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对于世界各地从事幼儿教育的人来说,“瑞吉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它不仅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个标志,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心中,它还象征着一个教育理想的高地,承载着人们对于某种不一样的教育的憧憬。尽管瑞吉欧幼儿教育 名声远播,但是由于它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以及它拒绝提供菜谱式的课程和流水线式的操作,这也导致许多人只知其表,却无法领悟其精髓,有时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距离感。若想从根源上理解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就必须了解它的缘起和演化,看一看它来时的路,方能理解它究竟是如何成为了当下这个独特的存在。
这本书就像一部纪录片,它努力地还原瑞吉欧幼儿教育从二战后呱呱坠地到如今长大成人的全过程,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如此翔实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的书籍。此外,它采用了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纪录方式,它透过的是劳瑞兹·马拉古奇——这位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这位教育领域的天才式人物——的视角,书中系统整理了马拉古奇的写作、演讲、通信、会议记录、发言草稿等,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在瑞吉欧的甄选团队和英文版编辑彼得·莫斯(Peter Moss)提供的文化、政治、历史的情境中,让我们见证了从1945到1993年间的每一个阶段,瑞吉欧幼儿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议题,特别是特定概念和教育实践的诞生,比如社会管理(social management)、儿童的一百种语言(on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儿童形象(image of the child)、艺术工作室(atelier)和驻校艺术教师(atelierista)、教学协调员(pedagogista)、教学纪录(documentation)的由来。读过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这些当前定义了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重要概念和实践不是马拉古奇或者其他某个人的灵光乍现,而往往是一群人在痛苦的斗争、大胆的尝试和长期的反思中慢慢萌生并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的。
瑞吉欧人认为,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不是一株可以随意移栽到其他国家的植物,因为它需要植根于“当地土壤”(territorio)并得到它的滋养方可枝繁叶茂。在试图学习和借鉴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时,许多人会把它的这种在地性看作是它的局限和影响其传播的障碍。然而,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正因为它扎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地理环境,它才具有了如此多元的样态、如此浓厚的质地,对儿童、教育甚至说是人性才有着如此透彻的见地,它才能从一种教育理想转变为具体现实,持续存活了七十余年,并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本书也清楚地传达了这样一点,即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发展自始至今都是一个高度政治化、高度参与性的过程。因此,通过这本书,我们将窥见一个比当前令无数教育工作者心向往之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本身更为壮观的故事,它呈现了一群人在设法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来解放儿童、捍卫儿童的尊严和权利的历程中,所经历的冲突、挣扎、牺牲以及所展现的承诺和奉献。
无疑,马拉古奇是瑞吉欧幼儿教育的灵魂人物,这本书的主角也正是他。通过呈现多种形式的文档,马拉古奇的智慧和性格都跃然纸上。马拉古奇生平并没有长篇巨著,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他突出于一些著作等身的教育家的是,他是一脚深深扎根于理论的肥沃土壤中,一脚又深深矗立在实践的丰腴田野里的巨人。马拉古奇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及生前好友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 1921-1997)对 “实践”(praxis)有着独特和精辟的定义。能够影响现实、改变世界的“实践”,是行动和反思的融合,是在理论照耀下的行动,而行动又在反思中检验和丰富其理论(Freire, 1994)。马拉古奇的一生就是这样一种实践(praxis)的真实的彰显。本书通过马拉古奇生前林林总总的写作为我们揭示,教育的哲学、理念和原则必须渗透并体现在学校的每日生活和环节中才有意义;而学校每日生活的具体设计都蕴含着教育的哲学、理念和原则,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加以说明的还是未加说明的。正如本书英文版的书名《劳瑞兹·马拉古奇和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校》(Loris Malaguzzi and the Schools of Reggio Emilia)所蕴含的意义那样,那些至今仍然在为儿童服务的、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瑞吉欧的婴幼园和幼儿园正是他一生的著述。
在强调了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情境(context)之间不可生搬硬套、模仿复制的同时,我们并不希望读者因此感到消极和无可适从。恰恰相反,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上演着由那些受到马拉古奇和瑞吉欧教育启发的人所发起的儿童教育的精彩尝试。我们感到,马拉古奇最为动人之处,是他对人——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的关怀和挚爱,是对人性坚定的信念、尊重和捍卫,是把理想付诸于行动的不知疲倦的努力。对每一个关注儿童、关注人类、关注未来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通过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个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这一点显而易见。而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有着重要价值,它能让你看到任何一个教育行动的背后,哪怕是再细小的行为,都折射着深刻的价值观,传达着某种特定的教育理念。书中呈现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档,比如致家长的信、活动通知等,然而教育不就是由这样的“稀松平常”的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的吗?这就是教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告诉我们,一线工作者应该始终“用两条腿走路”: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
翻译这本书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并非易事,因为它所收录的文档来源于一个距我们现在有些久远的年代、一个与我们有些距离的国度、一种对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的文化,再加上马拉古奇的语言经常是跳跃式的、富含隐喻的,并常常与当时的背景以及他时下所阅读或参考的书籍有关,更不要说遍布全书的的复杂英语句式的问题了(许多表述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从句套着从句)。这本译著是我们二人紧密合作的结晶,我们想指出的一点是,这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合作,还是两代人之间的合作,我们一个出生于1950年代,一个出生于1980年代末。此外,我们二人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一个是幼儿教育出身(教学过程与教师教育方向),一个是心理学出身(发展心理学方向),但二人都有多年在美国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我们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讨论幼儿教育在中国、美国、意大利语境下的不同,这种代际、专业背景的碰撞以及不同文化视角的对比也让翻译这本书成为了一次虽然挑战但又十分愉悦的经历。我们也非常感谢瑞吉欧同行,特别是来自瑞吉欧儿童(组织)的弗兰西斯卡·马拉斯托尼(Francesca Marastoni) 和本书编者之一保拉·卡利亚里(Paola Cagliari)在翻译过程中总是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这使得不同思想的碰撞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基本都是在全球疫情期间完成的,在这个阴霾笼罩的时期,翻译马拉古奇的话语就像久旱逢甘霖,为我们带来了一股积极的精神力量。瑞吉欧的幼儿教育建立在二战后的废墟之上,战争的创伤激发了瑞吉欧·艾米利亚当地市民对于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的强烈渴求,一种解放儿童的教育、一种看到并认可儿童潜力的教育、一种同时尊重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也就是完整的人性的教育。或许全球的“疫情之战”也将带来教育变革的新的可能,这本书恰恰讲述了全球灾难后瑞吉欧人重建教育的故事,它对当下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任丽欣 · 李薇
上海 · 西雅图
二0二二年二月
参考书目: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Continu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