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著名社会学家李强 领衔”新清河实验”
分析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细节
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探索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
|
內容簡介: |
社会治理是学术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本书就是作者对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与探索。在全面梳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变迁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依托“新清河实验”深入探索了专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学干预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现兼任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著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20余种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 安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著有《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 推进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 1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概念 4
第三节 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落脚点 15
第二章 西方社区研究的理论传统19
第一节 西方社区研究的发展脉络 19
第二节 西方社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35
第三节 从孤存到解放:社区存亡的理论设想 52
第三章 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历程61
第一节 社会调查与社区概念的引入 61
第二节 社会学调查与社区研究的发展 64
第三节 社区研究的缓慢推进 68
第四节 小城镇研究与社区研究的再兴 70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与社区治理研究的热潮 72
第四章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迁75
第一节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征 75
VIII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 79
第三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评析 95
第五章 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101
第一节 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101
第二节 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种模式 104
第三节 走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112
第六章 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以成都市城乡
社区发展治理为例131
第一节 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 131
第二节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践 132
第三节 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成都经验 148
第七章 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探索15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机制的变迁 155
第二节 现代农村社区治理的挑战 160
第三节 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郫都案例 167
第八章 新清河实验:专家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189
第一节 新清河实验的历史传统与价值取向 190
第二节 新清河实验中的“社会学行动力” 193
第三节 社会学干预的中介效应 207
IX
IX
目 录
第九章 城市社区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220
第一节 城市社区大数据治理的三种路径 220
第二节 城市社区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案例 223
第三节 城市社区大数据治理存在的问题 231
第十章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挑战和机遇235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235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机遇 243
第三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活力 249
参考文献256
|
內容試閱:
|
本书研究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这是社会学学科的一个崭新
的研究领域,从国际社会学界看,直接使用“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概念的研究,确实极为少见。从文献梳理上看,直接使
用社会治理概念的基本上都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实,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的恢复与重建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
笔者在此先回顾一下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复建,然后再介绍一下基层
社会治理研究兴起的过程。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出“社会学要赶快
补课”,由此开启了中国大陆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进程。复建的第一
个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中断
了二十多年,而国际上却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所以,当费孝通先生
组织复建社会学培训班的时候,就从美国请了一些社会学家来讲课,
有彼得·布劳教授、林南教授、杨庆堃教授等,也从国内各大学抽
调了一批学生来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国外社会学的过程。国
外社会学里根本没有“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的概念,所以,
处于初期学习阶段的中国社会学界也就没有“社会治理”概念。当
年学界出版了很多介绍西方社会学的译著,学生们也如饥似渴地学
习这些知识。当时社会学是社会上的热门学科,记得20世纪80年
代中期,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社会学的时候,很多学生来听课,
常常是在那种数百人的大教室。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都想学习这门学
科,所以,80年代,费孝通先生等还领导组织过“中国社会学函授
II
大学”,在社会上办培训班。1987年我还参与组织撰写了《西方社
会学史》,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也是作为“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
的教材。总之,这一个阶段中国社会学的建设以学习为主。自己不
懂就学习人家的,这也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这是中国大
陆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后第一个阶段的特点。
第二个阶段,大体上是从1990年开始的,这时候,社会上很多
人都认识到,我们对于中国国情的了解还比较肤浅、不深入。而社
会学的“看家本事”就是社会调查,在全部社会科学(政治学、经
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中,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定量与定
性研究方法是最为突出的。中国社会学从这个时期开始进行了大量
的社会调查,目的就是探索、摸清中国的国情。当年,比较重要的
社会调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等组织的全国百县市经济社
会调查,调查了全国各地100多个县,正式出版了100多卷的《中
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调查》。我本人在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
