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2016年中国好书 推荐理由
本书是学者傅佩荣的国学研究随笔集。作者把人生问题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通过追溯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端,回归和阐明了中国文化源头的许多重要观念,重点阐述了儒道二家的核心思想,并挖掘和论述了其现代价值。视野开阔,思想睿智,逻辑严谨,尽显国学魅力。
国学有益于人生,并不在于让人见多识广,而在于使人明白古人智慧的多彩多姿与全面涵盖,进而学习一套完整而卓越的价值观,可用以立身处世、安顿心灵,并且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以有限的力量去完成个人的使命。
书中的内容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常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傅佩荣教授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正是以儒家为主轴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直接诉诸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且符合我们现代人对理性解说的要求,同时保持开放心态,可以欣赏道家与佛教,以及所有出自真诚心意所建构而成的哲学与宗教。这种人生观充满自信但不排除异己,志向高远但不忽略修行,与人为善但不随俗从众,自强不息且能厚德载物。
|
內容簡介: |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今日谈国学,显然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过,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国学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回归先秦时期的儒家与道家。克服三大挑战,回归国学原典。由学习而理解,在实践中品味,知之好之乐之,再创文化新机。儒家提供处世原理,道家示范自处之道。修己安人,顺人而不失己,善美合一,安顿身心。因此,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尽量做到同情之理解,并客观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
|
關於作者: |
傅佩荣,当代著名哲学家。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早年师从哲学大家方东美先生,后于耶鲁大学深造,受教于余英时先生,继而执教欧洲。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的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任首席主讲人。曾被台湾地区《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台湾地区文艺奖得主。近年来在“得到APP”开设《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在“喜马拉雅APP”开设《道德经》《易经》《庄子》等精讲课程。傅教授态度真诚,语言幽默,说理清晰,能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从而将国学讲得生动又贴近人心,为当代人提供了阅读国学原典的简易方法。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以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眼光,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诠释中国传统经典的现代意义,搭建起东西方思想的桥梁,视野辽阔深远,堪称中西文化之摆渡者,在当今学术界享有盛名。
傅教授潜心研究传统经典五十年,撇开成见和定论,多有建树。目前已出版《哲学与人生》《国学的天空》《易经入门》《国学与人生》《四大圣哲》,傅佩荣解读经典系列、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等图书逾百种。
|
目錄:
|
目 录
序 承先启后的智慧
引论 文化·国学·人生
01 《易经》乃群经之首,学会可以终身受用
02 《易经》的象数:养成达观心态看待自身处境
03 《易经》的义理:观天道以立人道
04 洪范 ·九畴:统治者或管理者的大法则
05 《尚书》:了解国家兴亡的道理
06 《诗经》使人温柔敦厚
07 《诗经》中有人类恒久的情感
08 礼仪之本在于真诚的心意
09 大同与小康:政治家该有的社会关怀与理想
10 乐教:感通人心,人文化成
11 《山海经》:中华文明的“在起初”
12 天人之际:现代人该如何面对“天”?
