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編輯推薦: |
研究办学机遇、创造变优可能,让学校成长可见!
本书围绕一位从28岁开始担任校长的教育者,在新开办校、中心校附属乡校、优质百年老校以及农村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担任管理工作的24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成长为特级校长的心路历程。通过剖析具体生动的管理案例与故事,提炼出“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经营”的校长育校观与育校实践。对当今教育生态的超越与重构,回归教育原点办学,可以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规范办学、特色创优等方面的反思与借鉴。
|
內容簡介: |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经营:校长的育校观与育校实践》概述了如何建一所代表浦东开放气质的特色学校、创一所体现浦东现代化的城郊学校、办一所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百年老校、改一所国际大都市中的农村学校。揭示了当校长身处不同学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怎样在“改革重点、学校特点、未来可能”三个点位上谋划谋求一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带领每一所学校到达应有的发展高度,以及如何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研究办学机遇、创造变优可能,让学校成长可见”的办学思路与经验。
|
關於作者: |
余伟珏,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校长、浦东新区蔡路逸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上海市普教系统 “双名工程”学员。曾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浦东新区优秀党员、浦东新区社发局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在24年的学校管理历程中,始终秉持“教育是助力,让学生长成自己的模样;学校是舞台,让教师实现人生的精彩”的理念,基于校情“因校制宜”,找准“因”的分析根本, 落实“用”的精准抓手,达到“合”的学校发展。沐光而行,品质由心造就,教育由爱而生,心若向阳花自开!
|
目錄:
|
自序 沐光而行,栽种在浦东热土上的教育人生
一、 以美育人,建代表浦东开放气质的学校
二、 制度规范,创体现浦东现代化成熟学校
三、 优质办学,办彰显时代高质量发展学校
四、 支教流动,强浦东海边显露成长的学校
前言 华章日新,走向学校经营的校长角色重建
一、 科学发展愿景引领学校进步,彰显成效
二、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夯实基础,活力成形
三、 有效载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向上成业
四、 机制流程助推管理效率提升,助力成全
章 规划引领:从跨越发展到超越创新的驱合
节 综合分析学校发展基础——思维正向
一、 分析学校办学现状趋势,找着力点
二、 分析学校发展优势劣势,育增长点
三、 挖掘办学的问题与挑战,明突破点
第二节 更新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寻找路向
一、 理念目标体现学校文化,增添亮色
二、 共同愿景经历传导转化,调配基色
第三节 学校发展方案精心设计——时代导向
一、 方案设计的兼顾,全面与重点突出
二、 考虑发展的步骤,阶段与连续并重
三、 方案设计的关照,保障与评价同行
第二章 课程建设:从关键变量到增量的聚合
节 对课程观的认识与行动——思有所向
一、 基于学校教育变革核心,摸索探路
二、 校长课程观的迭代升级,勇于突破
三、 着力课程改革实践优化,大步迈进
第二节 学校课程图谱整体建构——系统转向
一、 “小溪流的歌”的由来,以动导行
二、 “小溪流的歌”的构成,以课促育
三、 “小溪流的歌”的实施,以研赋能
四、 “小溪流的歌”的评价,以实提效
五、 “小溪流的歌”的保障,以细扶助
第三节 特色课程进阶系列课程——智慧迈向
一、 基于校情架构课程图谱,系列出彩
二、 基于实践打造课程特色,凸显亮彩
三、 基于研究提升课程品质,呈现精彩
第三章 教学改革:从展开实践到绽开新花的切合
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一、 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培育的转型
二、 线下教学到双线混合,教学的转型
第二节 锚定教学改革关键任务——突破方向
一、 任务导学单开发与实施,显教育性
二、 优思课堂的设计与实践,讲发展性
三、 项目化学习实践与探索,求深刻性
四、 教学评价的创新性思考,见因果性
第三节 应对时代要求革新教学——挑战变向
一、 面对“新冠”疫情,积极应对的合力
二、 面对“双减”政策,扎实推进的助力
三、 落实“五项管理”,全员投入的倾力
第四章 团队成长:从大有可为到有所作为的磨合
节 塑造团队共同发展愿景——培养定向
一、 学校共同愿景:教师个人计划结合
二、 内涵发展愿景:职业生涯规划结合
第二节 系统谋划发展多元动力——协同奔向
一、 顶层设计,分层分类培养教师梯队
二、 师徒带教,引领学校教师共同成长
三、 推外促内,加快骨干教师孵化发展
四、 能力建设,架构校本研修自培课程
第三节 落实团队发展载体建设——合作双向
一、 以问题合作研究为基石:进阶发展
二、 以名师工作室作为载体:团队发展
第四节 创建团队学习有效机制——跃进趋向
一、 规范管理是先导,以人为本可操作
二、 团队构建显特色,以动为基有活力
三、 星级评审促发展,以进为标赋动能
第五章 文化营造:从身入其境到深入人心的融合
节 探寻校园文化培根铸魂——确定航向
一、 打造高尚高雅校园文化,立德树人
二、 追求莲雅溪远校园文化,活力达人
三、 落实三真育人校园文化,发展能人
四、 践行五彩育人校园文化,成事成人
第二节 创新德育工作实践路径——活力多向
一、 探索活动育人,向光而行“满天星”
二、 践行管理育人,御风成长“热传导”
三、 创新协同育人,融心融力“连通器”
第三节 推进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育人归向
一、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展现办学理念
二、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教育理念
三、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育人理念
后记
|
內容試閱:
|
自序 沐光而行,栽种在浦东热土上的教育人生
