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文学细读》以深耕文学文本的诗学世界为职志,以精读细品为方法,旨在揭示文本艺术奥秘,促进新的批评意识和解读方法的生长,提升读者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文学细读》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涉及文艺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而聚焦于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以弘扬深耕细作、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文学细读》既以先锋性的闽派批评为中坚力量,又以开放性心态面向学界,诚邀国内外文学批评家加盟赐稿,以求百家争鸣,新知汇流。其受众对象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还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方式吸引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
關於作者: |
李小荣,男,1969年生于江西宁都。1999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社会科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学术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敦煌学、宗教文学、中印宗教艺术比较。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正主持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佛教文学艺术思想综合研究(多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史》《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晋唐佛教文学史》《禅宗语录文学特色综合研究》等专著15部。论著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人文社科类)、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教.部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福建省第八、十一、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系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教.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青年学者”(2015年)和“特聘教授”(2020年)。
|
目錄:
|
细读论坛
文本细读的十重层次分析 孙绍振
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两大切入点和十二种方法 赖瑞云
古典新读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与“打虎武松” 刘海燕
《水浒传》宋江形象新论 邓雷
腐儒的“黑道”人生
——王伦形象浅释 蓝勇辉
文心细品
“爱”之“风景之发现”
——四篇“初恋散文”的文本对读 陈亚丽
文中有戏:余秋雨散文的剧场思维 吕若涵
《小团圆》:时间的褶皱 刘晓村
作为配角的“私人小世界”
——汪曾祺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精读 余岱宗
“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
——评周云龙《别处的世界:早期近代欧洲旅行书写与亚洲形象》 廖心茗
扺掌谈戏
戏剧人物“美”的奥秘
——从国家大剧院版《玩偶之家》谈起 陈敏
陈三五娘故事流播之探究
——以小说及戏文中言情情节之异同论之 吴佩熏
诸恶所归?
——重评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老夫人 孙书磊
修辞立诚
期刊研究“接着说”的修辞空间
——序《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人民文学〉话语分析》 谭学纯
解构:《围城》比喻的审美内核 祝敏青
书影心声
古简、“墨皇”与名作阐释
——居延新简EPT5.76与《平复帖》的书学互读 周珩帮
晚明“荆山徐氏”书法考论 刘贞辉
学者风范
陈祥耀先生访谈录 陈祥耀 欧明俊
书生荷戟独彷徨,夕阳时分愁无边
——纪念我的导师谭华孚先生 连水兴
《文学细读》稿约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文学细读》是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连续性出版物,以深耕文学文本的诗学世界为职志,以精读细品为方法,旨在揭示文本艺术奥秘,促进新的批评意识和解读方法的生长,提升读者解读文本的审美能力。
《文学细读》由2015年创办的《细读》调整而来,赓续“细读”学风而专注文学文本,既坚持我们的学术导向,也标示我们的创办特色。本集刊从文本细读出发,既注重文学内部的审美分析,聚焦文本构成要素和有机整体的深入解读;同时也包容“外部研究”,拓展文本与作者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有机联系。文本是世界、作者和读者交互生成的精神产品,“细读”就是要深入探究各类文本的生成机理和艺术奥秘,写成深入浅出的评论文章。因此,本集刊提倡及物批评和精细批评,反对空泛批评和空谈理论,力求有助于改善批评风气和批评文风。
《文学细读》将以古今中外文学文本为批评对象,涉及文艺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学等学科,聚焦于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以弘扬深耕细作、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本集刊设置五个相对固定的栏目:一为探讨文学文本细读理论和方法的“细读论坛”;二为以不同方法解读古典名著的“古典新读”;三为以现当代文学文本解读与时代和读者对话的“文心细品”;四为以戏剧影视文本批评为主的“扺掌谈戏”;五为从文学修辞学视角解读语言艺术奥秘的“修辞立诚”。此外,还将根据实际需求而灵活增设一些栏目。
《文学细读》诚邀国内外文学批评家赐稿,以求百家争鸣,新知汇流。本集刊受众对象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还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方式收获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我们希冀通过学界同人的共同努力,能够将本集刊打造成个性鲜明且又丰富多元的批评话语平台,为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尽一份绵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