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編輯推薦: |
中国文学史(插图珍藏版)
1.国学大师钱穆唯一文学史著作,尘封六十年横空出世。
2.钱理群、洪子诚、莫砺锋、刘再复、陈平原、陈思和、王德威等二十几位大学者联袂推荐!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志诚作序!
3.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自尧舜禹讲至清朝末年,对文学之流变有独到见解。不随波逐流,重独立考证,对历史公案自有看法。
4.宏观论述 史学考证 文人点评 作品赏析,举重若轻,活色生香。
5.内含数十幅钱穆的工作、生活照片,近距离瞻仰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
6.精审精校,修正首版遗漏错误,全面提升书稿内容质量。
7.新增彩色插图十数幅,将书中提及的重点内容视觉化、形象化,丰富阅读体验,增加阅读趣味。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1.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
2.源于北大盛况空前的课堂、修订于西南联大、完备于香港新亚书院;被顾颉刚和牟宗三评价“课讲得很精彩”“极得学生欢迎”。三度开讲,影响千万人。
3.此书以钱穆于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为底本,也是最为成熟完善的版本。尘封多年的讲义,
|
內容簡介: |
中国文学史(插图珍藏版)
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插图珍藏版)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本书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一一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
關於作者: |
钱 穆(1895-1990)
国学大师、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 龙(1928—2021)
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
目錄:
|
中国文学史(插图珍藏版)
第一篇 绪 论
第二篇 中国文学的起源
第三篇 诗 经
第四篇 尚 书
第五篇 春 秋
第六篇 论 语
第七篇 中国古代散文
第八篇 楚 辞(上)
第九篇 楚 辞(下)
第十篇 赋
第十一篇 汉 赋
第十二篇 汉代乐府
第十三篇 汉代散文——《史记》
第十四篇 汉代奏议、诏令
第十五篇 汉代五言诗(上)——《苏李河梁赠答诗》
第十六篇 汉代五言诗(下)——《古诗十九首》
第十七篇 建安文学
第十八篇 文章的体类
第十九篇 昭明文选
第二十篇 唐 诗(上)——初唐时期
第二十一篇 唐 诗(中)——盛唐时期
第二十二篇 唐 诗(下)——中晚唐时期
第二十三编 唐代古文(上)
第二十四篇 唐代古文(下)
第二十五篇 宋代古文
第二十六篇 宋 词
第二十七篇 元 曲
第二十八篇 小说戏曲的演变
第二十九篇 明清古文
第三十篇 明清章回小说
第三十一篇 结 论
跋
附 记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古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插图珍藏版)
序
01 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家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
02 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
散文史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关,即由散文史而文学史,进而中国文化史。
03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读历史定要懂得人物贤奸,这是中国人一向极端重视的一番极大的大道理,也可说是中国人在人文学上一番大发明。
04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我们须在历史之整全体内来寻求历史之大进程,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05 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
中国学术之主要出发点,乃是一种人本位主义,亦可说是一种人文主义。
06 中国经济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国历史传统对经济的问题所抱一项主要的观点,即是物质经济在整个人生中所占地位如何。
07 秦汉政治得失
殷周实不能称为统一之大帝国,特诸侯只举一共主耳。秦为一统之始,然在行政上,一方面无社会基础,一方面制度始创,兼又暴起兴作,故十多年而亡。汉兴与秦困难同,故只能因循无为。
08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综述
魏晋南北朝人于经学极重《礼》,于史学则极重人物。要之,乃是重视人生。
09 《庄子》导读
我认为《老子》与《庄子》,亦是人人必读书。因儒、道两家已有二千年历史,对中国影响最深最久。
|
內容試閱:
|
中国文学史(插图珍藏版)
序
骆玉明
在老一辈学术名家中,钱穆先生以学问淹博、著述宏富著称。不过,他对古代文学这一块说得不多。《钱宾四先生全集》凡五十四册,谈中国古今文学的文章都收在第四十五册《中国文学论丛》中,占全集的比例甚小。这些文章论题相当分散,一般篇幅也不大,只有《中国文学史概观》一篇,略为完整而系统。因此,如今有叶龙先生将钱穆先生1955至1956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讲“中国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整理成书,公之于众,实是一件可以庆幸的事情。钱先生是大学者,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他的学术的一个以前我们知之不多的方面;而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来说,更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从前老先生上课大多自由无羁。我曾听说蒋天枢先生讲第一段文学史,学期终了,《楚辞》还没有讲完。钱穆先生的文学史分成三十一篇,从文学起源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结构是相当完整的了。不过讲课还是跟著述不一样,各篇之间,简单的可以是寥寥数语,详尽的可以是细细考论,对均衡是不甚讲究的。而作为学生的课堂笔记,误听啊漏记啊也总是难免。要是拿专著的标准来度量,会觉得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 但笔录也自有笔录的好处。老师在课堂上讲话,兴到之处,常常会冒出些“奇谈妙论”,见性情而有趣味。若是作文章,就算写出来也会被删掉。譬如钱先生说孔子之伟大,“正如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实”。这话简单好懂容易记,却又是特别中肯。盖孔子最要讲的是一个“诚”,连说话太利索他都觉得可疑。“百货公司,货真价实”不好用作学术评价,但学生若是有悟性,从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东西。而现在我们作为文本来读,会心处,仍可听到声音的亲切。
