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編輯推薦: |
◎ 全彩美绘版,无删节、无障碍读本 >>>详细注释,孩子极易读懂的杰出科学家传记
书中对物理、化学名词,名人轶事,文化典故等均有详细的注释,如“钋”“库利格”“伦琴”等。助力小读者轻松读懂原著,扫除知识障碍、文化壁垒,拓展文本深度和广度,提升人文素养。
>>>全彩精美插图,正文优选80g纯质纸,不易泛黄、不掉渣
新锐插画师手绘水彩风唯美插图,以细腻动情的笔触,直观、立体地还原居里夫人非凡的人生历程。
◎ 两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励志人生故事,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家国情怀的启蒙读本
年少时母亲病逝,她勤工俭学,承担家庭重担;青年时异地求学,她打破性别偏见,学成后报效祖国;壮年时聚焦科研并兼顾家庭,荣膺诺贝尔奖,她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世,拒绝牟利;中年时丈夫离世,她化悲伤为动力,奔赴战争前线救助伤员……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永葆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激励青少年在逆境中成长。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写给少年儿童的人物传记,讲述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杰出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一生。通过描绘居里夫人无忧无虑的童年、勤奋好学的少年、潜心研究的青壮年,以及她的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怀等,展现了她于逆境中成长,为科学奉献一生的事迹。故事语言简洁客观,充满趣味,鼓舞并激励了一代代少年儿童坚定理想,追逐梦想,成就人生。
|
關於作者: |
作者丨埃莉诺·多利(1880—1950),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因童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而一生钟情于法国,曾为三位法国科学家撰写传记,包括法布尔、巴斯德和居里夫人,其中《居里夫人的故事》荣获1939年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大奖。
译者丨尹文萍,中山大学外国语言学及英语语言学硕士,中学英语教师。多年从事英语翻译工作,语言生动优美,贴近原著,贴近读者。已出版译作《老舍在伦敦》。
|
目錄:
|
作者序
第一章 玛妮雅在歌唱
第二章 玛妮雅的校园生活
第三章 反抗者
第四章 一年的假期
第五章 一些事,一些人
第六章 不幸中的万幸
第七章 改变
第八章 “我把太阳托起来,再将它丢出去 ......”
第九章 玛丽的爱情故事
第 十 章 居里夫人
第十一章 伟大的发现
第十二章 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第十三章 绝不会借此牟利
第十四章 暗无天日
第十五章 无论发生什么
第十六章 战争
第十七章 国内的生活
第十八章 出访海外
第十九章 假期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玛妮雅在歌唱
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就不能让玛妮雅阅读呢?她没有问出这个问题。她不想去问她那温柔而又美丽的母亲,只能由着自己那固执的小脑袋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乱蓬蓬的一头黄发下边,一双明亮的、灰蓝色的眼睛看上去洞悉一切。
总是这样!她只要来一句:“我不可以读书吗?”或是一伸手拿书,一定会有人对她说 “亲爱的玛妮雅,到花园里去玩吧”或者“都一整天没看见你玩洋娃娃啦”,又或者“用那些可爱的新积木搭个房子吧”。玛妮雅对他们的花言巧语已经了如指掌。读书是一件淘气的事情——对她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布罗尼亚可以读;只是,玛妮雅能读得下去,布罗尼亚却做不到。一天,当她从布罗尼亚手里抢过一本书时,显然,她成了大家指责的对象,这可太令人费解了,她没有任何恶意。在叔叔家的果园里,布罗尼亚和她一起玩字母卡片游戏。因为除了躺在草地上,以及把一块块的字母卡片拼成单词以外,就没别的消遣方式了。一天,姐妹俩回到家里后,父亲对布罗尼亚说:“让我看看你现在书读得怎么样。”布罗尼亚站在那里,面前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磕磕巴巴地拼读着单词。玛妮雅见状,把书抢了过去,读了起来 。“玛妮雅!”母亲惊呼道,一脸震惊 。父亲的表情变得严肃,而布罗尼亚则看上去气呼呼的。玛妮雅手足无措,只能小声抽泣起来:“原谅我吧......玛妮雅不是故意的。”
那天之后,玛妮雅就被禁止碰书了。她在母亲的门前徘徊,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整个早上,她一直都穿梭在卧室门前长长的走廊上,帮布罗尼亚运送新积木组装成的弹药,用来对付约瑟夫和赫拉同样用积木搭起来的堡垒。玛妮雅又累又热,只好先停下了手里的游戏 。正在她无事可做时,玛妮雅看到姐姐走进了花园 。“若莎!若莎!”她在屋子里喊道。于是,两个人手牵手一起去了花园。若莎刚十二岁,但是在四个弟弟妹妹眼里,已然是个大人了。约瑟夫、赫拉和布罗尼亚都已八岁,而玛妮雅四岁时,就能读书了。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她五岁的时候。斯科洛多夫斯基夫妇不想他们聪慧的小女儿背负太大的压力,这就是父母亲不允许玛妮雅读书的原因。不过,他们并没有把这个原因告诉玛妮雅。
