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英国克莱因学派大师约翰·斯坦纳力作,代表当代精神分析重要进展著作,全新修订版本。
继20世纪90年代出版《精神避难所》一书后,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探究“羞耻感”这一领域,直观呈现治疗室里的“看见”与“被看见”。
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的研究贡献,书中比较了不同精神分析人物的观点,可视为弗洛伊德经典论文《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的重要补充。
大量实例与分析,解释了分析治疗受阻碍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为临床工作提供详细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
內容簡介: |
本书考察了临床情况中,当病人无法避免地处于“看见”或“被看见”的情境中时,如何依靠“精神避难所”来保护自己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导致分析进展受阻,以及当他们开始从精神避难所的保护中走出来时,所面临的与“看见”和“被看见”有关的焦虑和挑战。
继第1本书《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之后,约翰?斯坦纳再次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进行钻研,并解释了其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哪些话语可以帮助绝望的病人感到被理解?斯坦纳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显著的研究贡献,从“尴尬、羞耻与屈辱”“无助、权力与支配”和“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当代精神分析的工作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全面且具体的阻抗机制,以理解病人对于变化的抵抗,为临床心理治疗师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
關於作者: |
约翰·斯坦纳 1934年生,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分析师和培训师, 曾提出“病态组织”或“精神撤退”的著名理论,被誉为“多产的伦敦后克莱因主义者”。
|
目錄:
|
导 读
第 1 部分 尴尬、羞耻与屈辱
第 1 章 被看见的焦虑:自恋的骄傲与自恋的屈辱
临床资料
第二章 施雷伯案例中的凝视、支配与屈辱
简介
施雷伯抑郁的本质
偏执
救赎性妄想系统
妄想系统作为精神避难所
凝视在施雷伯精神病中的作用
对寻求解脱的迫切需求与全能感的投射
直视客体与弗洛伊德的鹰之寓言
客体的反投射导致陷入偏执与屈辱
涵容者缺失的悲剧
精神病解决方案的无耻
第三章 改善与温和中的尴尬
临床资料
第四章 将分析师移情为一个被排除在外的观察者
移情的起源
内在世界
分裂与投射性认同
内在客体关系的活现
认同
分析师作为被排除在外的观察者
临床资料
移情的主题
分析师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与哀伤
第二部分 无助、权力与支配
第五章 俄狄浦斯情境中的统治地位之争
临床资料
第六章 分析会谈中的无助与权力的行使
临床资料
自恋性客体关系
权力、无助与涵容
对屈辱的恐惧
掌握欲力
俄狄浦斯情结的偏执后果
俄狄浦斯冲突的抑郁结果与体验丧失的能力
第七章 俄狄浦斯情境中的复仇与怨恨
第三部分 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
第八章 哀悼与抑郁症之间的冲突
临床资料
哀伤中的选择与冲突
怨恨是避免丧失的一种途径
结论
第九章 强迫性重复、嫉羡与死本能
临床资料:Y先生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约翰·斯坦纳继其杰出论著《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1993)之后,在本书中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仍然选择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以及妥协性满足的病态精神组织进行钻研。自恋而脆弱的受分析者,依靠“精神避难所”来保护他们免受难以忍受的焦虑的折磨。在本书中,斯坦纳解释了受分析者用来抵制任何要求他们离开精神避难所这一倾向的复杂的动机网络。这些动机中,有许多是围绕着向极端处境过渡的强烈恐惧而组织的:一个方向是转向偏执-分裂位;另一个方向是转向抑郁位。
斯坦纳在弗洛伊德(Freud)、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罗森菲尔德(Rosenfeld)、比昂(Bion)、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贝蒂·约瑟夫(Betty Joseph)、汉斯·卢瓦尔德(Hans Loewald)、迈克尔·费尔德曼(Michael Feldman)和罗恩·布里顿(Ron Britton)等先前的学术贡献的基础上做出了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努力,这里只提一下那些*突出的贡献者的名字。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尴尬、羞耻和屈辱的新观点,当受分析者处于无法避免“看见”或“被看见”的情境中时,很容易受到这些体验的伤害。为了发展这一系列的主题,他借鉴了各种理论取向的分析家的学术贡献,包括自体心理学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和女权主义者。
斯坦纳特别强调了病人开始发生改变时所涉及的主观体验。具体而言,即病人刚从“精神避难所”中走出来的感觉是怎样的?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当病人被分析师看见的时候,哪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感觉会不断地被唤起?哪些是“合适的话”,即可以帮助绝望?受分析者感到被理解和安全?分析师已经有了丰富的词汇储备,他们在关于改变的过程和问题的论述中使用这些词汇,如焦虑、嫉妒、全能感的丧失、依赖、分离和哀伤、内疚,以及迫在眉睫的修复压力。但在这本书里,我们遇到了一些可以用来更直接地描述这些体验的话语:离开精神避难所,保持隐蔽,客体凝视的支配作用,感到渺小,自卑和被排除在外,为了完整、真实地看见自我和客体而采取的分离所带来的哀伤,以及温和!