30余年,对于浦东新区而言,是风起云涌的改革巨变;对于一名校长而言,则是融入生命的职业生涯。笔者有幸与改革开放的浦东一起,30多年来,从创建一所新学校到办起一所所高质量的学校,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在激荡而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所所具体的学校中,在一件件细微的工作中,尽力奏响学校改革发展的强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 以美育人,建代表浦东开放气质的学校
1990年4月18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幕拉开,一张白纸的黄浦江东岸到处都呈现出朝气蓬勃、面向未来的新气象。当时,浦东新区成立不久,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浦东教育正慢慢迈入正轨。1990年7月,笔者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正如当时一片空白的浦东大地所能描绘的美好的图画一般,从1990年到2001年的十年时间里,中国从浦东开发到加入世贸,笔者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各行各业一样,开始着对教育从入门到熟悉的历程。从上好课、教好学生到成为好教师,笔者感悟着教学和教育的味道;从备课组长、教导到副校长的成长过程中,笔者更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教育带来的活力与变化。正如“入世”,对中国和浦东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2000年1月,笔者也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教师到校长的身份转变,着手筹办一所浦东新区新建的学校,并有了一个非常亮眼的名字——新世界实验小学。
浦东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所新学校?在2000年,浦东新区小学冠名中含有“实验”二字的学校,屈指可数。而对于一所新学校冠名“实验”二字,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界与社会各方对新世界实验小学这所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作为校长,笔者基于当时浦东对教育的需求,开始了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思考:面对当时的浦东要从处于上海边缘地区、市区郊区农村混杂的状态,一下子转型到改革开放前沿、具有现代气质的定位,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未来在浦东这片热土上,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我们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来改变大家“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纠结?办一所好学校,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办出一所有浦东改革气质的学校,让浦东的教育更具吸引力,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笔者当时的办学初心。
然而,一所好学校,光有好听的名字、漂亮的校舍是远远不够的,这都是浮于浅表的外在表现。能够带给社会、家长、学生印象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而理念是贯穿于其特色之中的。如何在时间让学校受到学生的喜欢、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笔者从当时浦东开发中获得了经验,首先是打好基础,建好内功,修桥建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脏乱差的面貌,改变人们对浦东的固有印象。其次是理念先行,当时浦东在一片农田中提出了要建设立足于世界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区域,通过理念引领和顶层设计,对浦东的发展进行整体谋篇布局。由此,笔者想到,浦东未来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人全方位素养的提升。相比世界先进国家,我国孩子在美育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小学阶段是开展美育的时间。因此,从美育入手,办一所具有浦东开放气质的学校,就此拉开序幕。
美育是一个非常能体现学校精神与特色的载体,需要校长寻找到一个契合学校气质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美育项目,终实现五育融合。这就需要一个强势符号的引领,由此,笔者想到了能综合性代表近现代高雅艺术表现的芭蕾舞。在找到了芭蕾舞这个项目后,新学校的工作都能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教育首先是形成一种育人的场域,其中包括学生学习的场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对学生影响的场域等。正向的育人场域带给学生自信和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负面的育人场域则会造成互相恶化的不良循环。寻找到符合学校办学气质、符合学校家长期待、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发展点,是一名好校长需要具备的眼光。
也正是通过芭蕾舞这样一个美育特色,使新世界实验小学这所新校在开办之初就形成了有高度的发展定位,学校也很快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标识。在推行芭蕾项目过程中,笔者发现由此衍生的小学寄宿制和全市招生的特殊性也能推动学校的发展,外延的扩大促进了内涵的精致,可以更好地助力学校特色的发展,并带动学校的德育等各方面工作。同时,对学校教师而言,芭蕾特色的建设,对教师的专业指导技能以及相关联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供了多元的支撑。从学校发展获得高定位,到艺术教育特色鲜明、全寄宿制推动的发展历程,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大幅度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一所新学校经过笔者七年的“管理和经营”,在全校教师的支持下,很快实现了综合办学水平名列全区前茅。幸运的是后任校长们在之后十几年来的办学历程中也都认可了当初笔者的这个选择,通过他们的坚守,发展完善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并且越做越好。
