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说不尽的胡适(纵论胡适的文学主张、思想特质与治学方法,重审近现代学人的文化使命感与民族反省精神)

書城自編碼: 38598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朱文华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18127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不仅因为,他从20世纪初跻身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舞台以来,就以自己不平凡的生平活动和异常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言论著述,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由此明显地施影响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诸领域,乃至有关的人物群体,而且还在于:自他谢世以来,直到今天,他的思想言行仍然吸引人们以不同的动机目的或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之作持续的,但是远未能盖棺定论的 “批判”、评论和研究。而这种情况,无疑也折射出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之光。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朱文华先生的胡适研究精华合集,书名自言“说不尽”,因此往往注意到别人所忽视的方面,既看到胡适所做的贡献,也指出胡适的不足,具有独到见解和相当学术分量。如胡适推崇实用主义,人们常常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来解释胡适;作者却看到胡适把工具主义从实用主义中抽出来,强化了求实精神,包含了相当的科学成分。对其他如胡适的“战犯”身份,胡适的民族反省思想的阶段、形成、原因,胡适的杂文特色,胡适的研究方法,胡适的爱国主义等等,都能做
內容簡介:
国内对胡适的认识和研究,从“批判胡适反动思想”到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与评价胡适”,再到后来胡适研究专题学科的兴起,几经浪潮起伏。复旦大学学者朱文华教授深入参与了后半程,成为胡适再认识再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学界影响深远。
本书是朱文华教授研究胡适的主要成果。全书用事实和史料来论述胡适的文学主张、思想特质与治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读者厘清胡适的是非功过,重审近现代学人的文化使命感与民族反省精神。
關於作者:
朱文华,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原党总支部书记、复旦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历任复旦大学机关干事、秘书、中文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著有《胡适评传》《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传记通论》《风骚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中国近代文学潮流》《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大思想家散论》,以及合作著有《郑振铎评传》《上海现代文学史》,主编有《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台港杂文精品鉴赏》等。
目錄
代序 我与胡适研究/001
重评胡适的地位与治学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003
胡适的《终身大事》/036
胡适与易卜生/048
新诗革命之《尝试集》/058
胡适研究的展开:成就,学术,思想
杂文家胡适/079
关于胡适生平思想的几个问题/097
胡适与近代中国传记史学/114
胡适的“民族反省”思想/149
对胡适学术文化思想的总认识/173
新时期胡适研究再论
鲁迅讥评“胡适之法”/187
胡适的文化使命感/207
胡适与辛亥革命/236
胡适的思想文化人格/250
胡适本人是怎样谈论“主义”的?/273
后记/289
內容試閱
我与胡适研究
(代序)
“胡适研究会”发起征文,希望有关同人以“我与胡适研究”为主题,回顾中国内地的“胡适研究”学科所走过的三十余年来的历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我认为这的确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至少可以为一部丰富而复杂的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化史(可惜至今无人对此做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整理)留下若干史料线索,所以不揣冒昧撰稿如下,期盼同行师友的批评指正。我是在何种情况下接触胡适思想的。
余生也晚,当胡适于1962年逝世于台湾的时候,我还是上海的一个小学生(六年级),同年秋升读初中后,因为上“中国历史”课,加上个人的些许课外阅读,才知道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胡适”这个人物,但当时对胡适的“认识”只是:胡适虽然倡导过有进步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后来“变坏”,成为了“反动(共)文人”。显然,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当时的主流思想灌输影响青年学生思想的一种结果。说来难以置信,反而是在乱哄哄的“文革”期间,我有了机会意外地接触胡适的思想言论,由此改变了对于胡适的某种认识与理解。
