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及批评工具。
|
關於作者: |
吴小如: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与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京剧批评界的“三大贤”。
谷曙光,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人民大学杰出学者。
|
目錄:
|
册
少若少作集
第二册
中国戏曲发展讲话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
鸟瞰富连成
读《红毹纪梦诗注》随笔及其他
第三册
菊坛知见录
津门乱弹录
看戏温知录
戏迷闲话
谈戏信札(致汪沛炘)
第四册
台下人语
台下人新语
唱片闻见考索录
第五册
台下人曲终语
|
內容試閱:
|
凿破鸿蒙自成家 ——写在《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出版之际
谷曙光
(一)
我侧身坐在老师北大中关园的书房里,怯怯地向他禀告,正在编《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而且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努力想把他从早期到晚年的作品都找到并收齐。
然而,老师的脸上浮现出“不必为之”的神情来,他一拍椅子把手,冲口说出:“嗨,费那个事干嘛!何况早年的剧评,有些我并不满意!”仍然是中气十足。
我则“汗出愧且骇”,期期艾艾地解释:“出版社的选题已然‘上马’,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而且先生现在盛名在外,他年愿做‘魏颢’者,必定大有人在。您早年的文章,也是雪泥鸿爪,想看的人正复不少。这套书的编校,您交给我,总算是自家弟子,可以少操点儿心吧?”
先生沉思了一下,扬了扬眉毛,话出如风:“宋末方回的诗说:‘乃后容赊十年死,定应全废一生诗。’这当然是玩笑话。我一生坦荡,也不是‘悔少作’。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从青年到晚年,几乎是一以贯之的。既然有读者想看我早年的剧评,你就去弄吧!我不管了,交给你了。但你可不能随便改我的东西,就是特殊背景下的文章也不要改,这叫‘立此存照’。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想文过饰非。另外,你校对我的文章已有经验,‘身分’不能写成‘身份’、‘交代’不能作‘交待’……”
“那个自然,那个自然。先生的话我记下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此刻,梦也醒了,人也轻松许多。
大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近年我因编《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负担较重,竟然不止一次在梦中梦到了先师!上面就记述了一次梦中的场景。
(二)
不妨先谈一下这套书的缘起。选题并非我的设计,而是出自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创意。选题上马后,出版社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顺利获批,后又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这些足以说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我其实与山东文艺出版社素无往来,但承出版社的厚爱和信任,辗转找到了我,恳切地请我“主事”。说实话,我当初对此是犹豫的。毕竟先师戏曲方面的著作,历年已出版了多种,有的还屡次再版重印。如果另起炉灶,重新编《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否有此必要?新找到的佚文数量有多少?出版社又是否真心诚意地投入,还是只不过拉我做摆设,“炒炒冷饭”而已?我一度决心难下。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出版社的诚意和编辑的用心,终于应承下来。
