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內容簡介: |
《人本:从工业互联网走向数字文明》简介:用中国模型、中国经验、企业语境、务实的实施方法论,构建中国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视角来尝试对工业互联网的组成要素、应用方式及发展演变规律做一个全景式描绘和阐述。
《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简介:全面分析工业理念创新、工业基因、人机协同、数据智能、企业文化等,提出了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
|
關於作者: |
赵敏
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正高工。中国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中国工业APP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业软件工程化与应用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工信部CPS、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APP、工业软件等多本白皮书研编与审定工作,参与工程院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部分研编工作。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专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创新方法专家。
朱铎先
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机智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智能工厂实战型专家。曾在航天第二研究院、PTC公司工作多年。指导研发的设备物联网、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产品在航空航天等数百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提出了“人机网三元战略”“六维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理论,参编智能制造国家标准、白皮书20余项,合著《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三体智能革命》。兼任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MES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刘俊艳
青岛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教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工业工程、工业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科研及一线实践工作,涉及汽车及汽配零部件、机械加工、铸造、钢铁、家纺与家居用品等多个行业;自主研发工艺-工时数字化系统、面向管理的多级计划排程管控系统、(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在工业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持及参与政府/工信部相关部门智能制造规划、人才岗位能力标准等编制工作。
郭朝晖 ,博士,教授级高工,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曾任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曾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理事等,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为上海优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自动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目錄:
|
《人本:从工业互联网走向数字文明》目录
序
前言
概念模型篇
章 网起网兴:工业互联网“前世今生”┆2
本章从介绍生态系统开始,引出工业即生态的认知;描述生态系统贴切的术语体系,是始于自然天成、仿于物理世界、兴于赛博世界的各种互联网络;赛博世界与物理世界叠加融合,造就了CPS和工业互联网;分工协同、需求驱动、问题导向、断供威胁等导致了工业互联网需求激增。
要素联接是客观世界普遍现象┆2
工业内涵、工互网与产业集群┆11
工业互联网产生的必然性┆19
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与意义┆24
本章参考资料┆31
第二章 披沙拣金:工业互联网生态模型 ┆33
本章将聚焦于“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模型(IIEM)”的建立与释义,通过比较国内外常见工业互联网定义与模型,根据作者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长期观察与实践,提出了独创的IIEM,给出了基于IIEM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第三章至第九章内容,均沿着IIEM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工业互联网模型的定义与比较┆33
IIEM三维四流基本构成┆39
IIEM运行机理分析与解读┆45
工互网明确主体重在实施┆50
本章参考资料┆57
泛在联接篇
第三章 资源网络: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60
本章将聚焦于IIEM资源维的“产品-人-机-料-法-环-测”中的“机-料-法-环-测”五种资源进行论述,重点描述“机-料-法-环-测”如何联入工业互联网以及如何优化配置这些资源。
机器设备联入工业互联网┆60
物料与仓储成为工业终端┆66
工艺与标准联入工业互联网┆72
作业环境联入工业互联网┆79
传感仪表联入工业互联网┆83
本章参考资料┆91
第四章 产品疆域:数物资源皆网络终端 ┆92
本章将聚焦于IIEM资源维的“产品-人-机-料-法-环-测”中的“产品”内容进行论述,重点描述“产品”如何联入工业互联网,如何起到其特定的资源作用,以及工业互联网如何优化配置物理实体和数字虚体的产品资源。
在研品的平台化设计┆92
在制品的智能化制造┆97
在用品的服务化延伸┆102
智能产品联入工互网┆107
本章参考资料┆113
要素融合篇
第五章 实体网络:需求驱动的企业协作 ┆116
本章将聚焦于IIEM实体维上的供应商(原材料)、制造商(产成品)、销售商(商品)、用户/维修商(在用品)四种实体进行论述,重点描述上述四种实体所形成的实体流及其所对应的不同状态的产品如何联入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如何优化配置实体流。
工业实体上下游协同合作┆116
工业互联网兼收并蓄三链┆122
企业和区域协同发展体系┆128
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精髓┆133
本章参考资料┆138
第六章 数据赋能:数字转型之基本逻辑 ┆140
本章将聚焦于IIEM数智维上的BDIKW(比特←→数据←→信
息←→知识←→智慧/决策)内容,重点描述数据如何起到其应有的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工业互联网如何优化配置数字化的数据、信息、知识(DIK),如何根据DIK做出数字化预测与决策(W)。
