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

書城自編碼: 386527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其他
作者: 达妮莎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2862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知宋·宋代之科举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8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史诗卷 》
+

NT$ 347
《 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
+

NT$ 668
《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 》
+

NT$ 245
《 怎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NT$ 1520
《 千年运河润京城(全两册) 》
+

NT$ 857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北亚卷) 》
編輯推薦:
本书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明确了非遗的网络传播属性与信息建设方法;二,厘清了非遗的各类网络信息及网络传播媒介;三,构建了非遗的网络传播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主要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测评与评价;四,建立了非遗传播渠道的拓展与效能提升策略。
內容簡介:
本书以非遗的网络传播为导向,凭借数字技术,对其网络传播的类型、模式、传受关系、传播媒介、传播空间、传播策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具体为:第1章通过对非遗的网络空间、网络场域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了非遗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并提出对非遗数据信息建设的策略与方法;第2~4章通过对非遗网站、微博的现状调查后发现,梳理非遗信息建设中的普遍规律要通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典型非遗网站、微博账号的测评加以归纳总结;第5章提出以“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构建非遗在大连接时代的生存方式,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文化价值,探索在“互联网 ”模式下的非遗文化互联网传播道路。本书适合专门从事非遗数字化、网络传播、文化艺术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读者群阅读。
關於作者:
达妮莎,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博士论文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研究”(“蒙古族民间工艺的文化研究”)。负责中国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大连市社科项目资助的“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复州皮影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研究);有人文一般项目资助的“蒙古族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研究”;国家社科项目资助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研究”;辽宁省社科联分别资助的“融媒体的动态发展理论对辽宁非遗传播的影响机理研究”、“动态服务能力与关系因素对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传播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研究领域形成了从非遗的文化研究、数字化研究、网络传播研究,从点、线、面、体系展开。
目錄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2
1.3相关概念的厘定及研究现状2
1.3.1非物质文化遗产2
1.3.2网络传播方式4
1.3.3非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5
1.4研究方法5
2非遗的网络传播方式及信息建设7
2.1非遗的网络空间、场域及其存在形态8
2.1.1非遗的网络空间及其存在形态8
2.1.2非遗的网络场域及其存在形态9
2.2非遗在网络空间、场域中的传播方式11
2.2.1非遗在网络空间、场域中的基本传播形态12
2.2.2非遗在媒介、社会、文化的网络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14
2.3大数据环境中非遗的信息建设16
2.3.1非遗的信息属性17
2.3.2非遗的数据信息建设17
2.4非遗的信息资源描述体系分析18
2.4.1非遗的元数据标准及其研究现状18
2.4.2非遗元数据的语义结构模型19
2.4.3非遗数字信息的元数据语义描述22
3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及现状分析23
3.1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概述23
3.1.1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24
3.1.2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25
3.1.3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研究对象25
3.2非遗网站与信息规范化管理26
3.2.1网站搜索统计与参照分析26
3.2.2网站的各项指数分析33
3.2.3网站排名、流量、访问量、页面浏览量分析33
3.2.4网站的权重分析36
3.3搜索引擎与非遗多元信息化查询分析37
3.3.1搜索引擎的统计与选取37
3.3.2搜索指数分析40
3.4非遗微博账号传播分析47
4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效果评价55
4.1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55
4.1.1定性评价方法56
4.1.2定量评价方法58
4.1.3综合评价方法59
4.2非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61
4.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61
4.2.2基于专家调查的德尔菲法62
4.2.3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76
4.2.4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立84
4.3非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分析87
4.3.1实证分析的步骤87
4.3.2非遗网站的测评87
4.3.3非遗微博账号的测评105
5非遗传播渠道的拓展与效能提升121
5.1建立“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121
5.1.1非遗传播思维的转变121
5.1.2大数据背景下非遗传播思维的建立122
5.2非遗传播效能提升的路径123
5.2.1非遗传播的多层级合作123
5.2.2非遗传播的媒介融合124
5.2.3非遗传播与新技术的融合125
5.2.4非遗传播内容的融合与再生125
5.3结语127
参考文献128
內容試閱
具有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凝结着人类智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担负着展示多元文化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网络媒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网络媒体在非遗的保护中,体现出保存及传播的有利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非遗的数字化存储及网络展播工作中。2011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播非遗,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商业组织等机构纷纷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数字化形态的非遗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
与非遗的传统信息相比,其网络信息资源无论是在结构、分布,还是在传播范围、载体形态、传递手段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传播形态可以是静态的(文本、图片),也可以是动态的(音频、影像)。其传播方式从动态的、活态方式,单向、线性的方式,较少受物质载体约束的方式,逐步向以网络为中心的交互性传播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产生更加多元的传播模式。其传播媒介,从传统的媒介逐渐发展成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介,以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超媒介形态,即立体的信息传播结构、网状的传播渠道,共享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与此同时,非遗的数字化资源已经发展成形式多元的信息源,逐步改变了人们对于非遗信息的获取方式。但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时效性不一等问题,无疑为用户获得信息增加了现实障碍,使得非遗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本应体现的便捷性、时效性、互动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通过对非遗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评价促动非遗网络信息的规范化发展变得愈加必要。
研究非遗的网络传播不仅是为了推进其网络传播,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使其得以健康地发展与传承。本书以非遗的网络传播为导向,凭借数字技术,对其网络传播的类型及模式、传播媒介、传受关系、传播空间、传播策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对非遗网络传播给予规范化、较为宏观的文化导向与政策指导。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以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22BSH004)、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3lslybkt-036)为研究契机而做的进一步探索,延伸出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网络传播方式”至“网络传播方式与效果”的进一步研究的成果。在本书的撰写中,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李建阁、李晓斌、李雨蒙在数据调查统计、文献整理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著者
2022年12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