13 孔子(一):人人皆可超凡入圣
14 孔子(二):成功没有捷径
15 孔子(三):修养是快乐的保证与保障
16 孔子(四):拥有兼顾身心灵的宗教情操才是完整的人生
17 孟子(一):人生需要修养
18 孟子(二):人生关键在于择善固执和止于至善
19 孟子(三):善心与法度配合,才谈得上“仁政”
20 孟子(四):快乐的秘诀
21 《大学》:修身乃人生之本
22 《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 老子(一):天下大乱的处方
24 老子(二):成为你自己的圣人
25 老子(三):道法自然,使人因悟道而无所执着
26 老子(四):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27 庄子(一):修行要兼顾身心
28 庄子(二):有用与无用之间
29 庄子(三):看清“死亡”这回事
30 庄子(四):天人合一与悟道契机
31 墨子:全面而平等地爱护众人
32 荀子(一):人性向善或人性本恶
33 荀子(二):“二千年之学,荀学也”
34 韩非的法家:的盲点在于迁就现实的君主
35 三纲五常:并非儒家思想
36 道教:依托于古代的民间信仰
37 佛教:不再轮回的涅槃境界
38 中国佛学的特色
39 朱熹塑造的儒家,才是近代“反孔批孔”的对象
40 王阳明的修行心得
41 结论:国学面对三大挑战
|
內容試閱:
|
序 承先启后的智慧
从1999年《论语解读》出版之后,我就一直在介绍及推广国学。“国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难免见仁见智,我只能依个人经验说明我对发扬国学的看法。
国学的三个“不必”
首先,不必开书单。许多前辈学者都列出“国学书目”,这些书目洋洋洒洒,颇为壮观,但时序已入二十一世纪,除了大学本科的学生或专门研究的学者,一般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们念书有一个目的,就是明白书中道理,看它能“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启示。我也曾多次应邀列出国学书目,我的回答不外乎“四书三玄”。我认为国学中“”的,是塑造中国人“理念”的七本书,那就是: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我对这七本书都作了详细研究,将其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并且阐释其中的哲理。换言之,我不是在开书单,而是在做桥梁,使读
者可以明白国学的理念。
其次,不必唱高调。我不是文化沙文主义者,不会宣称国学是“世间伟大的学问”,不会幻想中国文化是“世界的境界”。在我看来,国学必须落实在生活中,改善及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譬如,谈到儒家,要强调“真诚”二字,由此引发主动行善的力量,由修养个人推及造福社会,并确保内心的悦乐之情。
谈到道家,则凸显“真实”二字,在肯定万物平等而值得欣赏时,也不忘修炼身心以抵达“外化而内不化”的胜境,消解各种情绪的干扰与外来的压力。至于《易经》,则须兼顾义理与象数,既能“居安思危,乐天知命”,又可“观化知几,掌握未来”。学到上述三方面,才可验证国学之大用。
第三,不必装大师。我一向认同韩愈所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国学的范围何其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因此“国学大师”之名若非出于误会就是纯属客套,根本不具任何意义。
我长期推广国学,向来谨守分寸,只谈“四书三玄”,并且一再表明自己只是“桥梁”,要使读者与听众可以通过我的介绍直接向原典请教。我自己则一直在学习之中,常常萦绕心头的是:这句话我有没有说错?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我可以负责的是:我所解释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充分理解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实践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与读者共同勉励。
以上三个“不必”,是我在介绍国学时的自我要求。下面谈谈国学对人生的启发。
国学与人生
国学代表中国文化的“理念”,这种理念之中精纯的是儒家、道家与《易经》。我近年研究国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句扼要的话。
儒家提醒我们:
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俭;对神明要敬。
前两者涵括人类世界,后两者指涉自然界与超越界(神明包含祖先在内)。四点合而观之,人生安稳踏实。
道家期许我们:
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相对于儒家之重视德行修养,道家所要求的是智慧觉悟。要觉悟,不妨使用减法,消除执着,或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经》号称难学难精,但也可以勉强用四句话来描述:
存自己以诚;待别人以谦;观万化以几;合天道以德。
先说“诚”,有“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二语;次说“谦”,六十四卦只有谦卦是“非吉则利”,受欢迎;再说“几”,察知几微、预见吉凶,正是象数之妙用;后是“德”,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一不是劝人修养以合乎天道。
我对国学的简单心得既如上述,那么若要撰写一本名为《国学与人生》的书,其基本立场与主要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书的局限