二、 制度规范,创体现浦东现代化成熟学校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进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浦东的开发开放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笔者也于2007年调任莲溪小学。与崭新的新世界实验小学相比,当时的莲溪小学是一所附属乡校,与其隶属的北蔡镇中心小学相隔300米,享受到了浦东教育改革“两元并轨”的红利,由教育局直接管理后,开始独立办学,其综合办学实绩较为薄弱。笔者在新的办学过程中再一次理解校长的角色,谋划从乡校学校到现代学校的变革之路。
还记得在浦东改革开放初期,浦东原有的农村地区面临着激烈的城市化进程,洗干净泥腿子就换上了西装,远大的现代化目标定位与眼前还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之间还存在巨大反差。时代没有给我们留下缓冲的时间与空间,唯有通过制度规范,尽快实现从“粗放”走向“规范”进而达到“精致”的跨越式发展。
当时,笔者分析先前乡校普遍存在的四“无”现象:首先,无行政管理权。原本乡校不是独立法人,只相当于中心校的校区负责人与教导处;乡校的行政工作在中心校管理下实施,学校行政人员普遍缺乏管理业务培训及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担当。乡校学生基本是中心校择校之后的学生,大多地区内的生源由于家长择校而不来就读,其他基本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成。其次,无独立人事权和独立财权。乡校教师来源是中心校挑剩下的师范毕业生及认为工作不太理想的教师,由此造成了学校教工缺少成就感,对学校缺少归属感。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改造更新。第三,无主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乡校教师参与中心校的部分工作,缺少教育教学的自主管理与组织实施能力,也缺乏对教育开展深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常规教研依附在中心校下参与活动、执行要求;缺少课程建设的规定动作,学校课程设置不很规范,大部分教师缺少对校本课程、学生社团、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认知度。后,无基于普及性的学校特色打造。当时的乡校只有向学生收费的管乐特色,目标是参加比赛拿奖,没有实现学校普及层面的特色发展点,缺少学校特色打造与育人目标落实的有机结合。
当然,以上的“四无”,或许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无奈的存在。当时的莲溪小学在摆脱中心校附属关系后,也曾尝试着进行相关的变革——通过开设特色班、挑学生、改课程设置(加大语文、数学、英语课的力度)等超常规手段,期望在短时间内提升学校质量。虽然对学校有了一些撬动,但另外一种负面影响是让学校的行政干部、教师似乎看到了“希望”,也固化了观念,觉得“原来学校的运行应该就这样”,这就为学校重树规范、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需要通过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凝聚人心,求得学校运作的秩序和效率。笔者来到莲溪成为校长,需要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呢?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可避免地回到这个原点话题:在浦东,我们需要培育怎样的人、为谁育人、怎么育人?当地的孩子、教师、家长从习惯于村头巷尾的小镇居民一下子要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市民,要从世代不出乡镇到未来走向世界,他们准备好了吗?正是怀着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这样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驱动着笔者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问题。在莲溪,笔者的答案是:要培养带着中国走向未来的人。
通过分析学校的现实状况,笔者感觉莲溪的弱项就是没有抓手,缺乏一个规范化的学校管理生长点。当时教育的大背景,正是上海市二期课程教育改革蓬勃推进之时,笔者从课程领导力的视角出发,结合莲溪小学的实际特点,以“小溪流的歌”为主题来进行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吸引众多教师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尊严,自己是可以做点事情,而且有能力做好,并享受成就感。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的办学,做有思想的课程,而“小溪欢歌 创‘xiang’童年”的课程目标也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紧密相连。创想:有思考,做有想法的人;创响:有合作,做能参与的人;创翔:有行动,做会干事的人;创享:有收获,做有快乐的人。外化,做有趣味的教程:课程与特点,快快乐乐;主题与单元,分分合合;教材与资源,里里外外。改变课程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生活,改革评价模式,让课程成就学生,让课程成就教师,让课程成就学校。
课程建设是学校整体变革的载体。“小溪流的歌”课程体系建设这个点上的突破,带动了薄弱学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变革,也大大增强了笔者的办学自信心,并通过依托于学校课程建设而参与的各类重大会议、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奖状证书、形成的专著和论文等,有力促进了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和教师团队的建设,由此把学校带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从课程建设、铸造学校精神与文化切入的学校整体变革,将典型的原处于农村地区的中心校附属乡校向现代办学转制,并嵌入了现代管理基因。
课程建设是学校整体变革的核心。在这段办学经历中,笔者慢慢感悟到:校长领导学校,对学校的管理不是以片面的管教学管纪律为主,而是一切的管理都要以办学为主。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既是空间上的载体,也是教育内容上的载体。办一所学校的内涵,就是给学校找需要做、能够做、能做得好的事情。如果不需要做的事情,那选了也是白做;如果这个事情是需要做的,但是不能做,条件不具备,想的目标太高、太远也不行,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设计教师能够做的。只要教师们觉得能够做到,他们就会与校长一起做,反之就会出现职业懈怠和泼冷水的现象。校长的定位,就是要做办学校的谋划者与实践者。校长到了一个学校后,要先多看看多分析,找到能够让学校各方力量凝聚起来、让教师们感觉到一个能让学校顺利发展的方向,诸如课程建设、学校精神与文化的形塑。一旦能够找到并设计好这样的一件、两件事情,那校长就找到了办学管理的抓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