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本书第一篇主要阐述了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矢状位平衡;第二篇则侧重于围术期的处理和导航、增强现实等辅助技术的应用及临床价值;第三篇主要介绍了寰枢椎手术技术、技巧,不仅包括传统的手术入路、内固定技术,还包括微创技术和介入技术等新技术、新进展;第四篇则重点介绍了上颈椎疾病的治疗,几乎涵盖从常见的创伤、肿瘤、畸形到罕见的上颈椎疾病的所有治疗。
|
內容簡介: |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脊柱外科专家联袂编写,是一部全面介绍常见及罕见上颈椎区域疾病的临床著作。全书共四篇 35 章,概要介绍了人体解剖学特点,强调了生物力学及矢状位平衡的概念,阐述了围术期的重要注意事项及术前和术中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描述了累及颅颈交界区的各种疾病及治疗。纵览全书,内容系统,图表丰富,理论与实践兼备,既可为从事上颈椎疾病诊疗工作的医师提供指导,也可方便广大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查阅参考。
|
關於作者: |
高延征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中心主任,河南省脊柱脊髓病诊疗中心主任,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会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常委兼颈椎研究学组副组长、脊柱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SICOT 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分会常委兼脊柱创伤学组副主任委员、脊柱机器人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骨科》《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脊柱外科杂志》《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等 10 余种学术期刊常务编委、编委或通讯编委。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高层次人才“中原名医”称号。
马向阳
博士后,留美学者,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病区主任,AO Spine 中国区讲师,首届“全国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学会副会长,《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副主编,《脊柱外科杂志》和《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编委等。专注上颈椎研究 20 余年,在上颈椎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学术造诣。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4 项。发明系列寰枢椎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及原始创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23 项。
|
目錄:
|
第一篇 总 论
第 1 章 颅颈交界区解剖
一、概述
二、颅颈交界区后正中部解剖
三、颅颈交界区后外侧部解剖
四、颅颈交界区前外侧部解剖
五、颅颈交界区前正中部解剖
六、总结
第 2 章 颅颈交界区椎动脉的解剖
一、椎动脉 V3 段解剖
二、解剖变异
三、总结
第 3 章 颅颈交界区的影像学评估
一、概述
二、创伤的影像学
三、椎动脉的影像学解剖
四、颅颈交界区骨结构异常
五、总结
第 4 章 颅颈交界区的生物力学
一、颅颈交界区的运动
二、生物力学弹性测试
三、颅颈交界区的负荷 - 形变
四、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力学
五、颅颈交界区简单病变的生物力学概述
六、翼状韧带断裂
七、横韧带断裂
八、关节韧带损伤
九、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
第 5 章 颅颈交界区的矢状位平衡概念
一、比较解剖学和平衡的演变
二、功能解剖学
三、退行性变的状态
四、颅颈交界区曲度的其他问题
五、颅颈交界区手术对曲度的要求
六、总结
第二篇 围术期注意事项
第 6 章 手术体位摆放
一、概述
二、仰卧位
三、俯卧位
四、侧卧位
第 7 章 颅后窝和颅颈交界区手术神经麻醉关注点
第 8 章 围术期管理: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和失血管理
一、脊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预防
三、失血的处理
第 9 章 图像技术、导航和增强现实技术在颅颈交界区手术中的应用
一、概述
二、定义
三、基本原则
四、脊柱导航:当前状态
五、案例描述
六、展望
第三篇 手术技术
第 10 章 开放经口入路
一、开放经口手术的指征
二、病理和趋势
三、术前评估
四、外科同意
五、技术
六、围术期
七、并发症管理
第 11 章 经鼻内镜入路
一、概述
二、指征
三、鼻内镜齿突切除的可行性
