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云端上的故乡

書城自編碼: 386787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中國當代小說
作者: 徐祯霞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621198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NT$ 510.0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售價:NT$ 354.0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售價:NT$ 234.0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售價:NT$ 311.0
诸葛亮
《 诸葛亮 》

售價:NT$ 359.0
解密:梦的诞生
《 解密:梦的诞生 》

售價:NT$ 874.0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售價:NT$ 208.0
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 人文与社会译丛:我们中的我(承认理论研究) 》

售價:NT$ 35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74
《 克瑞丝塔王国:七灯(光的力量终将战胜一切!) 》
+

NT$ 232
《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半自传式作品) 》
+

NT$ 359
《 风声 》
+

NT$ 261
《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历史短小说“见微”系列口碑新作) 》
+

NT$ 284
《 第七天(余华长篇小说经典,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

NT$ 330
《 中国爱情:聊斋故事 》
編輯推薦:
我的故乡,它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但是它映射的却是整个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历程,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个个体的村庄浓缩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一个作家,就应该是社会忠实的记录者,作为村庄沿革的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村庄的历史、风俗民情与地域文化,记下这个村庄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具有时代性的人和事,从而向读者揭示了在故乡的村庄中,曾经沉淀和绽放的那些美好,以及在岁月沉浮中人们的悲欢离合。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自传体非虚构散文读本,它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的搬迁和消失。一个曾经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由于城镇化建设,彻底从那片土地消失,而我,却留下了丰沛的记忆。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余年,亲见亲历了村庄的种种发展和变化,从自己出生开始写起,自幼时的集体劳作,到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到撤区并乡,再到城镇一体化。
關於作者:
徐祯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百优文化艺术人才,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创作作家。陕西散文学会理事,商洛市作协副主席。2008年开始写作,已有2000余篇文学作品刊发《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散文选刊》《北京文学》《散文百家》《美文》《延河》《四川文学》《山东文学》《天津文学》《山西文学》《高中语文天地》《小品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学生文摘》《第二课堂》《百花园》《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及海外版、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澳门日报》《翻译中国》等各类报刊,80余次获奖,公开发表作品500余万字,遍及200多个城市和地区,入选20多部文学选本,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试题和各类学生教辅读物,出版著作《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梅花语》《山中日月光》《春天的声音》等。
目錄
目录
章 我的出生 001
第二章 幼年的生活 012
第三章 陌生的父亲 020
第四章 小叔返乡 028
第五章 我的1976 年 037
第六章 老薛遇豹 045
第七章 瓦窑纪事 050
第八章 支援三姑 057
第九章 朴素的婚礼 066
第十章 疯子堂哥 072
第十一章 村庄里的兵 077
第十二章 耍起满家灯 088
第十三章 春生的婚姻 097
第十四章 侄子问世 108
第十五章 大哥建房 115
第十六章 三哥失明 122
第十七章 我的二嫂老师 130
第十八章 跟堂哥读书 138
第十九章 晓华寄学 144
第二十章 三哥相亲 152
第二十一章 烟袋嫂自杀 160
第二十二章 姐姐的爱情 166
第二十三章 多灾的弟弟 176
