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聚焦“一带一路”,书写中国担当:本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故事为切入点,借由“一粒种子”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在多年交流与合作中逐渐成形的产学研一体的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中国方案”更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深度采访,笔触细腻,兼具真实与温情:资深记者靳民以独到眼光捕捉了一张又一张可敬可爱的面孔,集结流散于时光中的珍贵细节,呈现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在异国他乡打拼奋斗、积极创新的缩影,刻画出中哈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丰富材料,独家呈现:全书以张正茂研究员的个人日记与科研档案记录为素材,辅以当时当地定格的图像资料以及中哈双方专家的往来邮件,事件真实、角度丰富、细节动人。文化碰撞,别具趣味:从杨凌到阿拉木图,这既是“中国种子”的播撒之旅,也是中哈文化碰撞交融之旅,因文化差异而引出的小插曲桩桩件件都妙趣横生。记叙之余,书中对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多有着墨,立体地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感人故事。在两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下,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最终丰收,“一带一路”沿线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因为这粒“中国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
资深记者靳民将视线聚焦于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身上,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珍贵的图像、日记、信件等资料,从细微处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同时也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和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
|
關於作者: |
靳民 ,《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长期奔走于农业农村报道一线,新闻作品曾多次获 “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张正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谷物质量分析检测与加工和国际农业合作等工作。兼任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科克舍套)首席专家、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
|
目錄:
|
第一篇 人是天地间的种子 / 1
我们干的是扎根土地的活儿 / 4
种粮食,首先考虑的是卖出去 / 9
做一粒种子,不问东西 / 13
大楼林立的阿斯塔纳 / 15
在阿拉木图点燃希望 / 30
来自中国的播种人 / 37
第二篇 从杨凌到阿拉木图 / 41
远嫁的“女儿”牵动人心 / 44
先走过身边的路,才能抵达远方 / 48
带去的种子“水土不服” / 52
第一批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 / 55
每一次播种,都刷新着希望 / 57
第一次试验结果 / 58
面对失败再次启程 / 67
第三篇 雪融之后是春天 / 71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种子” / 74
冬去春来播新种 / 78
另一支小分队 / 93
第四篇 有朋自远方来 / 99
远方的客人到西农 / 102
言必信,行必果 / 112
到塔肯家做客 / 117
迎接检查 / 121
第五篇 一座桥梁和一座“桥梁” / 125
课题是媒介,真诚才是相互成就、彼此拥抱的
“桥梁” / 130
总结,年轮里的印痕 / 139
问题之下产生的是创造力,并非阻碍 / 144
人才是最难培育的“种子” / 149
第六篇 一粒种子的远亲近邻 / 155
一半是春天,一半是冬天 / 160
在哈萨克斯坦遇见克明面业 / 164
沿着丝绸之路让中国味道飘向海外 / 169
追寻之路总是曲折坎坷 / 170
第七篇 日月耕心,静待开花结果 / 183
一生二,二生三的征途 / 186
果实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 190
流水不息,时光不返,留下累累硕果 / 194
在乌兹别克斯坦再建示范园 / 199
第八篇 搭乘“长安号”,驶上新粮道 / 205
半年建成加工厂 / 208
做有责任心的中国企业 / 212
订单农业开始举步维艰 / 218
合作再辟新天地 / 220
中欧班列“长安号” / 224
第九篇 中国梦一“麦”相承 / 229
从历史中走来,麦脉相承 / 232
“爱菊”布局跨国粮库,打造海外粮仓 / 234
笔者手记 / 238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 242
懂汉语、了解中国是优势 / 244
第十篇 “一带一路”,通往明天 / 247
麦粒结实不自彰 / 250
路在脚下延伸,每一个愿景便在路上 / 255
有苗不愁长,“一带一路”终似鲲鹏展翅 / 260
笔者手记 / 263
后记 / 266
|
內容試閱:
|
序
种下希望的种子
自习近平主席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倡议,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身先士卒,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应作者邀请为本书作序,当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奔走于“一带一路”的先锋同仁们助一臂之力!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到达中亚、非洲和欧洲,是丝绸之路和小麦把中国和中亚、西亚紧紧地连在一起,就像一条绚丽多彩的彩虹,构筑一幅人类文明的美丽画卷。新时代的“一带一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与海外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在“一带一路”上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他们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张举的是中国人的担当。面对全球8 亿多人的饥饿问题,以张正茂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行们一道携手努力,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努力奋斗。
《中国种子》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记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与合作伙伴在中亚国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所发生的人和事,人物详实真切,故事情节感人,进一步播撒了中外人民友谊的种子,更多的读者得以见证这一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中描写中亚国家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的文字妙趣横生,让中国读者对中亚国家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家国情谊。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新时代的浪潮仅仅是人物的背景幕布,互为托举,相互彰显。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读者遇见书,书遇见读者,两心相悦,乃书最终句号。
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