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探讨国际合作的一部经典的学术作品,在博弈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书探究了影响国际合作成败重要的三个维度,即报偿结构、未来的影响和参与者数目,同时结合对历史资料的案例研究,解释了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关系中,行为体实现合作的路径。作为国际合作理论的代表性作品,本书对博弈论的应用采取了非技术化的形式,侧重将博弈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来解释国际关系中合作产生的不同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和思维,为国际关系领域后续的知识生产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
|
內容簡介: |
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为老问题提供了新洞见。国际关系中集中权威的缺乏有时会阻碍共同目标的达成,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通过合作实现了共同的利益。结合安全和经济事务中的多个历史案例,本书作者不仅为合作和冲突的发生提供了统一的解释,而且提出了促进合作实现的战略。
|
關於作者: |
肯尼思·奥耶,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新兴技术项目主任,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以及科技政策。曾著有《经济歧视与政治交换》,编有《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等多部著作。
|
目錄:
|
序言
作者简介
部分理论与方法
解释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假说与战略
肯尼思·奥耶 /3
国际政治的博弈理论
邓肯·斯奈德尔 /26
第二部分在安全事务中的应用
从均势到协调:国际安全合作研究
罗伯特·杰维斯 /59
1914年,合作为何失败?
斯蒂芬·范·埃弗拉 /80
军备竞赛与合作
乔治·唐斯戴维·罗克伦道夫·西韦森 /122
第三部分在经济事务中的应用
贸易战:英国—汉萨、法国—意大利和霍利—斯穆特冲突的比较研究
约翰·科尼贝尔 /153
英镑—美元—法郎三角:货币外交1927—1937年
肯尼思·奥耶 /179
银行家的困境:主权债务重新安排中的私人合作
查尔斯·利普森 /204
第四部分结论与启示
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达成:战略与制度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基欧汉 /233
译后记 /260
|
內容試閱:
|
本书的撰稿人试图整合20世纪80年代早期鼓舞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论点,运用统一的框架分析这两个领域中的重要案例,并寻找理论与经验证据之间的不一致以推动理论创新。
为了尽可能保持智识上的一致性,本书撰稿人一开始就采取了协作的方式。在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nter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于1984年3月和8月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撰稿人陈述和讨论了分析框架、各章提纲和初稿。此外,撰稿人在本书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对各章提供了广泛的评论。为了尽可能减少圈内思维局限性带来的错讹风险,我们以若干方式寻求局外人的批评。迈克尔·曼德尔鲍姆(Michael Mandelbaum)和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在1984年3月的研讨会上评估了我们的计划。格伦·斯奈德(Glen Snyder)和其他与会者在1984年美国政治学年会上评论了各章的初稿。乔安妮·戈瓦(Joanne Gowa)在1985年1月为整部书稿提供了评论。后,为了尽可能减少格式上的不一致,埃尔斯贝特·莱温(Elsbeth Lewin)在1985年春季编辑了书稿。根据这些实质性的和格式上的建议,各章都作了大幅度修改。
编者和作者在此衷心感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和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MacArthur Foundation)。没有这些机构和资金的支持,本书的完成难以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