第二十四章 吐血亡命女 183
第二十五章 追电视剧的日子 189
第二十六章 新屋落成 195
第二十七章 邻居阿黑 202
第二十八章 五嫂患病 210
第二十九章 窑煤事件 218
第三十章 被考试决定的命运 223
第三十一章 川儿中毒 230
第三十二章 错误的邂逅 237
第三十三章 西安打工 244
第三十四章 弟弟结婚了 254
第三十五章 三哥病犯 262
第三十六章 闺阁出嫁 270
第三十七章 小个子习娃 278
第三十八章 熊娃和他的妻子 286
第三十九章 双亲远走 293
第四十章 七个人的砖厂 303
第四十一章 失却故乡的人 310
第四十二章 回望故乡 318
后记 332
內容試閱
浸注着乡愁的爱和痛(序)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那个根,就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它是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或者说是母土,让我们情系一生,一生都背负着它,为它魂牵梦萦,为它牵肠挂肚,对它拳拳深情,以致一生都走不出它的乡土情结和地理范畴。
徐祯霞是陕南柞水的一个作家,这些年在文学上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我知道她,是在“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选评上,我作为评选工作人员参与了这次评选。徐祯霞的申报材料和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作家发表作品量比较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样刊送报的也多,全国各地的都有,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听行业人说,这是一个自我奋斗成长起来的作家,而且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走上写作道路的,并且通过写作,改变了她的人生,改变了命运,这一点,让我觉得她的确是一个对文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人。能用文学改变命运的人不多,而徐祯霞以她的坚韧和顽强与吃苦的精神,实现了命运与人生的成功逆转。
徐祯霞是在一个日头正劲的夏日的中午自柞水来造访我的。西安的盛夏,热得像火,她便是顶着这样的烈日来见我的,这让我有些意外,又有些叹服,一个有意志力的人必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也是值得人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她坐下,与我谈了她的写作,以及写这部书的初衷。她说,她的故乡现在已经彻彻底底消失了,完全不存在了,对于她来说,起初是真的不能接受,总有着一种切肤之痛和心理上的撕裂之痛,现在总算平静了一些,冷静之后,她想为故乡写一部书,以证明故乡确实生动而又鲜活地存在过。因此,就用人称的手法写下了这部《云端上的故乡》,是为了记住过往,也是为了用笔记录下曾经真实的存在过的绿树环绕的村庄和和那弥漫着乡土气息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虽然村庄消失了,但是村庄也曾经精彩而浓烈地存在过。同时,也是对已经蜕变的故乡的期望和展望。谈完这些,她然后又顶着炎炎的烈日离去。
《云端上的故乡》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徐祯霞以其磁性而深情细腻的语言文字,记述了自己对于故土、亲人、乡亲们那些刻骨铭心的生活烙印和生命记忆的见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一个村庄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和转换,展示了社会大背景下整个乡村面貌以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变,凸显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小说以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和细节,对改革开放前后40多年来的乡风民俗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和动情的描绘,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和时代精神内涵,更为难得的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所氤氲的对故乡故土及父老乡亲的眷眷深情。这是一部诗情画的山川大地之歌,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乡愁之痛。
这部小说虽然写的只是柞水县下梁镇王坪村,是个个例,但是它却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些年,在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类似于徐祯霞的故乡这样的村庄,因为地理的原因,因为建设的原因,因为投资的原因,因为安全的原因,因为国家扶贫政策力度的加大,使得村庄整体搬迁。尔后,这个村庄的行政建制改变了,叫法改变了,人物事统统更替与变换,那些原来固有的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就这样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消失了,以致到了无痕迹;但在整个的社会发展中,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徐祯霞用人称纪实的手法叙写这本小说,有着非常现实而广博的意义,她让村庄以文字的方式存活下来,是对历史的一种很好的复活和再现。