四、系列病例
五、术后管理
第 12 章 齿状突螺钉固定和前路寰枢固定技术
一、概述
二、齿状突螺钉固定技术
三、前路寰椎和枢椎固定技术
四、风险和并发症
五、总结
第 13 章 寰枢固定技术:颅颈交界外科
一、概述
二、指征
三、寰椎和枢椎融合技术
四、典型病例
五、总结
第 14 章 枕 - 颈固定技术
一、概述
二、历史技术
三、体位
四、入路
五、枕骨固定
六、颈椎固定
七、融合技术
第 15 章 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入路
一、概述
二、解剖
三、手术技术
四、总结
第 16 章 前外侧和极外侧入路
一、概述
二、前外侧入路
三、CVJ 病变的鉴别诊断和前外侧入路的适应证
四、术前注意事项
五、外科解剖和手术技术
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七、临床病例
八、总结
第 17 章 颅颈交界区的微创技术
一、概述
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
三、前路经关节螺钉固定
四、寰枢椎后路固定
五、枕颈前路固定
六、总结
第 18 章 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技术
一、第 1 部分:颅颈交界动脉瘤
二、第 2 部分:动静脉畸形和肿瘤包裹椎动脉——临时球囊栓塞和肿瘤栓塞
三、第 3 部分:机械取栓术治疗椎 - 基底动脉卒中
四、总结
第四篇 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治疗
第 19 章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和损伤机制
一、概述
二、脊柱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三、损伤机制
四、鉴别不稳定损伤
五、总结
第 20 章 CVJ 创伤分型和影像学评估
一、概述
二、寰枕关节脱位
三、CVJ 创伤的影像学评估
四、总结
第 21 章 颅颈交界区创伤外科治疗方式的病例选择概述
第 22 章 齿状突后假瘤的治疗
一、概述
二、手术技术和适应证
三、一例齿状突后假瘤
第 23 章 CVJ 肿瘤的分类和放射学评估
一、分类
二、硬膜外良性肿瘤
三、恶性肿瘤
四、继发性肿瘤
五、硬膜脑肿瘤
第 24 章 CVJ 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一、概述
二、描述
三、流行病学和分类
四、诊断检查
五、治疗策略
第 25 章 颈髓延髓交界处髓内肿瘤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症状
四、影像学检测
五、术前计划
六、高级神经影像:DTI
七、治疗
八、肿瘤切除和神经生理监测
九、讨论和结果
十、我们的结果 / 机构研究结果
十一、总结
第 26 章 经鼻内镜前路治疗枕骨大孔区病变
一、概述
二、典型病例
三、讨论
四、总结
第 27 章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后方入路及预后
一、症状
二、诊断
三、分型
四、术前规划
五、后正中或旁正中入路的技术要点
六、后方旁正中入路的显露要点
七、临床疗效
第 28 章 涉及颅颈交界区椎动脉的手术
一、概述
二、椎动脉显露
三、椎动脉显露技术的应用
四、椎动脉显露的风险
五、总结
第 29 章 颅颈交界区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一、动脉瘤
二、动静脉畸形
三、硬脑膜动静脉瘘
第 30 章 颅颈交界区颅后窝血供重建
一、搭桥技术
二、枕动脉至小脑后下动脉
三、椎动脉 - 小脑后下动脉
四、总结
第 31 章 延 - 颈髓交界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和手术指征
三、解剖学
四、外科手术方法
五、手术技巧
六、总结
第 32 章 Chiari 畸形的治疗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学
三、临床诊断
四、手术适应证
五、手术技术
六、手术并发症
七、总结及展望
第 33 章 颅颈交界区先天性畸形
一、概述
二、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和同时存在颅颈交界区先天性畸形的发病机制:胚胎学、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因素
三、各种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分型
四、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五、颅底凹陷症合并 Arnold Chiari 畸形和脊髓空洞不伴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六、总结
第 34 章 颅颈交界区感染
一、概述
二、颈椎感染
三、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和感染
四、脊柱化脓性感染与颈椎化脓性感染
五、颈椎结核
第 35 章 类风湿性脊髓型颈椎病
一、概述
二、疾病负担和自然史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特征
五、类风湿性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状态的临床分级
六、神经影像的作用
七、治疗
八、手术效果
九、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