俗话云,此一时彼一时也。我要透露,莎斋师健在时,就不止一家出版社表示愿意给他出全集了,先师思之再三,后的选择是在北大出版社出一套五卷的“文选”,全集则暂不考虑了。当然,先师也曾一再表示,他身后如有“爱之者、好之者”为其张罗全集,他是管不着的。以莎斋师目前的盛名,将来出全集,是必然的,也是迟早的事。由此言之,我现在给先师编戏曲文集全编,也算是为将来出全集做一些有益的准备。
再往具体说,我愿意承乏,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我之前曾蒐集了一批莎斋师1949年以前的剧评,想着时机成熟了,专门编一本《少若少作集》,甚至连出版社都事先沟通了。现在搞“全编”,就等于曲线实现了出“少作集”的初衷,而不必另出单行本了。其次,出版社的选题已然上马,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即便我推辞,出版社也会另请高明。客观讲,我毕竟追随先师多年,故自忖还是编此书的合适人选。更重要的是,我受先师多年的教诲,有机会为老师做点事,自是义不容辞。
(三)
关于这套书的编校思路,总的理念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全面搜集、整理莎斋师在戏曲方面的著述,有文则录,保持原貌。
姑且梳理一下先师戏曲论著的出版情况。吴先生虽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发表剧评,但是其戏曲文章的结集出版,却迟至八十年代初。早的一本是《台下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之后数年有专题性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华书局1986年版),再过十年是总结性的《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世纪之交,又有两本小巧可爱的袖珍本《鸟瞰富连成》和《盛世观光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新世纪以来,则出了《吴小如戏曲随笔集》及《续集》《补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006年版)一套三本。而后的北大版五本文选中,也有一本《看戏一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盘点可知,莎斋师的戏曲著作,一共出了九本之多。这其中,光《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就单印了四次(加上八十年代在《学林漫录》连载,后又收入《吴小如戏曲文录》,等于出了六次);《台下人语》《鸟瞰富连成》等,除了单印,也不止一次收入其他书……总体看,先师的戏曲书籍,虽不是畅销书,却不失为“长销书”。甚至可以说,在诸多研究戏曲的老辈学者中,莎斋师的论著销路一直差强人意(这是先师反复强调的一个成语,幸勿误解),他拥有较广泛的读者群。
平心而论,治戏曲的学者,长期以来,存在“案头”与“场上”的“鸿沟”,吴先生曾有感而发:
搞文献资料的疏于理论,治戏曲文学的不大注意舞台实践即
表演艺术,演员有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研究,专家学者有案头功
底却不了解活的戏曲演出史。能登台奏技的往往写不出文章,会
写文章的又未必深知舞台幕后的底细。(《〈双棔书屋剧考零札〉序——悼念吴晓铃先生》)
由此言之,先师认为吴晓铃先生具备一位戏曲史专家和戏曲理论家的“全方位条件”,是发自内心的赞誉。然而请问,将这番话移用于先师自己身上,谁曰不宜?先师的文献功底扎实,文字表达能力出众;又饱览戏曲繁盛时期的名家名剧,谙熟戏曲演出史;兼以数十年收藏唱片,精于名伶唱腔鉴赏分析;同时结交名家谈戏、寻访名师学戏……先师甚至还有唱腔选面世(指正式出版的《吴小如京剧唱腔选(CD)》)。试问这样的“全方位条件”,研究戏曲,岂非驾轻车、就熟路?这样真正贯通“案头”与“场上”的学人,在一百多年来的戏曲研究史上,又有几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是莎斋师的名作,启功先生盛誉为“真千秋之作”,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同具“凿破鸿蒙”之功。这绝非启先生逢迎,而是如老吏断狱般点出了吴先生在戏曲研究上的筚路蓝缕之功。我想,先师在戏曲方面鲜明独特的研究路径和多方面的杰出学术成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出来。其开示后学,功不唐捐,乃是不期然而然的。
