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藏在建筑里的城市小史,从七丘之城、世界之都、教皇之城到现代首都,勾勒罗马三千年跌宕起伏的城市演进
☆跟随建筑学者在真实的街区寻访历史,拆解建筑与遗迹中交织的悠久历史,将建筑遗迹与电影、传说、故事、壁画一一对应
☆皇帝、教皇、国王、独裁者等历代罗马统治者,如何用建筑宣示权威与野心?
☆32开平装小开本,可随身阅读,探索罗马的理想读物
|
內容簡介: |
罗马城如同一张羊皮纸,在数个世纪里被不断覆盖、重建。从万神殿到扎哈·哈迪德设计的MAXXI曲线,建筑学教授安德鲁·利奇解读建筑、历史遗迹、城市街道及其背后的建造意图,为读者勾勒出一系列历史速写。每一章他都带领读者在真实的街区寻访历史,将建筑遗迹与电影、传说、故事、壁画一一对应,帮助读者了解罗马这座城市如何形成,又如何被历史塑造。
作为曾经的帝国中心、世界之都、文艺复兴中心以及现代首都,罗马城中数不清的文化叠加交织在一起,在建筑上体现尤为明显。王政时代的砖块建筑几乎被大理石替代,罗马帝国时期的神殿或被遗弃,或用于教堂建筑,圣彼得大教堂见证了基督教会从一个卑微的开局发展为触角伸及四方的精神帝国,特尼米车站的改建则是人道主义取代法西斯价值观在建筑上的表达。
作者都根据罗马所处的不同时代依次规划出线路图,在真实的罗马街区寻访历史,解读建筑上不同的历史层次,依次想象罗马从起源到王政时期、帝国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王国时期以及短暂的第三帝国时期。通过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细节,深度呈现罗马的魅力。
|
關於作者: |
作者
安德鲁·里奇 Andrew Leach
悉尼大学建筑学教授。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华莱士学者(2017—2018,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2019—2020)。已出版《什么是建筑史》《黄金海岸:城市和建筑》等。
译者
傅婧瑛,200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任《篮球报》记者,现为自由译者。代表译作包括《11枚戒指》《金字塔底层的财富》等。
|
目錄:
|
序言
引言 关于观看的思考
概述
的艺术作品
轨迹
从类比到体验
关于罗马的书
章与起源有关的问题
在和平祭坛
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埃涅阿斯与古罗马人的起源
根基
王政时代的罗马
塞维安城墙
七丘之城
古罗马广场
从定居地到城市
第二章罗马,世界之都
在庞培剧场
奥古斯都的罗马
斗兽场
食物、农场与花园
万神殿
浴场与日常生活
“去罗马……”
第三章中世纪
萨克萨·鲁布拉
君士坦丁治下的基督教
巴西利卡
转折点
基督教帝国中的罗马教会
争夺权力
圣克雷芒教堂
罗马公社
第四章回到罗马
世界剧场
回归年代
重生年代
教皇之城
两个工程
1527 年罗马之劫
缓慢转变
一次字面意义上的复兴
巴贝里尼及以后
建造中的纪念碑
第五章 意大利首都
庇亚门后
欧洲力量的象征
设计一个现代共和国
罗马,意大利首都
罗马问题
古罗马精神
不设防的城市
从墨索里尼竞技场到第十七届奥运会
为罗马人提供住房
大工程
参考资料
年表
注释
图片提供者名单
名词对照表
人名对照表
出版物及作品名称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若要给罗马写一份简史,那么起笔的时间点应该落在当下。这并非是因为,或者说不只是因为“世界史就是世界的法庭”(席勒语),而是因为像这样的一本书,理应(而且经常如此)以借口、告诫与保证为开篇,好让作者不必为接下来的内容承担责任。当然,这本书也存在局限,尤其是要放弃大量内容,才能将一座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城市浓缩在一本小书里。罗马是专家和爱好者的游乐场,也是学者的无底洞。罗马配得上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但需要读者即使发现书中的种种缺点,也能以内容为基础,通过自身或他人的经历,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罗马城市史。从各方面来说,我把它写成了本人心目中初次到访罗马时想要看的理想读物,融入多年来我对罗马的研究。