如果有人想了解有关“国学”全面的入门介绍或整体大纲,请不必看这本书。本书所谈,是作者个人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认为国人应有的国学知识。其主轴在于儒家与道家。为了追溯源流,特地阐述了《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旁及《山海经》、天人之际。接着,其重点集中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中国大哲。然后,再谈到《大学》《中庸》、墨子、荀子、韩非、三纲五常、道教、佛教。后,则殿以今日仍有影响力的朱熹与王阳明。
撰写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两百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本书毫无保留地推崇儒家与道家,而对其他学派与后代学者多持批判态度。我尽量做到同情的理解,但是累积四十多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使我必须负责地对各家各派有所评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学术是天下的公器,也是人生智慧之典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道二家的启示得以如实展现,并使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实是作者的虔诚愿望。
傅佩荣 2016.7.10
引论 文化·国学·人生
文化以理念为核心,理念使人安身立命。国学承先启后,发扬完整而根本的理念。儒家、道家的智慧对现代人生多所启迪。
谈到文化,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对此感到欣慰与自豪。但是谈到这个文化带给我们什么,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礼物太多太杂,就需要一番分辨拣择的功夫。有人类才会有文化,所以在介绍国学之前,不妨先就“文化”一词做个说明。
文化的四特色:人类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意即有人类才有文化。我们由此可以界定文化的四特色:
异于自然
自然是指天地万物依规律而运行。在《易经》中,坤卦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其中六二的爻辞始于“直”字。“直”是指万物由大地直接产生,而人类所创作的“文”是指交错使用。一片森林中,若有两棵树木“交错”而成一张桌子,就表示曾有人类在此住过。形成传统
传统是在时间过程中积淀而成,其目的是《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所描写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意即每个传统都会致力使其人民活得安全愉快。如果违背这个目的,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自为中心
每一种文化都确信自己占有中心地位,亦即在其原始的神话中,会说明祖先是来自超越界的神明,是神明所特别眷顾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中”字为象形字,取象于旗帜。在部落时代,酋长所居之地,插旗以为号,表示这是中心,依此分出东南西北四方。旗子随风而左右飘,状似“中”字。因此,“中国”一名肯定了这个民族的核心地位。其他民族亦有类似的自为中心的信念。兴盛衰亡
文化是人类所造的,世间各个族群互相竞争,文化于是也像具有生命一般,出现兴盛衰亡的情况。事实上,自古以来大多数文化已经沦为历史陈迹。因此,重要的是分辨使文化兴盛与衰亡的因素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进而说明文化的三个层次。
文化的三个层次:理念就保存在“国学”里
文化是人所造的,人的生命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因此文化也有三个对应的层次,即“器物、制度、理念”。
器物层次
满足人类具体生活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经济繁荣与科技发明使我们在这个层次超越了古人。唐朝杜甫感叹“家书抵万金”,今日手机可以随时联络,直接视讯。制度层次
从风俗禁忌到法律规章皆属此类。人群组成的社会需要制度,因为个人的思考与行动总是替自己考虑,后难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明末儒者黄宗羲(1610—1695)的《明夷待访录》首篇就谈《原君》,指出专制帝王如何剥削天下百姓以供养一家一姓之人。今日已无帝王专制,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要以制度来实现人类对“仁爱与正义”的根本愿望。
既有器物与制度,为何还须谈那无形可见的理念呢?以欧洲先进国家为例,丹麦的国民年均所得超过三万美元,在器物上堪称丰盛;其国民直到大学毕业,所有学费皆由国家负担,人权也得到充分保障,在制度上应属完善。但是,丹麦的自杀率很高。器物丰盛而制度完善,何以活不下去?这就牵涉到理念的问题。
理念层次
理念主要描述人的理想与观念,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使人依此判断生命的意义与目的。理念主要表现于文学、艺术、宗教与哲学中。文学抒发真实的感受,常能引起共鸣;艺术使用生动的象征,回应了集体潜意识的要求;宗教以其信仰建立人与超越界的关系,使信徒得到根本的安顿;哲学以理性态度了解现实世界,再建构一个有可能达成的理想境界。
今日谈文化,对于器物层次要珍惜与维护,对于制度层次要认识与借鉴,但真正要研究与发扬的,则是理念层次。我们的理念就保存在所谓的“国学”里面。
国学的主要内容
广而言之,古代留下的文字资料都属于国学范畴,但是正如黄河挟泥沙以俱下,其中有不少浮滥的、复制的、浪费纸张的东西。因此,谈起国学,眼光自然转向经典。即使是经典,如《四库全书》所列的“经史子集”,其数量也过于庞大。我们的时间与力气有限,所能阅读、理解并加以应用的更为有限,那么要如何选择呢?
