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以汲古阁刊本《楚辞补注》为底本,参考多种注文精心校注,助读者领略原味楚辞,重回浪漫的古典中国!
2.每诗篇首题解,长诗分节讲解,轻松掌握诗歌内容,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随文注音,告别艰涩。
3.注释简明扼要,译文力避奥涩,有助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原诗,是一本很适合现代读者了解楚辞的读本。
4.新增精美古风插画,诗画共赏,更好地感受楚辞之美!
5.全书采用圆脊锁线装帧,装帧古朴大气,内文纸张为护眼轻型纸,双色印刷,图文并茂,版式美观。
|
內容簡介: |
“楚辞”是指战国时代产生于南方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同时也指楚国诗人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诗体写的一些诗。这类诗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了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
關於作者: |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
目錄:
|
离 骚 /1
九 歌 /43
东皇太一 /44
云中君 /49
湘 君 /53
湘夫人 /60
大司命 /66
少司命 /72
东 君 /78
河 伯 /83
山 鬼 /87
国 殇 /92
礼 魂 /96
天 问 /100
九 章 /139
惜 诵 /141
涉 江 /150
哀 郢 /157
抽 思 /165
怀 沙 /173
思美人 /181
惜往日 /187
橘 颂 /196
悲回风 /201
远 游 /210
卜 居 /224
渔 父 /230
九 辩 /236
招 魂 /259
大 招 /280
附 录 /296
《史记·屈原列传》译注
|
內容試閱:
|
“楚辞”基本的含义,是指战国时代产生于南方楚地的一种新的诗体; 同时,指楚国诗人屈原和后来其他诗人用这种诗体写的一些诗;后来,刘向把这些诗选辑成集并命名为《楚辞》。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源于“楚声”“楚歌”。楚国的民歌很早就出现了楚辞这种体裁,只是没有像北方的民歌那样被人们较早地搜集整理成书而已。远在周代,《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都是江汉流域的歌曲,都产生在楚地。《周南》之《汉广》《螽斯》,《召南》之《摽有梅》,句尾或用“思”字,或用“兮”字,和后来的楚辞的句式很接近。
在春秋时代,乐歌已有“北风”“南风”之称,而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涂山氏之女等候禹于涂山之阳,作歌曰:“候人兮猗!”这便是南音的起源。《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人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南风”即南方的曲调。师旷说,南方的曲调不强,象征死亡的声音很多。其实,“死声”也就是“巫音”。“巫音”,即巫的乐舞。《吕氏春秋·侈乐》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这是说,楚政衰败之时,巫音在楚国宫廷上下风靡。在巫风不盛的诸夏看来,巫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屈原以前的楚地民歌,有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楚国著名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见刘向《说苑·善说》)稍后几十年,又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孟子·离娄上》)这两首诗歌都使用语气词“兮”,与后来的楚辞的基本形式相同,乃是楚辞的先导。此外,这种楚歌还有徐地的“带剑”咏(见《新序·节士》),吴地的“庚癸”谣(见《左 传·哀公十三年》),楚地的“接舆”讴(见《论语·微子》)等。
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已极为发达,其乐曲就有《涉江》《朱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里不少诗篇都有“乱”辞,有“倡”“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的产生同音乐有关。
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经过屈原的修润、加工,正式形成楚辞。可见,楚辞是在这些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汉初,就已经有“楚辞”这个名称了。把楚人的诗歌称为“楚辞”,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楚辞”之名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酷吏列传》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朱买臣以善言“楚辞”为汉武帝所宠幸,获得汉武帝的召见并得以升迁。后又见于班固的《汉书》。《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从《史记》 和《汉书》的记载来看,朱买臣是因为善“言楚辞”而被武帝看重的。
根据记载,汉初就已经有人在搜集楚辞了。《汉书·王褒传》还记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于侨、华龙、柳装等待诏金马门。”九江郡人被公因为精通《楚辞》为汉宣帝所欣赏,汉宣帝召见他,让他诵读《楚辞》。又《汉书·地理志》载:“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茂,故世传楚辞,其失巧而少信。”当时,吴王刘濞以及他的弟子,还有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人都在搜集楚辞。可见,楚辞是比较受欢迎的。
“楚辞”被编辑成集是比较晚的。初楚辞大概还是单篇流传,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给《离骚》这一篇作注,叫《离骚传》。《离骚传》今已亡佚,但它的一些片段还保留在《史记·屈原列传》与班固的《离骚序》里。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提到的屈原作品也只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这几篇。楚辞的样式是屈原创造的,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继屈原之后,宋玉、唐勒、景差效法屈原,从事楚辞写作,到汉代又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继续写作,使楚辞成为一个时期诗歌的代表性体裁。
