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三联生活周刊》对2022年中国与世界,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观照世情与人文,记者以野心、格调和担当,记录历史变局中的真实中国。正是这样的杂志灵魂,也让《三联生活周刊》成为广大读者心目中的精神标尺。有读者说,它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纸媒做深度报道的能力和力量。《三联生活周刊》微博粉丝2000余万,微信公号粉丝500万 ,足以说明一切。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稿。涉及当下热的“元宇宙”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本书力图准确地感受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感受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和情感。本书作者团队在采访和写作上有雄心,希望在这个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有着质朴的态度,观察和记录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变化,留下了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
☆一部绝佳的写作教程,《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写作秘笈大公开。本书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编辑手记”及“主编点评”,专业地点评为什么这篇文章能成为年度好稿,它的特色在哪里,它如何搭建叙述结构,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报道内容的精选集。涉及当下热的“元宇宙”概念的解读;将女性从话语场中挖掘出来,展现女性偶像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可能;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记录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记者手记”及“主编点评”,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写作的标准。因而这也是广大传媒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值得借鉴的一部写作秘笈。
|
關於作者: |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美期刊等荣誉。
|
目錄:
|
篇 女性的选择
章 谷爱凌:正常生长/3
谷爱凌曾说,她是在一个充满偶像的环境中长大的,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偶像,激励女性参与运动,突破界限。如果说,偶像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相信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并为之付诸行动,那么,谷爱凌的弱点,可能就在于她过于“完美”。从无与伦比的个人成就,到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当人们慨叹她的一切,并试图用天赋、热爱、教育、金钱等简单标签来解释这种完美时,对偶像的钦佩容易堕入两条歧路:或是“遥不可及”的虚妄,或是盲目复制的疯狂。
“一定能完成” / 4
太浩湖常客 / 8
滑雪队的“异类” / 13
乐土 / 21
优等生 / 24
十年之约 / 29
机遇与梦想 / 35
冲刺 / 41
第二章 张伟丽:重回/54
在重新夺回UFC金腰带那场比赛开赛前,张伟丽站在酒店落地窗旁俯瞰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正滚动出现自己的大照片。那一刻她已酝酿好了获胜感言:“之前我觉得我是中国的伟丽。现在来到纽约拿到腰带,我觉得我是世界的伟丽了。”
再一次见证 / 54
重站 / 58
“补课” / 61
相识 / 66
从“假小子”到“世界的伟丽” / 72
第三章 她们讲述的世界/82
由这七位作家,当然无法概括当今女作家写作的全貌,甚至无法总结出可靠的结论,但是作为阅读文学、了解女性和讲述世界的入口,她们一定都是精彩的。
当我们认为不应该以“女性主义”作为的入口去看待女性书写的作品时,反过来,是否所有女性作家的笔下都可以找到所谓女性独有的叙述经验?
女性视角不等同于女性主义 / 83
文学的普遍价值不在于避免“一地鸡毛” / 86
把“女人”从话语场挖掘出来 / 88
第二篇 个体的命运
第四章 对话网暴者:我是“巨魔”/97
躲在“匿名”的面具之后,网暴者不全是生活不如意的“失败者”。他们大都年龄尚轻,但都有着不小的“网龄”,他们涉世未深,也经历着各不相同的人生处境,有的想通过互联网“主持公道”,实现抱负,有的只是出于发泄、无聊、玩笑或者焦虑。他们是现实中的普通人,但在网络上,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极度的冷酷、漠然和固执。
“荡妇”“杀猪盘” / 97
攻城略地 / 100
天降正义 / 104
“我上头了” / 108
“注意安全” / 112
第五章 刘学州的想象与死亡/118
想象危险的时候,就是它接近实现的时候。
一则视频 / 118
北孟村 / 121
死亡教育 / 124
好孩子 / 126
次自杀 / 130
父亲 / 133
房子 / 136
大海 / 139
第六章 高考十三年/149
2009年至今,唐尚珺读了13年高三。拍摄《高十》那年,他27岁,说自己想走出农村的圈子,但这几年,他报考大学的专业都是农学。
高十六 / 149
清华梦 / 152
怪病 / 155
谎言 / 157
诱惑 / 160
泥潭 / 162
第七章 “杀马特教主”,荣光与黯淡/171
罗福兴是一个多向度的人。现实中,他早早辍学,混迹于工厂和美发店;网络上,他命名了一个叫“杀马特”的家族,并将其发展壮大成为非主流青年中著名的一支,以至于现在再去复盘非主流,只能想起“杀马特”这个响亮的名头。辉煌时,他经历了全网反杀马特行动,杀马特成为“低幼”“脑残”“土嗨”的代名词。在一片群嘲中,他退出网络,回归现实。多年之后,谁承想早已落幕的杀马特被重新定义为青年亚文化,这位昔日的“教主”似乎重新找回了新时代的流量密码。
凤舞九天 / 171
杀马特,我爱你 / 175
重入网络江湖 / 179
第三篇 人间世
第八章 “八条一号”:云南老北京/187
扎根在胡同,开的店就是现实版的茶馆。
第九章 一只鸡蛋的历险记/199
中国是全球的鸡蛋消费国,每年要吃掉超4000亿枚鸡蛋,约等于全球总量的40%。因为其刚需、高频的特性,鸡蛋成了中国市场化程度的畜产品。蛋鸡养殖是特别精细的工程,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绝大部分鸡蛋都是由中小散户生产的,销售要通过层层中间商,价格忽高忽低,质量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下,规模化养殖或许是不多的出路之一。但在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涨之际,鸡蛋的规模化生产也面临一定挑战。
保供 / 199
蛋价的传导 / 202
小规模,大群体 / 206
规模化“不经济”? / 211
第十章 安宁的价值:一位沧州医生的尝试/221
当恶性肿瘤进入中晚期,患者也走到了医疗的真空,从大城市的大医院返回家乡,这些被认定“没有治疗价值”的患者不仅要忍受剧烈的疼痛,还要面对被反复驱逐的现实,对于儿童肿瘤患者来说尤其如此。
在河北省沧州市的一家公立医院里,医生郭艳汝想建一个科室,专门接收那些遭遇过无数次拒绝、饱受病痛折磨的癌症终末期患者,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她想尽己所能,让他们在生命后的日子里获得尊严与平静。
一支舞 / 221
死亡 / 223
疼痛 / 226
治疗 / 229
生者 / 233
告别 / 235
安宁 / 237
第四篇 真实与想象
第十一章 元宇宙的梦想与现实/247
互联网产业的先行者所要创造的元宇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无论元宇宙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被反复探讨:人类的感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替代或欺骗?全面数字化究竟是不是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被数字化,那么生活本身的意义又在哪里?