先是在1968年间,上海的各大中学校开始搞所谓的“复课闹革命”,于是曾被关闭多时的复旦大学图书馆(老楼)的报刊阅览室重新开放了,而我当时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佩戴有校徽,又套着“红卫兵”袖章(尽管已经是“逍遥派”了),自然能够很方便地溜进这间阅览室。于是,约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大致通读了馆藏(上架)的1949年以来大陆所出版的文学类和社科类的期刊合订本,其中包括一套完整的《新华月报》杂志(50年代初一度名为《新华半月刊》),由此了解到:1954—1955年间,中国大陆曾开展过一场“胡适反动思想批判运动”;再通过阅读其中所刊登的几篇批判胡适思想的文章,虽然似懂非懂,但本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通常是无师自通地采取的“正面文章反面看、反面文章正面看”的原理与方法,于是对“被批判”的胡适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学术文化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还觉得它们其实是有点道理的,反而是那些批判词句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再是到了1973年秋,由于我比当年大量的被迫“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同伴们“幸运”一点,居然成为所谓的“工农兵学员”(第三届),由此脱离农村环境而重返上海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虽说当年的大学校园仍是闹哄哄的,教学秩序不太正常,但比之国内其他系统的单位部门,毕竟还维持着一丝“教育”的氛围来装点门面,例如,学校的图书馆是开放的,也总有一些师生在频频参加政治活动之余,因各种原因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当时的校图书馆(新楼)辟有一个专门的“社科图书阅览室”,图书均开架,凡本校师生凭有效证件即可自由出入随意翻阅。我本来以为,“文革”中极“左”思潮泛滥,主流媒体大批“封资修”,听说国内不少地方和单位(包括个别文教部门)甚至大烧图书,至少是把绝大多数书籍判为“大毒草”而列为禁书由此封存起来,我校的这个阅览室大概也是装饰性的(即除了马列毛和鲁迅作品外没有其他)。谁知我第一次进去后就感到十分惊喜,原来这里的图书种类还比较齐全,除了马列毛鲁著作外,也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文学、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新闻学等)的一些基本图书和经典性著作,其中大量的正是被当时的主流媒体视为由“反动学术权威”(或称“牛鬼蛇神”)所著的“大毒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思考分析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因为这些上架的图书都被加盖了一个特别的印章(文字为“供批判用”),如此一招,在当时显然可以堵住极“左”者的口,由此躲避政治风险(因为当时的政治宣传正在号召开展“革命大批判”)。我心底暗暗佩服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这个阅览室跑得更勤了。更想不到的是,某一天我在这间阅览室的最后一排书架上发现了几册散乱而不成套的《胡适文存》(20年代的亚东版《胡适文存》共三集,每集分为四册装订),随即又陆续找到了商务版的《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和《胡适留学日记》(当然它们也都被盖上了“供批判用”的印章),无不认认真真地通读了。由于自己已参加过一段时间的“文革”活动(如曾为“红卫兵”),也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社会生活(如知青“插队”),耳闻目睹的乃至有某种切身感受的社会现实与有些宣传的反差实在太大,在这样的情景下读胡适著作,不能不有深刻的体会,以至在一些问题上明显地形成了思想共鸣。———例如胡适坚持倡导“民主政治”和抨击“独裁专制”、强调“人格独立”与“言论自由”、反对“统一思想”与“名教”意识、提倡科学怀疑精神、不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等,乃至提醒人们“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和防止“目的热、方法盲”倾向等等———这些曾经一点一滴地哺育了“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思想乳汁,竟然被我在短时间里集中地吸收,当时简直使我耳热心跳,颇有梁启超曾谈到过他早年读龚自珍著述时的那种“如受电然”的感觉。可以说,正是这一读书经历,使我对胡适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正是我后来自觉地(乃至几乎是终身)从事“胡适研究”的思想起点。由此或许也可以领悟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思想(以书刊为媒介)自有思想的力量,而任何形式(性质)的教育也天然地具有民主主义的因素并发生积极影响,所以那种统制思想、控制舆论之类的做法,尽管在一时一地有效,但毕竟不可能永远牢固地维持“舆论一律”的局面,而这一点也正可以从某一角度解释日后大陆能够自发地形成“胡适研究”的学术热潮的历史必然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