作家本身就是社会的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更是思考者。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以某些牺牲和改变为代价,要不然,社会就会永远停滞,无法前进,消失的不等于不存在,它应该属于沉淀的历史的一部分。徐祯霞在这部小说中,就充当了社会记录员的角色,她以小说的形式将王坪村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以及那众多的村民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村庄中活着或死去,活有活的意义和价值,死有死的背景和根源。这部书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成长,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时期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客观而宏观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村庄的形态。它是一个村庄的风貌,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既有着陕南地域特色,也有着时代的烙印和履痕,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情入理,而又客观充分。通过一代人、一群人、一个村庄这样一个共生共栖的群体,再现了一个社会,间接地通过一个村庄,反映和展现了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恢弘巨大的社会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的历史意义。
一个作家,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是得心应手的。在这部书中,所有的叙述和语言都是很流畅的,行云流水,很自然地涌入作者的笔端,那些往事,那些人物,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像汩汩清泉,自然地流泻,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素材的运用与人物的设计恰到好处,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反映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特点,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旋律,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任何一部作品里,人物的命运和时代都是息息相关的。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要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而在这一点上,作者处理得很好。当然,这个题材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是一个驾轻就熟的题材,一者来说,故乡的物事太过于熟悉,二者来说,几十年的生活发展和变迁太过于刻骨铭心。因此,所有的人与事都可信手拈来,用得得心应手。这是一部乡愁文学,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时代志。而今,作者跳出村庄之外,观望曾经休戚与共、朝夕相处的故乡,记录的是故乡的风云变幻,也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回音壁,让村庄的过往在文字的书典中重现和复活,让历史和现实交融,以文学的方式重生和新生,因此这部书便有了对历史的回味和探寻生命发展的双重意义,也或者可超脱历史之外。
李星
(李星系著名评论家,《小说评论》原主编,茅盾文学奖评委。)
致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自序)
故乡离我工作的县城,并不远,仅15里,但是我已经有几个月没回去了。上次回去的时候,是清明,给父亲和母亲送清明吊儿,这次回去,却是因为七月半。
在我们当地,有一种习俗,七月半,要给亡故的亲人送纸钱。言说,七月半,是鬼节,亡灵都要去赶集会,买一年四季需要的生活用品。这个节日,都是要给亡故的亲人送纸钱的,否则,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就会很穷很可怜。这,体现的是中国的孝道文化。
从来没有想到故乡会疏离,也从来没有想到故乡会陌生,更没有想到故乡只剩下父亲和母亲的坟茔。想到这里,不禁心有戚戚焉!
站在父亲和母亲的坟边,眺望脚下的土地,思绪如潮,百感交集。这里,曾经是我生活了20年的村庄,从我能记事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在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村庄里阡陌交错,道路纵横,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和菜蔬,还有那一年四季口味变幻的果木树。我的父老乡亲们就在这片平坦开阔而又美丽的小村庄里生活,家家养猪,养鸡,养狗,养羊,还有几头牛,鸡犬相闻,鸟鸣声声;每天早晨和中午,做饭的时候,家家的烟囱冒出一缕一缕的青烟,在村庄的上空袅袅地浮动,悠悠的,悠悠的,一直升上半空,后在微风中飘散,融入蓝天白云间。
常常,我也会坐在山巅,或拿一本书,或者什么也不做,就这样,眺望着村庄,俯视着村庄,阅览着村庄,品读着村庄,我可爱而又青山绿水的村庄,是那样的安详和静谧。置身于蓝天白云中的我,有说不出的安逸和自在,它就像是一幅画,可却是任何画家都描摹不出神韵的田园风情画。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片非常好的土地,依山傍水,秀丽宜人。村后是一座葳蕤青葱的山岭,四季林木葱茏;村前是60亩一望无垠的大平地,开阔平坦,庄稼如绿浪,长势汹涌。土地的前面,是一条长年四季奔腾不息的河流,西川和高垣两条河流,在流到我们的村庄时,汇成了一条河流,因此,河道便变得宽阔,河水也变得充盈丰沛。在以前,这个村庄叫“徐家大院”,后来叫“王坪三队”,再后来叫“沙坪八组”,现在叫什么,我不确定,或者说,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有一个名字,村庄,会以它的功能和效用定名,也未为可知。
