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一次关于“魔都”的知识考古,从这里寻找上海被称为“魔都”的答案。
|
內容簡介: |
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就在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
關於作者: |
刘建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撰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日中两百年:相互影响的现代》等著作,发表《大连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生产》《竹内好对近现代中国的认识及影响》等论文数十篇。
甘慧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翻译出版《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发表《苏报案交涉中的日本》等论文。
|
目錄:
|
目录
序章 两个上海.......
章武士们的上海.......
一、 资本主义的“前线”——志士们的“西洋”体验.......
二、 高杉晋作等的冲击.......
第二章东亚信息网络的诞生.......
一、 交替的“信息先进国”.......
二、 向东亚的“枢纽”迈进.......
第三章日本的开国与上海.......
一、 信息发源地·墨海书馆.......
二、 汉译洋书带来的“西洋”.......
三、 促使日本开国的两个“上海人”.......
第四章被“浪漫”挑逗的明治人.......
一、 “近代”产生的魔都——茶馆·妓馆·烟馆.......
二、 摇摆不定的认同感——明治日本人的上海体验.......
第五章沉溺于魔都的大正作家们.......
一、 谷崎与芥川——旅行社与大正作家.......
二、 文化的越境者——从井上红梅到村松梢风.......
第六章“摩登都市”与昭和.......
一、 摩天楼和摩登小姐.......
二、 消失的现代主义.......
尾声从上海看日本.......
补论上海“大爆炸”——魔都、此后.......
一、 消失的魔性.......
二、 上海“大爆炸”——向各地输出的摩登.......
三、 从日本看此后的上海.......
后记.......
文库版后记.......
解说上海这面“镜子”.......
附录资本与革命和谐的都市——世博会与世博会后的上海随想.......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章两个上海
拐骗的城市 “那个男人被上海了”——对于众多的读者而言,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全然摸不着头脑吧。其实,这句话是从英语那里过来的,意思是说,那个男人被拐骗到船上当了下等的水手。翻开词典,Shanghai这一词条下,除了解释为“中国的一个港口城市”,在当作动词使用的时候,确实可以解释为,“为了使某人充当水手,先将其灌醉,再拐带到船上,胁迫其就范”,系海员俗语之一。
另外,这个用法在日语中也出现过。例如,在活跃于昭和初期的小说家谷让次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被上海的男子》(1925年)的短篇小说,它以神户港为背景,讲述了一起外国船员制造的绑架事件的始末,简直就是对上述词典解释的具体描绘。
一座城市的名称被当作动词来使用,这在世界上是的。也许,这一事实比其他任何事实都更能说明曾经被冠以“魔都”之名的上海的“魔性”。而且,上海的这种“魔性”,比当时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中的任何一个更激进、更突出。的确,人们把20世纪前半叶的某个时期的上海,形容为“冒险家的乐园”“欢乐之都”“东方的巴黎”,赋以各式各样梦幻般的绰号,称为能够使所有人实现其梦想与欲望的地方。总之,这是一座“世界上受人瞩目”[美]波特著,[日]土方定一、桥本八男译:《上海史》,生活社,1940年。的城市。
两个异质的空间 那么,使上海成为上海的这种凌驾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魔性”,究竟源自何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辐辏的时间性”,[日]藤原惠洋:《上海——疾驰的近代都市》,讲谈社现代新书,1988年。例如,仅仅在150年的短时期内,上海便轻易地走完了西方的近代化历程。但是,在考察时间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考察地缘政治学的特殊性,亦即“辐辏的空间性”。
这是因为,今天我们所指的上海,实际上被分割成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一个是以旧上海县城为中心的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传统空间,另一个则是以所谓的“租界”为中心的仅有150年历史的近代空间。
.............