一个多世纪前,杰西·本尼迪克·卡特在对美国哲学学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人们写罗马史时,通常很少涉及物质和有形的层面,即罗马城本身。地形学作者又总是把古罗马的建筑和广场看作空荡荡的舞台和表演的空间,而他们本人从专业上对那些表演又毫无兴趣。”1在那之后,尽管很多学者反驳过卡特的观点,但他的告诫仍值得我们关注。当我埋首于一系列关于罗马城市肌理的资料时,心中一直想着卡特的观点,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正是罗马的城市肌理将罗马的历史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要达成这一点,方式有很多。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其历史的丰富程度能与罗马相提并论。对于书中涉及的经济、人口、宗教、神话、水、家庭、政治、社会、艺术与文化等话题,我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尽可能地广泛涉猎,深入探索,也回溯一路探寻的过程,好让读者能以我的文字为线索继续发掘信息。可我的专业领域是建筑史,所以我用建筑、历史遗迹、城市街道及其背后的建造意图,为读者勾勒出一系列历史速写,帮助读者了解罗马这座城市如何形成,以及如何被历史塑造。大多数去过罗马的人会本能地领会到,这座古老城市中的建筑,就是人们触达过去的媒介。书中证实了这一点。
这本书呈现出来的罗马,需要活在当下、每一瞬间都在过着现代生活的我们,去和历史相遇。我的写作目标尽管实现起来困难,本意却很简单,那就是带读者踏上一段快速了解城市建筑的旅程—不管这些建筑现存与否、可见与否,以便读者独自与罗马邂逅。本书试图协调现实中的罗马—你可以踏足、观察或者边走边自拍的罗马,与你想象或联想到的罗马形象之间的差距。它不是旅游指南,但我希望它能为游客及旅行者提供一些信息。它既可以成为一段旅行的起点,也可以作为扶手椅边的读物,让你一边阅读,一边畅想书中的内容。
过去大批旅行者需要克服陆地与海洋上的种种危险,才能在罗马获得回报,而我们要幸运得多。如今,使用3D地图软件,人人都能较为清楚地了解现代罗马的地形地貌(我选择的是苹果地图),小说和电影等外部体验也不断丰富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必须亲眼看到罗马才觉得它可信,而对其他人而言,罗马会让他们程度地发挥个人想象力。虽然在罗马的形象与人工痕迹之间,存在大量可供解读的空间,但是不管选择哪条路,总会留下更多未被探索的路。罗马的永恒是显而易见的,这固然值得推崇,但崇敬之情不能过于狂热,因为还要适度考虑到,罗马的历史是永远朝着当下前进的。
这本书参考了大量资料,也提到了很多建筑物、人物、艺术品以及地形地貌。书中出现的事实、数据以及人物,仅限于理解书中内容所必需的范围。本书后的年表是对历史上关键事件的线性记录,有的事件之间可能隔了几百年。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吸引读者关注那些更为细致的研究,在更多地了解了这座城市丰富的艺术、社会、都市生活及文化历史的相关内容后,读者(或者游客)可以通过这座伟大城
市的细节,深度感受罗马的魅力。
这本书并不好写,而且很费时间。政体出版社的安德里亚·德鲁甘认为写作“世界城市历史”系列作品很有前景,点燃了我初的写作热情;埃利奥特·卡斯塔特接替安德里亚的工作,在我慢吞吞地写作时耐心等待;帕斯卡尔·波尔舍龙、艾伦·麦克唐纳- 克雷默及因迪亚·达斯利则在我跨过终点线时为我加油喝彩。我要感谢他们每个人,感谢他们聪慧的建议和无尽的宽容。贾斯汀·戴尔审慎的编辑工作对这本书至关重要。除政体出版社外,有太多人为这本书提供了建议与想法,如果提及个人的名字,我会犯下难免有所遗漏的重大错误。我无比感激朋友、同事、审稿人以及家人提出的建议,无论读者在书中发现什么错误,都与他们无关。我希望通过写作这本书去分享罗马的悠久历史,提供了解这座城市的起点,让这本书成为陪伴读者探索罗马的手边读物。从这个角度说,我在罗马时一直陪伴我的鲁思和阿梅莉亚值得特别致意—我在罗马的经历因为她们而更加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