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作化小说为研究中心,除文本细读与分析之外,还注重运用“外部研究”方法,展开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梳理和考察文本之外的相关讨论、会议、政策等时代背景,从方言问题、风景形态、叙事模式、时空建构和新人塑造等切入点,将合作化小说的创作与接受还原至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探求合作化小说各类特质的生成因素,对准确描述我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
關於作者: |
李佳贤(著),1991 年生,山西阳城人。南京大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目錄:
|
绪 论
/
001
章 方言的浮沉:合作化小说语言问题研究
/
013
节 从欧化到方言土语化
/
014
第二节 从方言土语化到汉语规范化
/
028
第三节 方言问题讨论与文学语言风格转向
/
041
第二章 合作化小说“风景”形态成因研究
/
056
节 “赵树理方向”与风景描写的简化
/
058
第二节 “题材决定论”与小资产阶级情调
/
068
第三节 风景的阶级性问题与写景的危机
/
081
第三章 合作化小说“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形成
/
093
节 政策转点与“两条道路”话语的生成
/
093
第二节 农村资本主义者与新的斗争想象
/
102
第三节 传播、“讨论”与典范的树立
/
112
第四章 合作化小说的时空建构
/
123
节 合作化小说的“时间”想象
/
123
001
目 录第二节 “趣味的焦虑”:私人空间书写困境
/
142
第五章 合作化小说中的农民英雄的诞生
/
161
节 从“封建”到“革命”:农民本质的再造
/
161
第二节 从“平凡”到“超凡”:英雄人物讨论与农村新人塑造
/
174
第三节 反思与调整:从“典型”到“中间人物”
/
188
第四节 新农民英雄的诞生
/
201
结 语
/
208
主要参考文献
/
212
后 记
/
223
|
內容試閱:
|
绪 论
一、选题的缘起
选择合作化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 “文学之内”与 “文学之
外”两方面的原因。就 “文学之内”来说,综观20世纪50年代、60年
代的共和国文学,在创作数量上庞大的小说类型就是合作化等农村题
材小说。洪子诚指出:“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
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① 与同时期
的工业题材相比,农村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也明显更为突出,它与革命
历史题材小说一起代表了本时期文学创作的高峰。在此时段的农村题材
小说中,又以合作化小说的成就,赵树理的 《三里湾》、周立波的
《山乡巨变》、柳青的 《创业史》等作品一直是文学史著及学术研究的热
门对象。鉴于合作化小说的这种重要地位,继续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
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入到共和国文学生产的重大问题中。另外,
从文学史的纵向发展脉络来看,合作化小说又是鲁迅所开创的乡土小说
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流变的结果。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描写对象都
是乡村世界,但 “乡土”和 “农村”这两个概念 “却意指着不同的社
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至于 ‘乡土文学’和 ‘农村题材小说’则更可
以视为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形态的文学史范畴”。② 在1949年
以后 “一体化”的文学生产体制下,乡土小说曾倾心的地方色彩和风俗
画面的艺术性营造并不被鼓励,合作化等农村题材小说更多地充当了国
家政策的宣传媒介,并深度参与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变当中。在
这种情况下,合作化小说越来越远离了 “乡土”的本义,成为乡土小说
发展脉络中极为特殊的存在。由合作化小说所奠定的审美倾向和书写规
范也一直影响着当下的乡土文学创作。总之,不论从文学史的横向还是
纵向发展来看,合作化小说都具备足够丰富的可解读性。
就 “文学之外”来说,合作化小说深度参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成
为这场农村巨变的在场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合作化运动是继土地改革
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另一项影响深远的土地政策。与
土改相比,合作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要更为深远,这主要是因为土
地改革虽然给传统乡村世界带来了剧烈的震荡,但从其本质上来说却深
度契合了小农心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废除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
立,使得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受剥削的处境,成为了土地的主
人,这自然使土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而且,土改也并未动摇长久
以来的土地私有制,正如罗平汉所指出的: “土地改革的结果,不是消
灭或者削弱小农经济,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小农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