元宇宙从何而来 / 247
“虚拟现实”的前世今生 / 251
属于谁的元宇宙? / 258
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 / 263
第十二章 “山光满几”:中国书房的空间哲学/273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帝王到文人,但凡读书人都需要自己的书斋,或在宅邸,或在山野,陈设有奢华,有简朴,但阅读与雅趣带给他们的精神满足感是一致的,他们坐在小小的案几前,俯仰宇宙与天地,内观自己,便是倪瓒说的“山光满几”之意。而以今人看来,书房在其内部陈设形成一套秩序和标准的过程中,又被附上了更多对应社会结构衍变的观看方式。
故宫大展:物的观想 / 274
理想与束缚 / 278
独处的精神居所 / 281
品位、门槛与愉悦感 / 284
|
內容試閱:
|
她们讲述的世界
孙若茜
先说说在这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会写到哪些女作家:以年龄为序,她们是艾丽丝·门罗、安妮·普鲁、A.S.拜厄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希拉里·曼特尔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为什么是这几位呢?首先,可以说,她们都是正在被经典化的作家。所谓经典化的过程,作为一定衡量标准的文学奖项是功不可没的,这七位作家中,门罗、耶利内克和托卡尔丘克是诺奖得主,阿特伍德、拜厄特和曼特尔都获得过布克奖,安妮·普鲁得过普利策奖。因此,她们是被人熟悉的。你不是每一位的作品都读过,但也不会一位都没读过,就算你真的连书都懒得读,好歹也看过《使女的故事》《断背山》《钢琴教师》《狼厅》这些口碑颇高的影视作品之一二,原著作者就在她们之中。
再说这几位作家的年龄,从“30后”到“60后”都有,也就是说她们的写作都是跨越世纪的,并且大都在开始写作前后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波女性主义运动。更重要的是,除了如今年过90岁的门罗在2012年81岁时宣布封笔,其他作家依然在写作。还在写,正在写,对正在读和正在经历的我们来说,尤为亲近和重要。
由这七位作家,当然无法概括当今女作家写作的全貌,甚至无法总结出可靠的结论,但是作为阅读文学、了解女性和讲述世界的入口,她们一定都是精彩的。
在我的印象里,女性作家其实大都不喜欢被别人称为“女作家”,认为应去掉性别,只称“作家”。理由很简单——他们为什么是“作家”,而不被说是“男作家”?性别前缀虽然不是作家单独面对的问题,但相比其他领域,女作家反对的声音往往更响亮。强调性别是否意味着理解的窄化?
后来有一天,编辑问起我某位诗人是否称得上“翻译家”。我想了半天,这该怎么衡量?后来又想,甭管怎么衡量、什么标准,我基本都不会用“翻译家”这样的前缀,会从简,哪怕是给人降了格,我也会写成“译者”,“文豪”会写成“作家”。处理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去掉形容,留下干巴的事实。
同样是前缀的问题,使我又回到了“女作家”这三个字上——要不要使用或接受,恐怕要看是将“女”作为一种形容,还是仅代表事实,是贴标签,还是仅作为一种利于聚焦的分类方式,语境是什么。
当我们认为不应该以“女性主义”作为的入口去看待女性书写的作品时,反过来,是否所有女性作家的笔下都可以找到所谓女性独有的叙述经验?
女性视角不等同于女性主义
当我在采访中把问题抛给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金雯时,她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先要拓宽对所谓女性视角的理解,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女性主义的视角。在这个前提下,源于女性共同的生命体验,她们的作品里一定都会体现出一种基于性别身份的对世界的观察,因而对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每个侧面都会有独特的理解。虽然性别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基于性别的观察和理解,始终会或显性、或隐性地在各种主题的书写中体现出来。
金雯拿A.S.拜厄特举例。即便她一直以历史小说家自居,即便不直接处理性别问题,在她的小说中也有关于性别的表达。她的笔所指向的维多利亚时期,本身就是性别身份分化、性别差异被放大的时期。她在小说《占有》中写灵媒,谈19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超自然现象,谈信仰。但因为灵媒大都由女性担任,所以在这样一个看似中性的问题中,她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玄学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女性的生活。
再说安妮·普鲁。我们都知道她的短篇小说《断背山》写的是一对男性恋人的故事,但作家为什么要把它放置在美国怀俄明州,那样蛮荒严酷、狂暴无常的自然环境中去讲述?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正是女性主义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因此,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小说中展现出一种不同的样貌时,即便故事里的主角是男性,也可以被认为其中存在着女性表达的视角和痕迹。
我想到的是希拉里·曼特尔对《巴黎评论》谈《狼厅》里的一个段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