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群像与个体——“90 后文学”论稿》是徐威近年来持续关注青年作家的研究成果。它以“代际”视角切入,对“90后文学”的发生语境、创作特点与发展趋向等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总体性观照的同时,也注重不同文学个体之间的特殊性,展现了徐威作为“同时代人”的敏锐触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 吴义勤
作为写作者的徐威,往返于创作与评论之间,理性与感性兼备,头脑与心肠结合,文字真诚、敏锐且深具理想主义光泽。他对经验和现象的辨析,是与自我的对话,也是对同代人的问诘,既昭示出他观察世界的角度与力度,也见证着他试图从混杂中重新确证一种文学精神的努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有顺
徐威作为一名“90后”,他写小说、写诗、写评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了“90后文学运动”重要的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最难得的是,现在,又成为反思者与小结者。这部《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便是这一过程的忠实书写。
——《作品》杂志社社长、作家 王十月
|
內容簡介: |
《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运用社会学、叙事学、代际批评等方法,对“90后”作家群体及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本书既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90后”作家的群体特征、“90后文学”的发生,又细致地分析了“90后”作家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对“90后”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专著。
|
關於作者: |
徐威,男,1991年生,江西龙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作品》《诗刊》《中国诗歌》《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文学评论》等发表小说、诗歌、评论三十余万字。主持2019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
目錄:
|
总序 袁 鹰/1
序 王十月/5
绪论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1
第一节 “代”与“代际”:从生物学、社会学到文学批评 2
第二节 争鸣:代际批评的“有效”与“有限” 11
第三节 代际批评:作为一种方法 17
第一章 代际视野中的“90后”作家群体 21
第一节 300位“90后”作家基本情况 23
第二节 信息时代、网络空间与“90后”作家群体 26
第三节 城市化、消费社会与“90后”作家群体 31
第四节 高等教育、多元文化与“90后”作家群体 36
第二章 场域视野下“90后文学”的发生 42
第一节 “90后文学”的发生语境 42
第二节 “90后”作家的入场 49
第三节 “90后”作家的积极“自我表现” 57
第四节 “90后文学”的新气象 65
第三章 群像:“90后”小说创作论(上) 71
第一节 在神秘之境中言说 71
第二节 现代体验与个体存在 81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多重面孔 86
第四节 现代叙事的多种可能 90
第五节 2017年“90后”小说创作述略 100
第四章 个体:“90后”小说创作论(下) 128
第一节 从身体出发 128
第二节 结构即内容 139
第三节 理性与反理性 149
第四节 内心的世界 160
第五节 地域与信仰 171
第六节 思想与发声 185
第七节 市井与英雄 190
第五章 诗意的诱惑:“90后”诗歌创作论 203
第一节 “90后”诗歌的现实书写 203
第二节 “自选”与“他选” 212
第三节 “诗意的诱惑”与“坚守的困境” 228
第四节 “90后”诗人首先是一个诗人 245
结语 群像与个体:短暂的“90后文学”与漫长的文学书写 256
|
內容試閱:
|
序
王十月
近来我时常反思,《作品》杂志多年坚持不懈力推“90后”作家,最终在全国文学界掀起的这场堪称热闹的文学运动——“90后文学运动”——的得与失。
徐威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对于这一运动的盛况,徐威在本书中,以数据说话,有着客观准确的书写。
使用“90后文学运动”这样的表述,可能会让一些“90后”作家感到被冒犯。但事实如此,集体热捧“90后”作家,是纯文学期刊近些年来少有的一次共识。其行动背景,大抵是作为我国文学生产的重要一极,除了《萌芽》杂志外,其他文学期刊几乎完美错过了“80后”作家制造的文学盛宴,痛定思痛之后,不想再错过“90后”。