“楚辞”之所以号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 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又因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这种新诗体具有浓郁的楚地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富于抒情性。后世将此种文体称为“楚辞体”。宋人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因为楚辞的代表作乃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离骚》,故后人又称其为“骚体诗”。这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楚国诗人屈原无疑是楚辞的奠基者,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成就者。屈原以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楚辞中的佼佼者。屈原约生于公元前 339 年(楚威王元年),卒于公元前 278 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共经历了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王朝,他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创作活动是在怀王和顷襄王时期。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他是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怀王时曾任左徒一职,很受信任。怀王让他“造为宪令”,草稿未成,上官大夫靳尚要夺去看,他不给,上官大夫便向怀王进谗言, 怀王因此大怒,把他放逐到汉北。后来顷襄王即位,以子兰为令尹。屈原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死,子兰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又把他放逐到江南,流落于沅、湘之间。屈原在江南到处漂泊,忧心憔悴,后在郢都被秦国攻破后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载,共二十五篇。这二十五篇比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虽然其中有些篇目的真伪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但《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以及《离骚》《天问》等篇一般公认为屈原所作。这些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反映了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屈原的大部分篇章是他被疏远或流放在外时创作的,基本上都是围绕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苦闷心情而写的。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以短章、复叠为主,而《楚
辞》则形成了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 句式参差错落,结构富于变化,篇章宏阔,气势汪洋。《史记》称《离骚》:“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楚
辞》与因“国风”而被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风”“骚”并称,以“风”来指代《诗经》,以“骚”来指代楚辞。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之语。《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汉代为著名的文学体裁当属“赋”,而赋中有一“骚体赋”的类型,与楚辞的联系甚是密切,其中大量“兮”字的运用是它与其他文学作品有别的显著特征。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到了西汉末年汉成帝时,著名文学家刘向领校群经时,把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加上他自己写的《九叹》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东汉安帝元初初年,著名文学家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共十七卷。这就是现存古的《楚辞》注本。刘向编录的十六卷本《楚辞》久已亡佚,我们未能确知其篇章卷数,但是从被认为是保存较完好的《楚辞章句》及通行版本看,应该是十六卷十六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依据的底本,就是刘向所整理出来的本子。《汉书·艺文志》说屈原有二十五篇作品,而王逸《楚辞章句》中归到屈原名下的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楚辞》的注本除了王注本流传较广,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晋代郭璞有《楚辞注》,南朝梁刘杳有《离骚草木虫鱼疏》,但是
都已经失传。隋朝释道骞有《楚辞音》,今天还有敦煌抄本的残卷。南朝梁昭
明太子萧统编订的《文选》在唐代极为盛行,其中就选有许多《楚辞》代表作,
包含《离骚》、《九歌》(六篇)、《九章》(一篇)、《卜居》、《九辩》(五篇)、《招魂》、《招隐士》。唐初李善为《文选》作注,但是关于《楚辞》的篇目全是用的王逸旧注。其后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共注的《五
臣注文选》,其中关于《楚辞》的部分,每节都是先引王逸注,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注释。唐代还有陆善经《文选·离骚注》比较有价值,可惜也已经残缺了。
到了宋代,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注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
集注》。《楚辞补注》共有十七卷,该书敢于破除旧说、自立新说,又能旁征博引,且所录楚辞异文多,所以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本子的篇目次序如下:一、《离骚》(屈原);二、《九歌》;三、《天问》;四、《九章》;五、《远游》;六、《卜居》;七、《渔父》;八、《九辩》(宋玉);九、《招魂》;十、《大招》(屈原或景差);十一、《惜誓》(贾谊);十二、《招隐士》(淮南小山);十三、《七谏》(东方朔);十四、《哀时命》(庄忌);十五、《九怀》(王褒);十六、《九叹》(刘向);十七、《九思》(王逸)。《楚辞集注》共有八卷,是以王逸的《楚辞章句》为底本的。朱熹将《楚辞章句》选录的《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删去,又收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 鸟赋》。他将这些作品分成了两部分:屈原作品和非屈原作品。《楚辞集注》卷一到卷五将屈原的作品总称《离骚》,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七篇,而将非屈原的作品命名为《续离骚》,包括《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赋》《 鸟赋》《哀时命》《招隐士》,并附释文。《楚辞集注》不同于《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的面貌,也奠定了其楚辞学史上的地位。
本书以汲古阁刊本《楚辞补注》作为底本,选取代表性的《离骚》、《九 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九辩》、《招魂》、《大招》等楚辞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