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读懂鲁迅 从一部好的选本开始
作为中国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生的内容。但阅读鲁迅的作品也确非易事,鲁迅的“忧愤深广”实需有一定阅历方能品出其中滋味的。为了解决中学生阅读鲁迅的困难,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老师特地编选了这部《鲁迅精选两卷集》,涵盖了鲁迅大部分文体的作品。各种文体的阅读提示、充分详实的注释、每篇文章的助读题记,对于鲁迅作品入门阅读大有裨益。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语文教育家温儒敏教授专为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选编的。相比于十八卷、七百五十万字的《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可谓一种精粹的简本。
全书分上下两卷,按文体编排,所选的都是鲁迅有代表性又比较好读的作品,共一百二十多篇(首),基本覆盖了鲁迅创作的各种类型。
每一文体前有简要说明,每篇作品均有“题记”,简介作品写作和发表的情况,并帮助读者领会和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所附注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的基础上有所增删或改动。
|
關於作者: |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编选者温儒敏
1946年生于广东紫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兼任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主要从事现代文学、鲁迅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
目錄:
|
(上卷: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旧体诗)
小说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社戏
祝福
在酒楼上
肥皂
示众
孤独者
伤逝
离婚
补天
奔月
理水
铸剑
非攻
起死
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忆刘半农君
我的个师父
阿金
女吊
死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学界的三魂
谈皇帝
《穷人》小引
写在《坟》后面
无声的中国
读书杂谈
答有恒先生
小杂感
关于知识阶级
流氓的变迁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听说梦
观斗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言论自由的界限
经验
二丑艺术
爬和撞
小品文的危机
由聋而哑
世故三昧
《北平笺谱》序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准风月谈》前记
古人并不纯厚
拿来主义
散文诗
秋夜
影的告别
好的故事
死火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废线的颤动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腊叶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夜颂
旧体诗
自题小像
无题
自嘲
答客诮
赠人两首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题《呐喊》《彷徨》
戌年初夏偶作
亥年残秋偶作
(下卷:杂文、评论、书信)
杂文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
智识即罪恶
《呐喊》自序
忽然想到(五、六)
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出了象牙之塔》后记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说“面子”
运命
隔 膜
论讽刺
病后杂谈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论“人言可畏”
评论
摩罗诗力说(节选)
文化偏至论(节选)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节选)
革命时代的文学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上海文艺之一瞥
门外文谈
书信
《两地书》之一、二
《两地书》之八二、八三
致宋崇义
致李秉中
致韦素园
致曹聚仁
致萧军、萧红
|
內容試閱:
|
前言
这本《鲁迅精选两卷集》是专为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多,《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就有十八卷,七百五十万字,一般读者没有必要全部都读,那么编选一种精粹的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
《鲁迅精选两卷集》分上下两卷,约五十五万字,所选的都是鲁迅有代表性又比较好读的作品,一共一百二十八篇(首)。分文体编排:上卷收小说二十篇、散文十六篇、散文诗十三篇、旧体诗十一首,下卷收杂文五十一篇、评论十篇、书信七封(另选收许广平致鲁迅信三封),基本上覆盖鲁迅创作的各种类型。
每一文体前面都有简要说明,作品都大致依照发表的先后时序编排(《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的选文相对集中)。每篇作品均有“题记”,简介作品写作和发表的情况,帮助读者领会和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所附注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的基础上有所增删或改动。
在本书出版之前,编者曾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撰过一本《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选目比“两卷集”更精简,但每篇都附有导读性的“讲析”。需要参考导读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选择《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而普通读者拥有一套“两卷集”,也就可以了。
在编撰《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时,我曾为之写过一篇代序言,论述为什么要读点鲁迅,以及如何读鲁迅,其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对于“两卷集”也是适合的,也就部分转录于此,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理解的,鲁迅是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现今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扬弃的问题。读鲁迅,可以认识他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与方法,看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如何体现在鲁迅的思想与创作里的。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同时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较辩证。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的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读点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模仿鲁迅的脾气或生活,甚至也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读鲁迅,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他的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
一些年轻朋友不喜欢鲁迅,也因为语言的隔膜。鲁迅写作的年代刚开始倡导白话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夹杂,是时代的印记,但也是有意为之。鲁迅不愿意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宁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种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面向的,更能体现鲁迅思想的张力。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鲁迅的作品“难读”。但理解鲁迅式语言表达的风格,尽量读懂读进去了,就能体味到它的特别、有味。在充斥周遭的四平八稳的八股文风中,在到处可见的夸张虚假的广告式语言漩涡中,读点鲁迅,会豁然开朗,有所超拔,甚至还能从鲁迅那里吸取语言运用的灵感,学会想问题与写文章。作为当代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几种鲁迅的书,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在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已经读过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有一种说法是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可见,应试式的相对刻板的语文教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我们阅读鲁迅的“胃口”。这种对鲁迅“敬而远之”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鲁迅这份重要的精神遗产,我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分量。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批判传统文化,附和激进的思潮,造成传统文化在“五四”的断裂。鲁迅便被贬斥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观点表面上看似乎不无根据。鲁迅的确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深刻、攻打猛烈的人之一。他对传统的批判是采取决绝的态度,很“偏激”。他甚至曾经用这样义无反顾的语气来表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的“偏激”不只是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思想策略。
不能否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的确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质询。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却又顿觉清醒,思路洞开:“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日记》中的话,其实也是鲁迅式的质疑。对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场面上的“官样”文章,到鲁迅那里,就有疑问和反思,还可能有独特的发现。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式,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问题是如何理解鲁迅说那些“偏激”的话时的“语境”。鲁迅不是写学术论文,他是写小说、散文和杂文,往往采用批判式的文学的表达。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宜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我们应当理解鲁迅的“偏激”。
而且从实际内容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糟粕。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鲁迅毕生(特别是前期)都致力于国民性批判,这种批判是带有社会心理剖析的性质,而且往往注目于普通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鲁迅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鲁迅写得多的,就是这种世态炎凉,人心麻木。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有人以为鲁迅贬低了民族的自信心,这是因为不理解鲁迅的用心。
......
狂人日记
【题记】本文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首次采用“鲁迅”这一笔名。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篇现代的白话小说,有“里程碑”的性质。从日记分析,“狂人”患的是“迫害狂”,属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算自己,要把自己“吃掉”。这种妄想反复出现,贯穿整部日记,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但鲁迅写这篇小说并不是要展示精神分裂症,而另有深意,是要借“狂人”之口,毫无遮拦地痛快地揭示历来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发出“铁屋子里的呐喊”。
某君昆仲〔1〕,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2〕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3〕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4〕。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5〕,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6〕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7〕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8〕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四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9〕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10〕;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11〕。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七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12〕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八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