硅基知识承载模型算法和推理┆140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意义┆146
数字生产力如何融入工业现场┆152
内外循环·知识要素·数字经济┆157
本章参考资料┆163
第七章 网海标识:工互安全保障新工软 ┆164
本章将聚焦于IIEM数智维上的延伸内容,即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标识解析体系、安全保障、工业软件,以及这些重要内容如何在工业互联网中起到其特定的支撑、导航、赋能、赋智与保护作用。
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164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170
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保障┆176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软件┆180
本章参考资料┆186
人本管理篇
第八章 智能范式:四个层次递进且共存 ┆188
本章将聚焦于IIEM资源维上的“产品-人-机-料-法-环-测”中的“人”这种特殊资源,重点描述人的智力(“人智”)资源如何联入工业互联网,“人智”与“机智”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四个智能范式,以及工业互联网如何优化配置这些智力源。
范式:“人智”转“机智”┆188
第二范式:“机智”群自治┆193
第三范式:“机智”哺“人智”┆198
第四范式:双智融新智┆203
本章参考资料┆208
第九章 管理跃迁:数智时代须以人为本 ┆210
本章将聚焦于IIEM资源维上的“产品-人-机-料-法-环-测”中的“人”这种特殊资源。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人作为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必须得到真正重视。工业互联网应该以人为本,利人赋能,实现基于人性的管理,给出适用于未来员工的新型管理模式。
用旧地图无法找到新大陆┆210
管理难,根源在三个失真┆215
以理促管数智技术利人本┆221
工互网拓展职场崭新模式┆226
本章参考资料┆232
数字文明篇
第十章 数字文明:工业互联网高阶演进 ┆234
《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篇 技术创新的演进逻辑
章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3
幸存者偏差┆3
创新中的人择难题┆4
熊彼特定义的创新┆6
模仿与创新的差异┆8
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9
第二章 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11
背离理论的算法┆11
工程师的方法论┆12
基础条件与创新┆14
需求拉动的作用┆15
创新的机遇期┆16
创新条件的差异┆17
创造条件的智慧┆19
第三章 重新定义用户的需求┆21
创新与个性化需求┆22
需求的综合性和矛盾性┆23
潜在需求┆24
挖掘潜在需求┆25
需求的三种类型┆27
需求描述的误区┆28
定义需求的智慧┆29
现实约束与退半步┆30
退半步与持续演进┆32
需求驱动的内涵┆33
第四章 超越自己的视野┆35
认知的视野与关键问题┆35
从需求到技术原理┆37
从原理到技术成功┆39
从技术到商业成功┆40
第五章 企业的创新与研发管理┆42
风险防范的逻辑┆42
创意的产生┆44
常识性筛选┆45
三个常识性问题┆47
战略性筛选┆50
项目过程管理┆51
研发管理的挑战┆53
第二篇 工业基因与经济社会环境
第六章 现代化工业的基因┆59
理解效率┆60
理解质量┆62
理解成本┆67
理解标准┆69
理解管理┆71
从原理到工业技术┆73
第七章 技术演进的经济视角┆77
技术的经济可行性┆77
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80
分工协作与第三产业┆82
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经济┆85
高科技与市场化┆86
数字化技术的经济动因┆88
竞争、同质化与长尾┆89
第八章 社会发展与技术经济性┆91
机器代人与社会发展┆91
机器代人与民众就业┆93
社会发展与质量要求┆94
社会发展与时间成本┆96
社会发展与劳动力供求┆98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100
第三篇 人机关系的演变逻辑
第九章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105
传统机器的局限性┆105
维纳的深刻思想┆106
催生控制论的技术条件┆107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109
自动化产线与无人工厂┆111
第十章 信息化与管控融合┆114
信息化的控制论视角┆114
工业企业的计算机系统┆116
管理与控制的融合┆117
工业互联网与管控融合┆119
数字时代的管理┆121
第十一章 计算机决策的潜力┆123
知识、信息与决策┆123
认识模型的意义┆125
模型求解的潜力┆127
数学模型的局限性 ┆129
技术对潜力的约束┆130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及相关学派┆132
人工智能的思想┆132
人工智能的学派┆134
学派之间的关系┆136
第十三章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140
机器决策的隐患┆140
工业场景中的机器决策┆142
智能潜力释放的三条线索┆143
CPS┆146
从感知走向认知┆148
第十四章 数字时代的人机关系┆151
算法的局限性┆151
人机协同决策的层次┆152
远程化的意义┆154
第四篇 数据技术与工业知识
第十五章 引爆技术热点的机会┆159
理解数据质量┆159
消除断点的意义┆162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163
大数据与工业大数据┆165
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167
第十六章 工业知识软件化与工业App┆171
管理系统中的工业App┆171
研发类工业App┆173
实时管控与工业App┆175
实时管控工业App的开发┆177
工业App的调整问题┆178
工业App的人才需求┆179
第十七章 工业数据的根因分析┆181
理解根因分析┆182
根因分析的陷阱┆183
陷阱背后的深层原因┆186
跳出陷阱的思路┆189
提高根因分析的效率┆191
第十八章 工业对象的数据建模┆194
数据建模的出发点┆194
大数据时代的建模机会┆196
第四范式与科学规律的发现┆199
第十九章 知识管理与软件化┆201
知识管理的困境┆201
知识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203
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管理┆204
知识范畴的拓展┆206
第五篇 数字化技术与价值创造
第二十章 价值创造的时间视角┆212
控制论与快速响应┆212
快速感知┆213
快速决策┆215
快速执行┆216
第二十一章 价值创造的空间视角┆218
市场与优质资源┆218
资源对接的建立┆219
资源对接的平台┆222
第二十二章 价值创造的不同视角┆225
一线工人的视角┆225
基层管理者的视角┆227
技术人员的视角┆228
高层管理者的视角┆229
第二十三章 价值创造的演进视角┆232
持续改进中的问题┆232
丰田公司的经验┆234
对标找差与PDCA┆236
PDCA与IVRA┆237
平台与持续改进┆238
数字孪生、移动通信与持续改进┆240
第六篇 固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