纪里,也组织过多次全国规模的等比率、等概率抽样(PPS)家庭
入户问卷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数据。这对于了解中国基层
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一线社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个阶段,大体上是在世纪之交,时间上与第二阶段有交叉,
第三阶段的特征是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真问题。通过上述一线调查,
发现了很多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者需要从理论上理解、解读中国
社会问题和在实践上尝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最为核心的问题,当
然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是人口超巨型社会,
中国所进行的是全世界一国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化、产
业化,中国内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都比较大,所以,中国的现
代化是不可能照搬照抄任何现成的现代化模式的,只能深入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
第四个阶段是新世纪以后,与第三阶段在时间上也有交叉,第
III
III
序 言
四阶段可以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理论
界提出了很多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比如社会建设理论、
民生理论。社会建设概念和民生概念虽然也可以翻译成英文,但是,
在国际社会学界传统上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所以,笔者认为还不如
直接音译,然后再注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此外,还有“和谐社
会”“不折腾”等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提出来的。在这一阶段,我国
社会学界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上有
不少的创新。本书所研究的“社会治理”也是在第四阶段提出的新
概念。最初是2004年,党中央的文件中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概念,
经过9年的实践探索,发现社会管理比较容易联想到从上到下的管
控,对于发挥社会活力重视不够。2013年,党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治理”的概念。社会治理的意
思是全体人民群众都参与到社会事务的治理中来,共同建设我们的
社会,共同处理社会中发生的问题,共同享受社会治理的成果。本
书就是对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与探索。
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必然会联系到社会学的“社区研究”。社会学
在定义社区的时候突出了三点:人群、地域、社会关系。而基层社
会治理的研究也是围绕着这三方面。中国社会学界(包括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对于基层社区、基层治理的研
究有较长久的历史。例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基层治理研究
与实践,包括学者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当然,
后来由于日军侵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界的基层社区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取得了很多基层治理的研究成果,也推动了我国基层治理的
实践。基层社区研究与基层治理研究关系极其密切,讲的基本上是
同一件事情。如果一定要对于两者进行区分的话,那么,基层社区
研究更具有社会学的学术特征,基层治理研究更具有政策实践色彩。
笔者以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社区和基层治理研究有以下三个
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复建以后的中国社会学界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
农村基层社区研究。社会学学科恢复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由
费老提出的“小城镇研究”就是从农村研究开始,探索农村发展的
新出路,提出了小城镇是联结农村与城市的中间环节,对于农村发
展和实现乡村现代化异常重要。这一时期,很多中国社会学者和研
究生都在农村做调研,很多论文、学术著作都是以农村为案例写成
的。当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基层社区、
基层治理研究重点开始向城市扩展。
基层社区研究的第二个特征是与中国的改革事业、社会变迁紧
密相连。中国基层社区的变化速度太快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
我国城乡新建设的房屋数量极其惊人。人们居住房屋的变化、居住
地的迁移成为常态,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搬家的经历,数以亿计的农
民工迁徙到城市务工、经商。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变化不大的稳定
的社会里,人们的居住地也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出现经常搬家的状况。
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推进就业、住房等体制改革,住房体制
改革以后,商品房一下子涌现出来,现在商品房小区在城市里占据
了高比例,绝大多数城市市民成为房屋的所有者。城市基层社区组
织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单位制社区逐渐消失,涌现出多种类型的新
型社区。所以,城乡社区之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
域。农村基层社区的变迁也很巨大,现在通常使用“乡村振兴”或
“建设新农村”概念,其实乡村振兴与本书的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
乡村生活变迁巨大,不少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类似城市的文明生
活,农村基层社区的生产关系、生活关系、农民的权利权益以及生
活方式都朝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一般来说,在多数国家里社会变
迁速度不会这么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短时期内基层社区生
活的巨变。
第三个特征是非常重视对基层组织体系、基层治理体系的研究。
中国的基层社区与国家组织管理体系密切关联,农村社区的村民委
员会与乡镇的国家政权密切关联,农村的村党支部隶属于乡镇党的
组织。在城市里,社区居民委员会也是与城市的街道党政机构密切
关联的(居委会成员的工资也是由街道发放的),社区居委会党支部
当然也是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的。这样一种特殊的组织体系,在世界
上并不多见。因此,这种特殊的组织体系就决定了,中国的基层社
区研究必然与基层治理研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在基层社区治
理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组织了“新清河实验”,就是在清华大学北
边的清河地区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验点,与当地党政合作进行基
层社会治理实验。目前团队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实验:基层组织实验、
社区空间规划实验、改善基层社区民生实验、社区社会组织实验和
社区物业管理实验。
总之,基层社区研究与基层治理研究两者密切关联,无论在中
国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政策方面,
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学界
学者从事多方面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成为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
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领域。中国社会学界应该在社区治理的理论、
实践和方法上探索、总结、创新,为推进我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贡
献绵薄之力。
本书是一批社会学研究者集体劳动的成果。本书框架由笔者拟
定,全书经李强、安超修订。各章的写作情况如下(以撰写各章先
后为序):
第一章 李强、卢尧选、王莹
第二章 李强、安超、郑路
第三章 李强、安超
第四章 李强、安超、郑路
第五章 李强、葛天任、王莹、赵丽鹏
第六章 姜涛、卢尧选、王艺璇、安超
第七章 李敏、王艺璇、安超
第八章 肖林、李强、王拓涵、卢尧选
第九章 何晓斌、安超
第十章 安超、李强、王艺璇
李强
2022年9月
于清华大学熊知行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