当然,以上这些和类似的体验性术语在过去已经被提及和讨论过。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始终如一地运用体验性术语去强调与防御、停滞、变化的危险有关的幻想内容,同时,也考虑了受分析者对外在世界的真实体验;他在临床工作中,倾向于对给受分析者造成困扰的主观体验进行解释。作者对主观体验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受分析者对改变的顽强抵抗。用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的话说,精神分析需要一种接近言说的体验,来帮助分析师对感到被卡住和未获得进展的受分析者产生共情性认同(empathetic identification)。这种认同有助于达成干预,受分析者可以利用这些干预措施来尝试离开精神避难所,并在凝视的目光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分析过程能够向前推进。
*后,约翰·斯坦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全面且具体的克莱因式阻抗机制。他扩展并重新阐述了一些既定的观点和临床实践。他的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防御的功能和限制作用。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他还总结并丰富了当代精神分析工作的许多其他方面的见解。这本书有理由被认为是对弗洛伊德1937年发表的杰出论文《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的良好补充。
在这本书中,我继续探索在《精神避难所》一书中发展出的主题,特别是在临床情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思考,例如病人会感到卡住了以及正常发展受阻,进而妨碍分析的进展。和我之前的分析工作一样,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我们都需要防御机制来保护我们免受焦虑和痛苦。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消除病人的防御机制,而是理解它们,并通过这种理解逐渐帮助病人识别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潜能。
当不再需要的防御机制继续部署时,分析的进展往往会受阻,因为病人会害怕失去防御机制给他们提供的保护,并且病人还没有找到可以用来应对焦虑和痛苦的替代方法。观察病人开始放弃防御时所唤起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a对防御机制的依赖。然而,我们也需要了解的是,防御有时会非常顽固,并且当它们形成一个有组织和协调的结构时,*难以改变。*近的分析工作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这些组织的基本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在我之前出版的一些书中,我有对其中一些部分进行了述评(斯坦纳,1993),我将这些防御系统描述为“人格的病理性组织”,并将由此产生的结构描述为“精神撤退”(或“精神避难所”)。
本章节中,我选取了一些最新的相近主题的论文。在第1部分,我探讨了当病人开始放弃一种自恋性的结构,并尝试从精神避难所中走出来时会面临的尴尬、羞耻和屈辱体验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我描述了一个按羞辱能力排序的支配等级。害怕被视为低人一等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威胁性的情境,以致病人难以放弃防御并摆脱“精神避难所”的保护。我认为,当无助感使得病人和分析师都面临失去熟悉的应对方式而受到威胁时,就会出现权力斗争。*后,第三部分探讨了影响改变的一些阻抗机制,以及妨碍或促进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许多是关于哀悼和哀悼的困境。
第 1 部分 尴尬、羞耻与屈辱
走出精神避难所
