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內容簡介: |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微观领域和基础单元,在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来化解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失灵问题不仅关乎村社善治的实现进程,还关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福祉。柔性治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引领公共治理潮流的乡村治理范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的模式选择,乡村柔性治理的核心是建构积极性创造与再创造的动态发展机制。鉴于此,本书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更加翔实的案例,深入系统地剖析乡村柔性治理的发生情景、运作机理和应用路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在文献梳理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生-运作-应用”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乡村柔性治理进行实证解读和学理阐释。
|
關於作者: |
胡卫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与公共政策。主持教.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社科普及资助项目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重点和青年项目等10余项。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
|
目錄:
|
章绪论001
节研究缘起001
第二节文献综述012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052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056
第二章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059
节概念界定059
第二节理论基础075
第三节柔性治理的分析框架:发生—运作—应用082
本章小结088
第三章乡村柔性治理的发生情景:中心工作制下刚性治理的失灵091
节乡村刚性治理:行政权威下的乡村治理范式091
第二节策略行动与草根失语:基层治理中的政社互动失衡104
第三节由“刚治”到“柔治”:乡村治理范式转换的时代境遇111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乡村柔性治理的运作机理:政社良性互动下的内生性培育143
节发端于结构性张力的柔性治理:基于制度主义的分析理路144
第二节乡村柔性治理的运作实践:差异化发展路径下的村庄叙事156
第三节乡村柔性治理的运作机理透视:内源发展下的软化协同174
本章小结200
第五章乡村柔性治理的应用落地:治理现代化境遇中的路径探索204
节乡村柔性治理应用的价值:助推乡村善治的层级合力204
第二节柔性治理落地的现实困境:村域扶贫实证218
第三节乡村柔性治理落地的路径指向:现代化的视角247
本章小结262
第六章走向善治:乡村柔性治理的本土化建构266
节柔性治理环境的场域逻辑:公共能量场营造267
第二节柔性治理主体的权力逻辑:政府软权力建设275
第三节柔性治理工具的技术逻辑:智慧化手段实施284
第四节柔性治理对象的话语逻辑:农户话语权回归295
本章小结305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308
节研究结论309
第二节研究展望312
参考文献315
|
內容試閱:
|
序言 柔性治理: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
公共行政范式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治理理论的兴起逐步颠覆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理论界对公共行政的认知,也正如罗森布罗姆认为的我们已经从传统政府管理走上了新型公共治理的道路。治理的出现意味着“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范式转换,强调不再过多依靠政府公权力的强制性,而是通过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协商实现互动式治理。公共行政范式的变化也形塑着公共治理的环境、制度和模式,对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审视中国乡村历史的变迁轨迹可以发现,乡村治理模式的形塑基本上是以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调适为基本逻辑的。20世纪50年代,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建立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简约治理”的整体格局,随着国家行政权力的逐步下移,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不断萎缩并终形成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全能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基层政权的“悬浮”拓展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农业税的终结标志着我国乡村社会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国家通过“项目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继续推动基层民主化治理实践。然而,基层政权的“上移”和资源项目的“下沉”虽赋予了乡村社会一定的弹性空间和发展活力,但并未实现村社善治。在现有的科层制架构内,“中心工作”构成基层政府“晋升锦标赛”的运作逻辑,也造成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行政吸纳自治”的现象。乡村传统行政运作范式的存在有其历史、制度和文化的根源,其形塑的乡村刚性治理模式导致当前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内卷化”现象的发生。为此,党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当前正在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