花园的面积很大,很平坦,四周有围墙,有一块磨损得很厉害的草地,还有很多树。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嬉戏,但是进出花园的时候,她们都会格外地小心翼翼,因为她们必须要经过一个恶魔的窗前。花园隶属于男子高中,斯科洛多夫斯基一家和那个恶魔都住在校园里。即使是姐姐若莎在经过那些窗子时,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她们蹑手蹑脚地从窗前走过,这时若莎会压低自己的声音,小声告诉她的妹妹不要出声。
玛妮雅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已经能明白很多事情了。她知道恶魔之所以是恶魔,是因为他的民族把玛妮雅的国家一分为三,就像一个强盗和另外两个强盗瓜分他的战利品一样。玛妮雅是波兰人,而恶魔是俄国人,他是这所男子高中的校长。玛妮雅的父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物理科目。恶魔负责监视所有的波兰人,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儿童,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假装自己是俄国人。玛妮雅知道,自己必须要时刻提高警惕、小心谨慎、保持安静,以免被抓到把柄 。
尽管玛妮雅生活在小镇上,但还有一件事情她也很清楚:她的祖国是个可爱的地方。在乡下,有好多的人,有她的叔叔、阿姨,还有她的表哥表姐们;有一条小溪,他们在里面蹚水,做泥团,在炙热的阳光下烤“美味”的泥饼。七个表兄妹坐在一棵古老的酸橙树上,吃着裹在冰凉的卷心菜叶子里的醋栗果。当玛妮雅出现的时候,他们会把她抬到弯曲的树枝上,每人从自己的卷心菜叶子里拿出一颗果子来给她吃。在七月,玛妮雅就是一个玩疯了的小小农夫。
玛妮雅知道妈妈爱自己胜过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在玛妮雅眼里,妈妈是个美丽的女人。她喜欢妈妈优美的歌声,也喜欢妈妈在她每晚睡觉之前,以她独有的方式,抚摸她的头发和额头,而不是去亲吻她。晚上,一家人总会跪在桌子旁,虔诚地祈祷:“上帝啊,保佑我们的妈妈快点好起来吧。”玛妮雅当时并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妈妈生病了,怕传染给她的孩子,所以才从来不亲吻她们。
玛妮雅出生于1867年11月7日,家里人给她取名玛利亚。人们更常叫她玛妮雅,或是玛尼斯亚。不过,因为波兰人爱用昵称,所以大家还是最爱喊她“奥修佩西奥”,听起来有些特别。若莎经常在花园里给她讲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奥修佩西奥。这是若莎最擅长的事情了,她经常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然后一人分饰多角,模仿玛妮雅的哥哥姐姐们。若莎把故事讲得那么生动逼真,玛妮雅一会儿开心地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害怕得瑟瑟发抖,以至于精神恍惚到不确定自己身在何处,隔壁住了些什么人,以及故事里的人是谁。
姐妹俩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经下班,正在书房里看书,这是家里最宽敞、最让人开心的地方啦。两个人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妈妈正在给玛妮雅做鞋子。只见她拿着一把剪刀,咔嚓咔嚓地剪开坚硬的皮革,蜡线穿过鞋帮,一点点被收紧,发出嘶嘶的声音,再拿小锤子把鞋钉敲几下。斯科洛多夫斯基夫人纤细白皙的双手是那样的灵活,即使是做鞋子这般高难度的活计也不在话下。五个孩子一年会穿坏好多鞋子,她必须要心灵手巧才行。
那天晚上,父亲又和她们聊起了那个恶魔。恶魔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一家人,并且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梦魇。最近,他残忍地惩罚了一个波兰男孩,只是因为小男孩说俄语时犯了一个语法错误。可是俄语是最难学的外语之一啊,斯科洛多夫斯基先生实在忍无可忍了,对恶魔说:“先生,尽管你生来就是俄国人,但是偶尔也会犯语法错误啊。”恶魔没有立刻反驳,只是愤怒地看着斯科洛多夫斯基先生,直到一年后才趁机报复。
玛妮雅在父亲的房间里走来走去,小小的鼻子看上去高挺秀气。她神情恍惚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手里还拿着她爱不释手的小物件。哥哥和姐姐们正围坐在父亲那张又大又平整的书桌旁写作业,为了不打扰他们,玛妮雅尽量放轻脚步。墙上挂着一幅很气派的主教画像,据说是出自一位有名的画家之手,但是玛妮雅一点都不感兴趣。她喜欢摆在桌子上的钟表,会盯着钟面看好久,把耳朵凑上去,听它发出清脆的嘀嗒声。玛妮雅也喜欢那张彩色的、西西里岛风格的桌子,经常会用手轻轻抚摸那光滑的大理石桌面,不过她并不喜欢屋子里的陈列架,以及摆在上面的那只法国塞夫勒的蓝色杯子。她小心翼翼地避开架子走,因为上面摆得可都是易碎物品,如果被她碰掉可就糟糕了。但是陈列架旁边的宝贝要友好和神秘多了,它们的名字都很可爱,但是又很长、不太好懂——挂在墙上的是一支气压计,父亲每天都会在孩子们的注视下,煞有其事地观察它、轻轻敲动它的表面;玻璃柜里摆放着玻璃管、精美的天平、矿石,还有一个金色的验电器 。“这些东西......?”一天,玛妮雅问道。
“是什么呢?”父亲用一种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语气回应道, “这些可都是物理仪器喔。”
斯科洛多夫斯基先生和玛妮雅本人对于日后发生在玛妮雅和这些仪器之间的故事并无察觉,只是当时,她很喜欢这两个听起来有些特别的单词,反反复复嘟囔着:
“物——理——仪——器。”
“物——理——仪——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