章武士们的上海
一、 资本主义的“前线”——志士们的“西洋”体验
“桥头堡”19世纪中叶的东亚,如同后文详述的那样,伴随着以“近代国家”姿态出现的租界的成长,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包含贸易、交通、信息等领域的近代化网络。而且,在这个网络中,不仅包括了中国国内,也把隔海相望的幕末日本圈了进去。
这个事态不仅意味着上海已经成为列强在东亚进行扩张的“前线”,同时意味着,中国被迫在更广的范围内“门户开放”之后,作为列强第二个目标的日本,将被迫走向“开国”的历程,而上海正好起到了“桥头堡”的作用。
反过来,如果从日本看上海,则上海仿佛是近在眼前的代表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本身,虽然不是的,但确实是走向西方的距离近的“入口”。
这是因为,在驶往欧洲的定期航线仍以香港或上海为起点的当时,日本人如果想要出洋,则必须选择这两个地方中的一个上船。他们在这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好歹可算作是他们初次体验了“近代”。
也就是说,许多出洋者在踏上上海和香港这两块资本主义扩张和列强殖民统治的“前线”的土地时,首先接触了“西方”,然后,如同追溯西方各国进入亚洲的足迹那样驶往欧洲。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在以上海为首的各地所进行的“西方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体验不仅影响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对亚洲的认识,以及对日本自身的认识。
在这里,由于香港已超出了本书的题目范围,故省略之。下面将对那些出洋者们(几乎是幕府的官吏和各藩的武士)的上海体验作一些考察。
出洋者半数到过上海从“安政开国”(1858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的大约十年时间内,江户幕府为了处理各种外交问题,前后共七次派遣大大小小的使节团到欧美诸国。
具体来说,次,为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幕府于1860年派遣了搭乘“咸临丸”的新见正兴遣美使节团一行。第二次,以江户、大阪、兵库等地的开市、开港的延期交涉为任务,幕府于1862年向欧洲的主要国家派遣了竹内保德率领的遣欧使节团。第三次,为了进行横滨锁港的外交交涉,1864年,幕府向法国派遣了池田长发遣法使节团。第四次,为了筹备横滨制铁所建设等事宜,幕府于1865年向法国和英国派遣了柴田刚中使节团。第五次,为达成日俄国境划定协议,1866年幕府派遣了小出秀实使节团,他们经由欧洲访问了俄国。第六次不是为了外交交涉,而是为了购买军舰和武器,幕府于1867年向美国派遣了小野友五郎使节团。后第七次,幕府于1867年派遣了德川昭武率领的代表团,他们代表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参加第二届巴黎万国博览会。
此外,幕府和一部分有实力的藩也多次向西洋各国派遣了留学生,其中主要有以下六次:次,幕府于1862年向荷兰派遣了榎本武扬、赤松则良、津田真道、西周等一行九人;第二次,长州藩于1863年秘密地向英国派遣了井上馨、伊藤博文等一行五人;第三次,1865年,萨摩藩在托马斯·哥拉巴的协助下,向英国派遣了五代友厚、寺岛宗则、森有礼等一行共十九人;第四次,幕府于同年向俄国派遣了市川兼秀(文吉)、山内作左卫门等六人;第五次,幕府于1866年向英国派遣了由中村正直、川路太郎率领的一行十四人;第六次,实际上是前述的德川昭武使节团的原班人马,除了一部分人,该使节团在公务结束后,按原计划直接转变成留学生的身份留在法国。
这样,在幕末后的十年间,实际上已有许多幕府官吏和藩士渡航前往欧美诸国。关于以上的七次遣外使节团和六次留学生团,为了明确其足迹,在此简单地总结在两张表格(表一、表二)内。从两张表格可以看出,除了一部分搭乘军舰、商船的直达派往国的例子,大多数的使节团和留学生团都必然地经由香港或上海,前往欧美诸国,其中经由上海者达五次。
这个事实证明了上海作为西洋的“入口”的地位,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这时期,接近半数的出洋者们,已经对上海有所体验,并且从这些体验当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