因之我浮想联翩,莎斋师作戏曲文章,亦如名伶在红氍毹上,光彩照人,风姿绰约,从而得到众多读者的首肯和喜爱。其谈戏文字的佳处,概而言之,一是操曲晓声,观剑识器,可谓梨园知音;二是谈言微中,具真知灼见,更时有犀利醒脾观点;三则不但懂戏,而且善表达,文笔上佳,笔端带有感情;四是褒贬出于公心,不虚美,不隐恶。重要的一点,吴先生是从兴趣出发研究戏曲的,他是虔诚的“乐之者”,数十年寝馈其中,且“不向如来行处行”,终于结出硕大无朋的甘美果实。
(四)
经过数年的努力,《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终于就要付梓,全套书拟精装五册,请分述之:
册《少若少作集》。收录莎斋师1949年之前的谈戏文章。我想了很久,决定用这个名字。先师早年的笔名虽然不止一个,但少若显得既有朝气,又富诗意,不但用得多,亦流传广,故采用之。先师十余岁就开始撰写剧评,发表于京津沪的报纸杂志,文笔老辣,臧否犀利,不知情者,绝不知作者为一不满弱冠之少年!之前,只《吴小如戏曲随笔集(补编)》收了“旧文一束”,《学者吴小如》一书附录有“四十年代剧评一束”,二书加起来,收录的早年旧文不过十二三篇而已。现在,这册《少若少作集》竟收录了260余篇莎斋师早年的散佚之文(有的一篇分若干期连载;又有的剧话,一篇分成若干则札记,现都以单篇计算),基本勾勒出先师“少作”的总体面貌,这对于系统考察其戏曲观点的变迁和全面认识其戏曲评论的成就、贡献,都是大有裨益的。虽然仍未做到“竭泽而渔”,但我本人和出版社确已尽努力,才达到目前的可观规模。
第二册包括《中国戏曲发展讲话》《京剧老生流派综说》《鸟瞰富连成》《读〈红毹纪梦诗注〉随笔及其他》四部分。《中国戏曲发展讲话》类似戏曲简史,读之可对戏曲发展的脉络有清晰掌握。不过,此文作于“文革”中,其中“不乏趋时之论和违心之言”(先师自言),然而先师后来没有饰非掩过,收入书中一仍其旧。这次依然如故,此之谓“时代痕迹”。《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前文已谈,不待多言。《鸟瞰富连成》由三部分合成,是京剧著名科班富连成的信史,也是研究富连成及其出身的名伶的参考书。《读〈红毹纪梦诗注〉随笔及其他》是读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的札记,“干货”甚多,又把先师写张伯驹的另两篇也放到这里,以形成小专题。
第三册含《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看戏温知录》《戏迷闲话》《谈戏信札(致汪沛炘)》五部分。前四块内容,原先都是报纸连载,后收入《吴小如戏曲文录》,今一仍旧贯。特别值得一谈的,是《谈戏信札(致汪沛炘)》,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早年通讯,以书信为主。莎斋师有个特点,或者说美德:即每信必复。因此其存世信札的数量较多。但是,以谈戏为主,总量达到一百余封,只有这宗信札。据先师幼子吴煜先生见告,这也是先师存世数量夥的一宗信札了。记得在编北大版文选时,莎斋师曾有意从中摘出部分内容,后因故未果。此次编《全编》,我又想起这宗信札,乃向先师家人提出,承吴煜先生信任,慨然提供了致汪沛炘的全部信札,铭感曷胜!致汪信札,因是知音谈戏,故比写文章更为直率,略无隐讳。信札唾珠咳玉,吉光片羽,极堪玩味。先师“文革”前大力购藏老唱片;而“文革”后,又开始搜求京剧珍稀录音,可谓“与时俱进”,而此批信札就是见证。总之,致汪信札有着特殊的史料价值,详情可参专辑前的“整理说明”。此外,还曾见到先师致他人的谈戏信札,因东鳞西爪,不成系统,就暂不收入了。
