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细说秦汉史:中国人的生存逻辑
》
售價:NT$
704.0

《
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
》
售價:NT$
301.0

《
昭昭春日
》
售價:NT$
356.0

《
组织发展OD:出色HR如何做战略和效能分析
》
售價:NT$
356.0

《
大秦帝国全史
》
售價:NT$
1015.0

《
孟浩然(英语世界中的*一本孟浩然传记)
》
售價:NT$
332.0

《
改革年代:美国的工业霸主之路
》
售價:NT$
347.0

《
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2025新作)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欧阳明教授多年来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内容既有对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新闻史、新闻实务的探讨,以及传媒文化与传媒法、大众传媒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评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围绕报业、电视业、传媒文化与传媒法、新闻叙事与新闻话语、新闻史、新闻实务、出版业、非虚构写作、大众传媒教育与学术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这些文章对应用新闻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全局思考与践行路线,富有探索性,对于新闻教育界同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欧阳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社会兼职有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编辑出版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公开出版新闻传播学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逾百篇。
|
目錄:
|
上卷
报业研究
当新闻真实性与互联网、市场遭遇——关于当前我国虚假新闻的思考
关于我国厚报发展的思考
论我国报纸对PK的使用
简论理论性副刊的新闻性
电视业研究
试论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与解困
电视“语言”:电视评论如何扬长避短?——《东方时空·面对面》带来的启示
《道德观察》栏目: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智慧
《王刚讲故事》栏目:省级卫视红海战略中的突围
《人间》:新闻故事栏目的质量和节目形态
《有奖有法》:一个贴近民生、绚烂多姿的法律信息沟通平台
大俗大雅的交叉传播时空——关于我国读书类电视节目的思考
由《冬至》等看涉案电视剧避免低俗化的三种创作途径
关于涉案电视剧低俗化的思考
简析红色经典对历史题材影视艺术创作的定位与校正
都市婚恋生活艺术场景的传统伦理回归——评电视连续剧《夫妻那些事》
绽放在客厅沙发间的艺术之花——评家庭伦理电视剧《清官能断家务事》
应对时代挑战的戏曲发展对策——析评剧电视连续剧《秦香莲》
浓墨重彩状梨园,荧屏雕龙穷寸心——评电视剧《荀慧生》兼戏曲人物电视剧的创作
浅谈我国电视剧对开放式结尾的择取
电视剧中圆形人物的简约化与扁平人物的精致化
传媒文化与传媒法研究
新闻信息传播中对公民肖像隐私权保护的适度性
对《著作权法》关于禁止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之规定的商榷
新闻叙事与新闻话语研究
简析我国新闻叙事研究的发生、特点及其成因
新闻叙事学学术建设视野中的话语、新闻叙事话语
关于叙事者、作者同一之于新闻报道非虚构性判断的证伪
试论新闻报道主体的特殊性
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人称
新闻报道叙事语义要素及其结构系统
下卷
新闻史研究
试论范长江《祁连山北的旅行》的内容特点
对列宁关于中央机关报与中央委员会关系思考的探讨
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教材体系与研究现状的思考
新闻实务研究
论人物报道的新闻信息深度
新闻报道人情化手法的运用
关于新闻述评文体的应用新闻学解读
深度报道的界定探析
试论西方深度报道的发生
试论我国城市先进典型报道优化的思路
别开生面写通讯——巧借人物视角艺术谈
简论当前新闻传媒用语的中英文夹杂现象
弘扬“五四”精神,高扬为人民服务大旗的新闻阵地——《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栏目印象
新闻世界再现与报道主体激情难抑互动下的原形和变形——析新闻特写《爷爷,救我!》
在数字中把握信息深度的简单与复杂——评精确性报道《找个好钳工比找研究生还难!》
出版业研究
办刊纠纷与新闻真实:情感纪实类期刊的办刊瓶颈
媒介批评的贴切与纸上谈兵——关于“知音体”标题之我见
本城期刊基本生存原理探析
关于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思考
儿童文学出版:呼唤原创,不“炒现饭”
我国编辑学教科书的出版现状与改进
论市场记录在图书编辑工作中的运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浅议图书媒体的广告业务
非虚构写作研究
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叙事学简析
关于纪实文学的思考
斯诺《西行漫记》的叙事艺术简析
能人式的叙述者:在细敲历史、想象本真中把握历史——评长篇纪实文学《温故戊戌年》
立足当代,报告历史——评张建伟长篇历史报告文学《世纪晚钟》
大众传媒教育与学术研究
关于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浅见
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局与转变
传媒从业经历不能包办一切新闻教育——也谈新闻教育师资的从业经历问题
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局与解困
后记
|
內容試閱:
|
总序
置身于全球化、媒介化的当下,我们深刻感受与体验着时时刻刻被潮水般的信息所包围、裹挟和影响的日常。这是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快速变革和全面应用的时代,媒介技术持续地、全方位地形塑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实践的样貌。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形态、业态和生态,在相当程度上被信息技术所决定和塑造。“物换星移几度秋”,信息技术的迭代如此之快,我们甚至已经难以想象,明天的媒体将呈现什么样的面貌,未来的人们将如何进行相互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就是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高涨的背景下开设的,也是在学校所拥有的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众多理工类优势学科的滋养下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诚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院。1983年3月,在学院的前身新闻系筹建之时,学校派秘书长姚启和教授参加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姚启和教授提出,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技术思维、素养和技能提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的要求。当年9月,我们的新闻系成立并开始招生。成立后,即确立了“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发展思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强调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充分与学校的优势理工类专业交叉渗透。
1998年4月,新闻系升格为学院。和其他新闻传播学院的命名有所不同,我们的院名定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增添了“信息”二字。这是由当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的在任校长,也是教.部原部长周济院士所加的。他认为,要从更为广阔的视域来审视新闻与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尤其要注重从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透视人类传播现象,考察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长期以来,这种思路被充分贯彻和落实到我院的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最大特色,就是我们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