首先,既然所关注的是理念,就要认清“什么理念是完整而根本的”。理念若不够完整,就像探讨人生问题却只注意少年阶段或老年阶段,只看到人生的光明面或黑暗面。理念若不够深刻,则对“生老病死”难以释怀,对“喜怒哀乐”不明所以,对“恩怨情仇”无力化解,对“悲欢离合”莫可奈何。文学与艺术所展示的理念,往往就有这样的问题。至于宗教,则涉及个人是否信仰的机缘与抉择,其教义所展示的理念也难免于独断而没有思辨及讨论的空间。因此,理念之中值得考虑的主要是哲学。
“哲学”一词由西方翻译而来,其原意是“爱好智慧”(philosophy),亦即以理性探索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理性”是要讲道理的,“探索”代表开放的心态,“宇宙与人生”所指的是完整性,“根本真相”自然是指根本性而言。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期,就是历时约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何以特别?在它之前是封建制度,礼乐政刑皆上轨道,不必认真思考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在它之后是秦始皇帝王专制,从此一路下去,尊君卑臣,剥削百姓,不容许自由思考这些问题。这短短的五百年间,百家争鸣,诸子各申己见、各立新说,但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不多。《庄子·天下》历述七家学说,《荀子·非十二子》批评不同立场的学者,到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才算确定了六个有系统的学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这六家之中,表面上各有长短,但只有儒家与道家合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之名。
判断一套哲学能否成立,要看它是否兼顾三点:,澄清概念;第二,设定判准;第三,建构系统。其中以建构系统难,亦即要为变化生灭的人类世界与自然界找到“来源与归宿”,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说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儒家所谓的“天”与道家所谓的“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既不是人类也不是自然界。人类之中只有“天子”而没有“天”,自然界由“道”所生而不是“道”。相对于此,墨家的“天志”要依循人类的需要而赏善罚恶;法家的“道与理”局限于自然规律与人类思维;名家的逻辑论辩只是人类语言的巧妙游戏;阴阳家的天人相应则将人类当下的祸福联系于自然现象。因此,后面四家学说,无法建构完整的系统。
从国学到人生
因此,谈国学须以儒家为主,并以道家为辅。
以儒家为主,这固然是历史上的事实,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中国言六艺(六经)者,折中于夫子”,而历代专制帝王也确实利用儒家来教化百姓。但正是这种帝王专制扭曲了先秦儒家的原始理想。至于道家,则以其开阔的视野,提供心灵与道契合的无限空间,但也同样受到后代的误解与误用,以致显得面貌模糊。
因此,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西方近代文化能够展现活泼的生机与动力,必须推源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回到古希腊与罗马初期,一举跨越一千三百多年的宗教钳制。中国文化呢?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要跨越的是两千一百多年的帝王专制,回到先秦的儒家与道家。关于这个问题,学者难免各有所见,那么不妨再来营造一次诸子争鸣的盛况。
当然,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从起源到流变的重要材料。所以,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部《国学与人生》,是以儒家为主,对《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的诠释,皆采取儒家观点,同时也侧重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学者与经典,兼及朱熹与王阳明。以道家为辅,在充分发挥老子与庄子的思想的同时,旁及其对道教与佛教的影响。至于《山海经》与墨子、韩非等思潮,也附带做一介绍,使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全面兼顾,亦可稍显完整。总之,我们今天谈国学,所侧重的是它对人生的启发,并且是正面而积极的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