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內容簡介: |
数字化时代呼啸而来,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结构、金融效率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书重在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治理,包含六章内容:数字经济与数字普惠金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货币发展与数字人民币、数字金融的监管框架与规则、数据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平台发展与反垄断。
从宏观角度看,数字经济的起飞对于生产效率、收入分配、公共政策有何影响?数字化时代加速演进,金融行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如何强化数据治理、突破垄断难题?数字货币热度不减,数字人民币加速推进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逐一解读上述问题,试图帮助读者对数字经济的当下与未来构建更加全面、立体、深入的认知。
|
關於作者: |
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
目錄:
|
第一章 数字经济与数字普惠金融
“十四五”数字经济新机遇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人文视角看数字经济发展:亟需高版本就业优先政策
普惠金融与平台经济
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创新结算模式,促进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应用
第二章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金融机构数字发展新格局
推动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健康融合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国有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
积极稳妥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战略
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公业务与内部管理新课题
第三章 数字货币发展与数字人民币
从金融服务角度理解数字货币的重点问题
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
国际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态势与启示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机会与局限
数字人民币的隐私与安全的平衡之道
数字人民币推动第二波数字金融革命
第四章 数字金融的监管框架与规则
构建适用、有效的数字金融国际监管框架与规则
数字金融监管重构
推进伦理治理护航金融科技行稳致远
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第五章 数据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
做好数据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
数字金融发展中的数据治理挑战
开放银行模式下的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
大型金融机构可先行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
数字风控破局与数据普惠金融
第六章 平台发展与反垄断
信息不对称与平台经济
企业边界、萨伊定律与平台反垄断
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
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反垄断监管
反垄断问题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监管的复杂性
中国数字金融平台的创新发展和监管
|
內容試閱:
|
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因此,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急迫的工作。
我国从1978年年底开始推进经济改革,当时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即一身多任的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年初,中国工商银行成立, 承担原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商业运营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保留政 策工作部分,这才算正式开启了金融改革。40年过去了,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应有尽有。但与许多市场化经济体系相比,我国 的这套金融体系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即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银行主导。
在一开始的30年,这套看起来不十分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不过,在最近10年,两个方面的 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减弱,具体反映在边际资本产出率翻了一番,即金融效率下降了一半;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从股市到汇市,从影子银行到地方融资平台, 从互联网金融机构到中小银行,几乎连续不断地发生了风险事件。
金融效能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金融体系本身看,原先就存在的效率损失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政府兜底难以为继,而 且引发了新的道德风险,即金融机构因为知道政府会兜底,反而会 放松对风险的防范。从实体经济看,我国经济刚刚完成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要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本身也在发生变 化,增长模式正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变了,金融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而这就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目的。
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金融支持转型中的实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短板:支持经济创新的能力不足及服务普惠客户的能力不足。但这两个短板对于我国经济形成 “双循环” 至关重要。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核心是供求两方面良性地循环起来,供求质量的关键是创新与效率,而需求稳定的基础是共同富裕。如果国内经济大循环能够顺畅地运转起来,我国经济就可以保持持续的增长,国内市场甚至可以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大市场,这样国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就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耦合点。
我国数字金融的起点是 2004 年年底阿里巴巴在线上推出支付宝,2013年上线的余额宝则将2013年定义为 “互联网金融元年”。 过去的发展经历表明,一方面,我国的数字金融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诸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等业务,实实在在地填补了传统 金融服务中的空白,让没有信用卡的老百姓拥有了便捷的支付手段,让许多 “信用白户”获得了贷款,甚至开始积累信用记录。这些业务在服务普惠客户、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创新,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有些还走在了世界前列。数字人民币虽然还没有正式推出,但已经 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关注、学习的对象。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制造了不少新的问题。个体网络借贷平台就是一个重要的反面例子:从2007年第一家平台上线,平台总量一度达到6000多家,到2020年整个行业清零,但依然留下了许多尚未处置完毕的问题。其他数字金融业务领域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现象也不少。过去几年监管部门对数字金融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现在提出来实现监管全覆盖,确实是必要的。
当前,数字金融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业务形态可能会发生一些大的变化。
第一,早期的数字金融创新主要是由科技公司自发推动的,如支付宝、京东白条、微粒贷等。未来数字金融创新的主体可能要转向持牌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等。当然,许多科技公司如果要持续从事金融业务,也需要获得相应的牌照,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金融业务都必须纳入监管框架。
第二,过去数字金融创新主要是基于消费互联网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活跃的大科技平台公司都集中在消费者领域,如电商、短视频、外卖、社交等。许多金融服务都是针对 消费者个人的,即便是一些所谓的小微贷款业务,也主要是基于零售业务逻辑开展的。未来,除了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也可能会 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样类似于供应链金融的产业金融服务就会获得 新的发展机会,而这样的金融服务直达实体经济,可以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过去数字金融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在普惠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甚至数字人民币的核心价值都体现在普惠方面。将来发展普惠金融仍然是数字金融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也可能将一部分重心转向支持创新活动。例如,2021年成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其宗旨是服务 “专精特新”企业。但中小企业到资本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