近期的许多分析工作已将心理防御组织阐明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这些防御组织表现为三种互补的形式:我们可以去探索个体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去识别防御所涉及的复杂的客体关系系统,*后可以将防御结构视作一种精神避难所(即“精神撤退”),即让遭受巨大打击、承受强烈的精神痛苦的人可以在此暂避焦虑,以获得相对的平静与保护。每一种形式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总体情况的复杂性。首先,当我们考虑防御机制本身时,在大多数个案中表现为分裂、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其次,当我们从防御系统的角度看,我们意识到客体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总体组织中的一部分。虽然组织的结构和动力各不相同,但它们通常以强有力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我将这些组织称为精神病理性组织,其表现为对改变的高度抵抗。有时,权力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罗森菲尔德举过一个案例,那个病人的内心世界中有一个自恋组织,如黑手党团体一般顽固而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病人深陷其中并被困在那里。*后,“精神避难所”这个概念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精神病理性组织在空间上也被视为病人可以撤退的避难所。在避难所中,病人躲避了他人的视线,以避免自己被看见,他们的客体也无法清晰可见。这些撤退可能表现为幻想,有时会出现在梦境中,表现为对房屋、城堡或堡垒等的想象,但通常会涉及一个团体,安全感源自作为团体成员的身份或被一个强有力的个人所保护。躲在精神避难所的病人常常害怕出来,以避免?自己暴露在焦虑??苦之中,而这往往正是导致其首先启动防御的原因。从精神避难所走出来的*初也是*直观的后果,是一种被暴露和被观察的感觉。尴尬、羞耻和屈辱的感觉通常也会同时被唤起。例如,《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展示了自恋幻想的破灭,即皇帝想象的衣服是他用来躲避真相的精神避难所。当然,《圣经》中关于逐出伊甸园的记载,提供了一个更详细、更有启发性的被天堂放弃时所产生的羞耻感的描述。
一旦这些情绪被觉察到,病人就会感觉自己被暴露在他人的视野中,由此产生的影响一定会给其留下深刻体验。然而,羞耻感及其相关的情感直到*近才被精神分析学家所重视,但往往被克莱因学派分析学家们所忽视。事实上,兰斯基(Lansky,2005a)说的是对的。克莱因和她那一学派的先驱们对隐藏的羞耻感所具有的动力表现出惊人的理论不敏感性,即便在他们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发现中也是如此。(第875页)
我希望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将羞耻体验与克莱因理论中的其他重要概念相结合,但我更关注的是病人从精神避难所中出来后所面临的广泛体验,而不仅仅是羞耻感。第1章简要回顾该领域的最新论文。我所关注的情境是,当病人失去其精神病理性组织保护时,他们会感到被暴露在他人的凝视下。这有时可能是分析性治疗取得一定进展的表现,即精神病理性组织被削弱。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常常开始尝试采取行动以摆脱其保护,而更常见的表现是,病人将继续依赖于这一精神病理性组织,因为它的丧失预示着崩溃或关系破裂的危险。
病人可能会抱怨他们离开精神避难所是被迫的,因为在离开之前,他们并没有完全准备好用其他方式去应对生活。如果没有这层精神病理性组织的防护服,他们会感到自己赤身裸体地暴露在外,并且常常会感到他人在以一种批评、谴责且很恐怖的方式观察他们。这些不适反应就像情绪连续谱,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位于这个情绪连续谱较温和的一端是尴尬,位于较严重的一端是屈辱。在我看来,在这个领域存在大量表达情感的词,以帮助个体命名情绪,这对个体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个体也能够在它们之间做出微妙的区分。我们简单地按照严重程度递增的顺序,病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为尴尬、脸皮薄、不自在、敏感、脆弱、不安、难堪、脸红、丢脸、不当、不雅、不贞洁、贬损、难为情、被轻视、被污蔑、下贱、糟蹋、丑陋、贬低、耻辱、侮辱、羞辱、可鄙、窘迫、蔑视、无价值和屈辱。
尽管以上这些情感在严重程度上呈现出差异,但是当人们在体验到以上任何一种情绪的时候,都需要立即得到缓解。它们都与自卑感有关,通常与被蔑视、被嘲笑和被瞧不起的幻想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