字,曾获上海市新闻论文一等奖。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更新策略:基于上海老城厢的研究》《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战略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
李艳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日近代比较文学。有《晚清日语小说译介研究》《晚清文学与明治文学关系研究》《文艺复兴的女人们》《林纾冤案事件簿》《琉球见闻录》等专著译著。
|
目錄:
|
总 报 告
数字出海
——传播中国声音,融入世界文化生态 周梅婴 胡 睿/001
With 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
国际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 陈圣来/021
在“圣”与“俗”之间:后疫情时代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美学共同体 张灿荣/033
多元文化融合中的宠物友好型城市建设:以上海为例 陈亚亚/049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知识生产·公共舆论·对华政策——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转折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66—1972) 张 焮/065
德国智库体系及其对华研究 国 懿/085
世界变局背景下之中俄人文交流成就与发展对策 唐稳君 蒙耀登/101
中国电影、国际电影节与疫情时代的文化交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前艺术总监马可·穆勒访谈 任 明/119
包容开放,和平发展的民间外交——中菲妈祖文化交流略考 王海冬/132
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
“信念”——日本战后民间中文教育视野中的藤堂明保 王俊文/144
上海文坛济慈译介中的创伤与疗愈解读 刘海英 惠卓然/160
从文本到有声:中国奇异故事英译的戏剧化呈现及启示 刘 颖 钟 杰/179
村上春树文学在中韩两国的翻译与出版 权 慧/198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
澳门及其文化中介:浅谈澳门译务署的汉学家 苏永禄/211
彭执中与澳门儿童文学 张政君/233
新冠疫情下台湾地区妈祖文化与“送王船”文化助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 严文志/245
|
內容試閱:
|
摘 要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3)》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与边缘,交错、交流与创新”为主题,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关系重构、世界文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与思考。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With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总报告《数字出海——传播中国声音,融入世界文化生态》针对文化出海的重要平台之一的数字文化领域,考察了在全球化的数字文化传播生态“西强东弱”的格局中中国文化产业出海概况、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广出去、更好融入世界文化生态的重要命题。
“With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展示了:在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喧嚣之中的“文旅融合”这一前瞻性视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促进产业发展与文化交流的相辅相成;作为深度媒介体育的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是国家主义美学与消费主义美学交融的美学共同体,其在后疫情时代助力修复全球化精神;“宠物友好”作为文明居住、文明旅游的内容,成为开展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的重点工作,也是应对文化冲突、发展多元文化的方式之一。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从历史与当下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社会:美国中国学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对华认知及美国对华政策,为扭转当前美国对华认知误区、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中俄关系在较为完善的人文领域合作机制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下,构建中俄主导的多边合作框架,探寻多路径的人文交流方式;德国智库作为欧洲乃至西方大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发展路径,注重对公共利益的保障、构建全面公共资金的支持;中意电影结缘的过程,呈现了中国电影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世界的历程、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菲妈祖文化交流体现了包容开放、和平发展的共同体理念,促进了海上经贸的发展与港口城市的繁荣。
“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注重整理收集中国/上海的文学交流中的重要史料:中国语言学大家藤堂明保,在日本战后的民间中文教育历史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百余年来上海文坛对作为医生诗人同时也是患者诗人的济慈的诗歌和书信作品进行了大量译介,其创伤与疗愈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读者思考当下现实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维度;中国的奇异故事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具有潜在的戏剧元素,译本的跨媒介呈现扩大了文本的传播场域和目标读者;自1987年《挪威的森林》出版之后,村上文学在中韩两国掀起了数次“村上热”,体现了不同年代的翻译出版特点及社会背景、经济背景的差异性。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考察了作为负责语言中介相关事务的独立机构澳门译务署的建立历程,中国朝廷与澳葡政府之间的政治行政关系;澳门儿童文学以澳门城市景观为故事背景,开创了“开元故事法”,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台湾妈祖绕境进香及“送王船”的民俗活动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慰藉作用,助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