不仅不想错过,且带有补偿心理,这种补偿,并不是出于对作家的补偿,而是对文学期刊错失机遇的补偿,“90后”作家,不过恰巧成为了受益者,而已。于是,对“90后”作家的追捧,来得轰轰烈烈,去得干净利索。反观那段时间,几乎都有刊物在抢着发表“90后”作家的作品,抢着推出新人。固然发现了一些新人,却也“催熟”了更多的作品。要重点讨论的是,徐威,本书的作者,作为一名“90后”,他写小说、写诗、写评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了这场运动重要的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最难得的是,现在,又成为反思者与小结者。
这部《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便是这一过程的忠实书写。
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书,便有着独特的价值。
徐威是被动成为“90后文学运动”推动者的。
当时,全国文学期刊都在热捧“90后”作家,作为这一运动的创始者,《作品》杂志想再次先行一步,开设专栏推进“90后”作家的研究。我们的想法,是构建一个“90后编、90后写、90后评”的文学生态。其时徐威尚在中山大学求学,师从谢有顺先生。徐威少年老成,思维敏捷而博学,言语间颇具有顺先生之风,文章写得也漂亮。编辑部讨论时,大家一致赞成请徐威来做“90后研究”专栏的执行者。
本书中的众多篇章,来自这一专栏。
虽是被动选择,完成这一研究却是徐威主动努力的结果。
“90后”研究,是开创性的工作,所论者,都是刚刚露头的新人,并无资料可供参考。且对于新人,每一句定论,都要下得妥当,不能过高评价,否则容易沦为小圈子的帮闲,也不宜过于苛责,毕竟许多人拿出的是处女作。如何做出客观、准确,且有前瞻性的评价,很是考验论者的学养、眼光和胸襟。从杂志的角度,刊发一个新人的作品,很多时候,是在奖掖他的未来。徐威很快进入了状态,同为“90后”,对同龄人的写作,徐威心有戚戚焉,因此他的论,更多的是理解、包容,当然,也有专业的审视与批评,这一切,都是那样情真意切。这也是我乐于见到的,随笔式的、有温度的批评。徐威的这个专栏很快受到了关注,我想,最关注这一专栏的,还是“90后”作家。在当时,能被徐威评论,进入他的视野,对于刚刚露头的年轻写作者意义
非凡。
徐威自然认识到了这一工作的意义,他不满足于只是在《作品》杂志开设专栏,而是有意识地将研究确定在“90后文学”这一方向。他也从这一文学运动的被动参与者,进入到主动推动者的角色。这也成就了徐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中国,对于“90后”写作者最了解的、研究最深入的,可能是徐威。
徐威到中山大学读博士时,“90后文学运动”正是热火朝天,而他博士毕业时,文学期刊已鲜见“90后”的专栏。作为“90后文学”最早的关注者和大力推动者,《作品》在众多文学期刊热捧“90后”时,选择了提前淡出,《作品》杂志的“90后”专栏,也被“网生代”取而代之。当时的想法,是“90后”已经走向了台前,心愿已达。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后来的故事,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巧合的是,徐威的“90后文学”研究,也由具体的文本研究,转向了对“90后文学”这一现象发生的研究。他更像社会学的研究者,在观察“90后”这一代人。他做了充分的田野调查,向“90后”的写作者发出了300份问卷,研究内容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学习背景,到他们的文学主张、文学行为,再到他们的作品。他研究的,是“90后文学”的发生与这个时代的关系。诚如本书书名所示,是“群像”与“个体”。事实上,他是站在反思者的角度,冷静地打量着这一代写作者,而不再是运动发生之初,作为一名热心推手为同代人张目。
正因如此,这本书立足于文学,也超脱于文学。
同为“90后文学”的推动者与见证者,我很乐于见到这样的研究。
这本书,是一个及时的小结,也是一代写作者,在喧哗与骚动之后,走向沉静的开端。
以上。
2022年8月17日
1
格罗夫高举着榔头,一下又一下击向地面。夕阳在他粗犷的脸上镀了一层血光,拉长的影子如寒风呼啸过的幽暗森林,张牙舞爪。
艾沙站在两扇高耸的红色铁门中央,脸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嘴唇颤抖着,就像两羽易碎的蜻蜓翅膀。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榔头与地面之间已经血肉模糊的一团毛球,身体随着沉闷黏稠的响声一点点滑落。直到一只滚烫的大手钳住她的胳膊,将她拽进存放柴火的小库房。
黑暗一瞬间淹没血光,艾沙的瞳孔一下放大,后知后觉地恢复已经中断了十几秒的呼吸。空气里是雨季的霉味和老妇身上发酸的气息。
“真要命,那不是你该看的!”
老妇挽起袖管,将一只装满花菜的竹筐塞进她怀里,丰满矮胖的身躯一侧,在狭窄的库房里让出一条路,指着通往房顶的木梯,“去吧!去把这些都晒上,冬天就指望这些花菜干来调剂油漉漉的肠胃了!”