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有利有弊。而我的村庄,正是因为它自然天成优美的地理环境——它的美丽青绿、它的开阔平坦、它的风景如画,吸引了开发商的注意。开发商认为这有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拟在这儿投资生态养生项目。生态养生,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新生事物。
于是,我的村庄,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征收了。
本身,我是嫁出去的女儿,对故乡是没有任何言语权的,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我的叔伯长上,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还有膝下的侄儿侄孙,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但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我的村庄,也无一例外,不得不为发展让路。生活在村庄的乡亲们,他们也觉得村庄确实老了,能体现村庄衰老的,是村庄的房子。那些房子,一年年,一代代,年长月久,已经变得很是老旧,黑尘埃埃,但想要重建和改进,却是屋连屋,户连户,动一家,而连几家,局于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难以推陈出新,再展新颜,于是,整村迁移,成了解决和改善乡民生活环境的好办法。我的故乡,就这样被新生事物所替代和覆盖。
整村迁移,对于整个村庄里的人来说,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情感和精神上的剥离与不舍;另一方面,有对于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他们期待能住上窗明几净的宽畅的楼房,能洗澡,室内有卫生间,干净卫生,再也不用在下雨天和黑夜深一脚浅一脚地去上户外的厕所,而且还有现代化的炊具和灶房;但另一方面,毕竟,这是自己一出生,就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自己的根和几十年的记忆皆缘于这块土地,一下子搬离了,总感觉到难分难舍,情感上难以接受。可生活的改变,总是要以某种牺牲为代价的,一家家在心有不舍中搬走,一家家地心有千千结中离开,一家家在满怀愁绪中回首,有一句话叫“故土难离”,用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是为恰如其分的。
故乡在拆迁的当口中,我曾无数次回过故乡。逢到周末,无事的时候,我就会回到故乡,有时是和丈夫,有时是和兄弟姐妹,有时是我独行。我一遍遍地徜徉和徘徊在这片土地上,想把故乡记住,深一点,再深一点的记住。其实,对于故乡的村庄,我本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它早已镂刻于我的心底,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清晰地想见故乡的全貌,故乡的人与事,就像电影画面一般,一幕幕地向我扑面而来,那些或悲或喜的事件、那些和蔼可亲的面容、那些恒久定格在我心头不变的物事,村北头的窑场、村南头的老梨树、村下头的皂角树、村上头擎天的一排排的红香椿,还有村中那片开阔的打麦场,以及围绕着这些地方的人与事,它们是那样那样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让我无法遗忘,也无法忽略。尽管如此,我仍是一遍一遍地回故乡,总是担心,见一面,少一面;总是担心它消失殆尽,片瓦不留,以致思念也会模糊。
可任凭我怎样担心,任凭我怎样不舍,故乡总是以它不可阻挡的速度在蜕变着,它不以我的不舍而停滞,也不以我的悲伤而懈怠,眼见着村庄一天一天地消亡,我既无可奈何,又束手无策。
我该如何,如何留住故乡,留住我生活了20年那青枝绿叶魂牵梦萦的故乡?
思来想去,辗转反侧,在思绪的煎熬中,我想到了写一本书,写一本关于我生活和成长的故乡的书,我要用书典的形式将故乡留存下来,让它走进文字中,活在文字中。我是作家,应该有这种责任和担当,如果我不写,在三五年或者是十多年之后,故乡便就真的真的消失了,消得干干净净,消失得片瓦不留,消失到花木重生,消失到人事更迭,消失不到不会再有人说起和记起。如果,如果能用文字将故乡记录下来,那么,它记录的不仅是我的成长记忆和乡民的生活,也是中国近40年来,改革进程中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变迁,于此,我的文字,也便有了意义,有了个人与家国的意义,有了小我与大我的意义,有了记录过去和现在的意义,它写的是我的故乡的人与事,又如何不是一部中国近40年来农村社会生活的发展缩影呢?
而它于我呢,更是一种感恩与铭记,同时,还是一段时光的挽留与纪念。
一个人,如果不爱家,便谈不上热爱故乡,如果不爱故乡,便谈不上爱国。往小的说,故乡是我的根,往大的说,祖国是我的根,我热爱给予了我生命和根的故乡,但面对社会的发展、故乡的嬗变,我无法阻止,也不能阻止,更不应该阻止。但是,如果可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将故乡留存下来,那么,也就实现了故乡于我精神与地理双重维度的转换。这么想着,竟然又是欣慰的,如果故乡成了书典,又怎么会失去呢?它将会以一种文学的方式绽放出时光深处的花朵,永不凋零。
如果,如果,我那丰满厚重的故乡真的真的再也回不去,那么,就让我在文字中实现对故乡的一次一次地回顾与守望吧!
2018年8月8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