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约翰·冯·休格尔·亚里莫维奇,生于奥地利,追随着同为奥地利人的路德维希·里特尔·埃曼斯伯格上将的脚步,撰写关于坦克战的文章。在坦克战理论的领域,埃曼斯伯格是重要的先驱者,世人却早已遗忘。1934年,他的著作《坦克战》(Der Kampfwagenkrieg),就在德国赢得了广泛而*业的读者,同时对德军装甲兵与作战理论的奠基人——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影响很深。1936—1937年,基于埃曼斯伯格的《坦克战》,古德里安创作了更具影响力的著作《注意!坦克!》(Achtung! Panzer!)。
罗曼·亚里莫维奇曾担任加拿大皇家轻骑兵团(The Royal Canadian Hussars)团长,在加拿大陆军主力预备役皇家装甲兵服役35年。在此期间,他得天独厚地积累了大量关于坦克与装甲战斗车辆的实践知识。他毕生研习军事,尤其是装甲作战领域,不仅掌握了法语与德语,还能通读俄语。他的老师是加拿大**出军事史*家之一的德斯蒙德·莫顿先生。在莫顿先生的指导下,亚里莫维奇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并从享誉盛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麦吉尔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最近,他荣获了加拿大功勋勋章(Order of Military Merit)。由他来撰写关于在战术与战役级别对坦克进行对比的书籍,可谓实至名归。坊间流传着所谓“1940年时法军坦克性能优于德军坦克”的观点,他却更多地提醒我们无线电机与协同作战的重要性—在法军坦克的单人炮塔中,车长同时要担任炮手,与之相比,德军坦克的3人炮塔具有明显优势。
迄今为止本书或许是对二战欧洲战场上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与苏联装甲兵,从发展、组织、装备、训练、作战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最*面综合与对比的著作。作者也有足够的理由将加拿大与波兰装甲兵包含其中——前者为盟军的装甲作战提供了第二个北美洲国家的视角,后者则为盟军的装甲作战提供了实践操作的研究样本。这种关注更加印证了西线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联合作战的观点。在诺曼底战役中,盟国海军总兵力的80% 是英国与加拿大海军,其承担了大西洋战场的主要任务,才使美国海军能集中兵力在太平洋战场打击日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加军占盟国陆军总兵力的20%。正是他们在西北欧战场前赴后继地奋战,才使蒙哥马利元帅有了高调行事的资本。1944年9月中旬时,西线战场上约半数的盟国陆军师,都来自美国之外的其他盟国。
1945年5月时,西线战场上的美军已经投入了60个师,其他盟国投入了30个师,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师数量相同。正是其他盟国的存在,才使美军能支撑起如此广阔的战线。
诚如亚里莫维奇对美军、英军、加军、德军与苏军进行的大量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诺曼底战役中盟军的陆战行动之间的确存在重要的关联。例如“眼镜蛇”行动,其并非如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单独进行的。蒙哥马利曾试图同时发起“古德伍德”行动。正如亚里莫维奇明确指出的那样,德军第130装甲教导师师长弗里茨·拜尔莱因中将观察到,通过“7月上旬围绕卡昂进行的多次猛烈进攻,盟军司令部成功地吸引了德军最*统帅部的注意,使其对美军可能从圣洛实施的突破完全没做准备。”亚里莫维奇将诺曼底战役中的各次坦克战进行整合,聚焦于战役机动中不同寻常的细节之处,为军事史的研究贡献良多。他对乔治·巴顿将军挺进洛林的态度,以及他对如果苏军在西线将如何展开作战的思考,尤其具有启发性。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同意亚里莫维奇的观点,就像加拿大的战时总理麦肯齐·金,他看到的美军都是*棒的,英军都是*糟的。实际上,蒙哥马利与加拿大的盖伊·西蒙兹中将,比他笔下描绘的要优*得多。亚里莫维奇强调,苏军将炮兵攻势作为诸兵种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而非装甲兵作战的方法途径,也暗示了他的观点。无论如何,作者对“从诺曼底到洛林”坦克战术的宏大叙事,为读者提供了公正的批判性分析与深入的探讨,最大部分内容颇具说服力且发人深省。无论人们对二战中盟军在西线的表现有怎样的争论,这位公认的坦克*家打造的学术著作,都提供了新颖且有价值的视角。其独创性与调查研究程度之深,一如挥舞着马刀的骑兵施展出的惊人绝技,值得读者研读。
约翰·英格利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