艾沙瘦小的身体几乎掩埋在竹筐之下,她没有说话,麻木地走上楼梯,眼里满是过度惊吓后的茫然,还有空洞的黑色。
格罗夫,那个嗜血的猎人,杀了一只猫。
那只大黄猫前天还蹭着艾沙的小腿,喵喵叫着讨吃的,玻璃珠一样的圆眼睛灵活闪动,纤长的胡须碰到艾沙的脚脖子,痒痒的。艾沙偷偷倒了一小碟牛奶给它,看着它粉色的小舌头一卷一卷,卷走了所有牛奶,一滴不剩。
这一幕被格罗夫看到了。他是艾沙的继父,体型强壮得像个巨人。他站在院子的老榆树后面,面无表情地看着艾沙。不,不是面无表情,艾沙回头撞到他的时候,看见他堆着横纹的宽大脑门上,挤出了比平时更深的沟壑。
但她怎么也想不到,那样的表情便是一个猎人的杀念。
格罗夫在大黄猫第二次出现的时候,用手中正在砸煤块的榔头砸扁了它的脑袋,然后愤怒地,一下接一下,把它砸成了
肉酱。
艾沙感觉脚下的楼梯在摇晃,怀里的竹筐越来越重,手腕像断了一般无力地垂落,竹筐砸在楼梯上,花菜滚了一地,老妇尖叫着跳了起来。
“你在做什么?!”那只大手再次揪住艾沙,把她从楼梯上拖下来,又强迫着按下去,“捡起来!捡完了就给我站在太阳底下,晒晒你那长霉的脑袋!”
老妇手上粗制的戒指卡住了艾沙的头发,大手离开的瞬间,艾沙头皮一阵刺痛,哇哇大叫起来。
嘈杂的声音终于引来了艾沙的母亲,阿黛尔焦急地提着裙摆跑过来,脸色和艾沙一样惨白,却因为剧烈运动泛起一层红晕,那淡淡的红色把她变得更加憨厚,眼里闪烁着恳求的光,“请放开我女儿,妈妈,她还太小,不懂事……”
老妇原本被艾沙突如其来的尖叫吓得不轻,现在又看见她这个只有张漂亮脸蛋、什么活都不会干的儿媳妇,蓦然蹿起一股怒火,“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你们两个窝囊废,到底为什么搬进我们家?”
阿黛尔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一言不发。她那张略显丰腴的圆脸上几乎不见皱纹,碧色的眼睛和浅金色的头发,无一不是法国美女的特征,此刻低眉顺目的样子,更像是一只受到欺凌的小羊羔,瑟瑟发抖。
格罗夫掀开库房的门帘,高大的身躯就像死神遮住了阳光,他看了一眼抱在一起的母女俩,又将目光转向老妇。“你们在说什么?”嗓音冰冷又厚重,听得人心头一沉。
老妇呸了一声,兀自弯腰拾起地上的花菜,一边小声嘀咕着:“十四岁了还不懂事,根本就是个弱智!这么明显的事实她老娘还不承认,也对,这世上有什么能比生了一个弱智女儿更加丢人的事?”
格罗夫侧过身,目光冷漠,“你们先出去。”
阿黛尔谁也不敢看,牵着艾沙跑了出去。艾沙回过头,看见格罗夫的手已经洗干净了,粗大的骨节上布满裂纹。那只榔头不见了,大黄猫死去的地方堆着沙子,没有半点腥臭。
格罗夫又低声说了句什么,声音很沉,在外面难以听清,老妇却高声道:“你到底喜欢她什么?外面到处都是腰细屁股大的匈牙利女人,你为什么偏要带回来一只法国小绵羊?到底是你脑袋进水了,还是那女人用了什么巫术,吃了你的脑子?”
阿黛尔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拉着艾沙拼命往家跑,直到跑进砖瓦堆砌的小平房。关上厚实的木门,阿黛尔就像得到解脱一般,捧住艾沙的脸,亲了一口。
艾沙还在想那只大黄猫,眼里的惊恐和悲伤渐渐变成绝望。她问:“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女儿说话了,阿黛尔本该高兴,可她只能蹲下身,抚摸着艾沙的脸。她的裙摆铺在地上,一向热爱浪漫的法国女人此刻穿着粗线缝制的灰色布裙,就像衰败的花圃里最后一枝走向凋零
的花。
“我们无处可去。”阿黛尔说,“他需要一个女人,而我们需要一个安身之处。”
“可他杀了一只猫!”艾沙抓住母亲的肩膀,用力摇晃,仿佛试图唤醒一个梦游之人。她难以想象,为什么母亲对这桩血腥的惨案置若罔闻?
阿黛尔叹了口气,站起身,“只是一只流浪猫而已,艾沙,格罗夫曾经是个猎人,连盘羊都打过,一只猫有什么奇怪的?”
艾沙惊恐地看着母亲,瞪圆了眼睛,阿黛尔只是拍拍她的脑袋,捞起围裙走进厨房。艾沙追进去,眼眶通红,阿黛尔只好皱起眉头,抱怨道:“你不该给那只猫喂吃的,它今天又来,都是因为你,否则它不会死。”
艾沙怔住了,她觉得心脏被人用力掐了一把,呼吸困难。
阿黛尔揉了揉额头,道:“回房间看书吧,那儿才是你该待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