第四册有《台下人语》《台下人新语》与《唱片闻见考索录》三部分。《台下人语》和《台下人新语》之前已多次出版过,但这次也有新的增补。试举一例,《台下人语》中的《“改”笔随谈》,系1956年11—12月连载于《文汇报·笔会》,共计六则,但“文革”后收入书中,只有前四则,五六失收,先师或未存剪报。这组短文发表于“大鸣大放”时期,不但实话实说、毫无忌讳,而且举例极有针对性,切中“戏改”要害,“真取心肝刽子手”(宋人严羽语)。总之,文章精彩而有指向,散佚的五六两则,今予补全。《唱片闻见考索录》努力把先师1949年之后关于老唱片的文章“一网打尽”(不含其他专辑中谈老唱片的零星单篇),包括此前从未收入书中的《京剧唱片知见录》(四篇),谈何桂山、谢宝云百代片;姜妙香青衣唱片;物克多伪谭片。此数篇曾得友人盛赞,惜乎止步于此。众所周知,莎斋师不但研究京剧老唱片,同时还是海内有数的老唱片收藏家。先师身后,其珍贵藏品已全部捐给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有了归宿。本书的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是把莎斋师收藏的老唱片目录也印了出来。我想,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就像过去的藏书家每每印自家藏书目录;而刊出先师收藏的唱片片目,方便读者知晓先师到底收藏了哪些片子,再跟他的相关谈戏文章对照,当更能相得益彰,举一反三。
第五册《台下人曲终语》,名字亦我斟酌。这册内容比较芜杂,我勉力分为观点与沉思、序跋与书话、怀人忆旧、订讹传信、观剧月旦、剧目考订、零金碎玉、口述谈话、梨园吟草诸编。来源包括从莎斋师的多本散文集中辑录的文章(指之前未收入戏曲类图书者),又从报章上爬梳了相当数量的佚文(指1949年之后者),还有口述讲话、谈戏诗歌等。从时间上看,自“文革”前的佚文,一直到先师逝世之前的文字,跨度非常之大。这里面多有莎斋师戏曲长短文的“漏网之鱼”,或者从未结集出版者。因是后一册了,故可称为“曲终奏雅”吧。作于1956年的佚文《“发掘”与“发展”》,核心观点竟是当代戏曲要以继承、抢救为主,这在彼时,与戏曲界的主流意见是格格不入的,可见先师治学的独立精神。这实是先师秉持了一生的理念,今天仍未过时失效;但早在六七十年前就亮出“底牌”,不啻空谷足音!本册中的一些文章,是有特殊史料价值的,如发表于1961年《光明日报》的《说谭派》,与“文革”后作的《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的“说谭派”,差别就颇大,不妨两存之。一些怀人忆往的文章,如谈张醉丐、夏济安、俞平伯、吴晓铃、林焘、柳存仁、金克木、谢蔚明、华粹深、吴祖光、程之等,虽然并非以谈戏为主题,但文中颇有些与戏曲相关的掌故珍闻,可读性亦强,故特意裒集成编。此外,如戏曲方面的序跋和书话、专门解惑祛妄的文字,乃至与戏相关的诗歌,都随类相从,方便检读。如此处理,想荷读者同意。
总体看,这五册的体例和编排,既注意了发表的时间,又设计了若干专题,还照顾了原来的处理。我之前生怕有“炒冷饭”的嫌疑,现在粗略估算,全部五册中新的内容(指与先师已出版的九本戏曲论著相较),大约已超过五分之二矣。我想,这也是极不容易才实现的,总算可以告慰先师了,而且不负出版社和先师家人的托付,同时对读者也有所交代矣。
(五)
上面屡言,这套书收集了先师相当数量的散佚作品。关于搜集的不易,不妨多说几句。我本人和出版社的编辑,长期徜徉在各种文献史料中,爬梳剔抉,乐此不疲。有时经过多方努力,即便只发现一篇佚文,也会欢喜雀跃。试举一例。张古愚主编的《戏剧春秋》,是抗战期间上海出版的戏剧期刊,开本小,页数少,薄薄一册。先师在上面颇发表了一些文章。此刊无论是国图、首图还是上图,竟都无藏(起码检索系统查不到),后在上海的几家大学图书馆查阅,仍无所获。我早年曾在旧书网站上买过零册,后拜“时代利器”所赐,通过电子数据库查到部分内容(数据库本身有缺),可惜还是不全。遂另拜托上海友人,又在旧书商处以高价购得十余册。上述三方面凑起来,虽然仍不齐全,但确已尽努力搜求矣。其中一篇《谈小余的戏》,连载廿余次之夥,多方拼集,才基本凑成全璧,岂容易哉!仅此一例,即可知文献簉集的艰辛甘苦矣。有的民国报纸(无电子版),图书馆虽查到目录,但因年久纸坏,早已不提供原件查阅。即便找熟人疏通,也无济于事。对此,只能“望馆兴叹”了。
1949年之后的文章,也有相当数量的增补。除了上文提到的数篇,又如关于用大嗓唱小生的问题,先师写过不止一篇,但除了收入《台下人语》的《大嗓唱小生》,另一篇他本人虽有印象,却多年久寻未得。这次找到了“文革”前发表的《试论小生唱大嗓的可能性》,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两篇对读,当能对此问题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