要说文学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我们知道它是起于西洋;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也不是中国人写的。但绝不能够说,中国人的文学史意识是由外人灌输的。事实上,中国人崇文重史,很早就注意到文学现象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至少在南朝,如《诗品》讨论五言诗的源流,《文心雕龙》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都有很强烈的文学史意识;至若沈约写《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写《南齐书?文学传论》,也同样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出色的见解。中国文学有自己的道路,中国古贤对文学的价值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来,钱先生讲中国文学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既认识到它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特质,同时又深刻地关注中国传统上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史意识。在众多重大问题上,钱先生都避免用西方传统的尺度来衡量和阐释中国文学现象,而尽可能从文化机制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文学的差异,使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
也许,我们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与钱先生有所不同,但他提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却是有普遍意义的——这还不仅仅由文学而言。
钱先生是一个朴实而清晰的人,他做学问往往能够简单直截地抓住要害,不需要做多少细琐的考论。譬如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中日一些学者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说因为中国古人生活环境艰苦,不善于幻想,所以神话不发达;有的说因为中国神话融入了历史传说,所以神话色彩被冲淡了,等等。
但这样说其实都忽略了原生态的神话和文学化的神话不是同样的东西。前些年我写《简明中国文学史》,提出要注意两者的区别,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发展为文学,而这是受更大文化条件制约的结果。我自己觉得在这里颇有心得。但这次看钱先生
的文学史,发现他早已说得很清楚了:
至于神话、故事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产物。中国古代已有,但 早前未有形成文学而已。在西方则由神话、故事而有文学。中国之所以当时没有形成文学,是由于文化背景之有所不同所致,吾 人不能用批评,只宜从历史、文化中去找答案,才能说明中西为何有异。
我们都知道钱先生是一位尊重儒家思想传统的学者。儒家对文学价值的看法,是重视它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有益于政治和世道人心,而钱先生是认同这一原则的。所以,在文学成就的评价上,他认为杜甫高于李白,陶渊明高于谢灵运,诸如此类。站在儒者的文学立场上,这样看很自然,也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与此同时,令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钱先生对文学情趣的重视和敏感。他说: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纯真与自然。真是指讲真理、讲真情。鸟鸣兽啼是自然地,雄鸟鸣声向雌鸟求爱固然是出于求爱,但晨鸟在一无用心时鸣唱几声,那是最自然不过的流露;花之芳香完全是自然地开放,如空谷幽兰,它不为什么,也没有为任何特定的对象而开放;又如行云流水,也是云不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流乎其所不得不流,这是最纯真最自然的行与流。写作也是如此,要一任自然。文学作品至此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些议论使人感到,钱穆先生对文学的理解,有其非常重视美感的一面。他特别推崇曹操的《述志令》,就是因为它轻快自如,毫不做作这和鲁迅一致。而且在钱先生看来,正是由于曹操文学的这一特点,他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钱先生说:“落花水面皆文章,拈来皆是的文学境界,要到曹操以后才有,故建安文学亲切而有味。”
钱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赋比兴,有不同寻常的理解,这和他重视文学情趣的态度也是有关的。他引宋人李仲蒙解释赋比兴之说,归结其意,谓:“意即无论是赋,是比,或是兴,均有‘物’与‘情’两字。”然后发挥道:
俗语说:“万物一体。”这是儒、道、墨、名各家及宋明理学家都曾讲到的。意即天人合一,也即大自然和人的合一,此种哲学思想均寓于文学中,在思想史中却是无法找到这理论的。我们任意举两句诗,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当我人沉浸在此种情调中时,不能说是写实文学,因为它不限时、地、人;也不能说其浪漫;且狗吠鸡鸣亦非泛神思想,亦非唯物观,此乃人生在大自然中之融洽与合一,是赋,对人生感觉到有生意有兴象之味,犹如得到生命一般。
赋比兴都是追求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意境,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的。但确实,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会感到一种欣喜,我们会感到自己对诗歌有了更亲切的理解。
从历史与社会来说文学,从文化环境说文学,从中西比较说文学,这是钱穆先生《中国文学史》眼界开阔、立论宏大的一面;从自由洒脱、轻盈空灵的个性表现说文学,从心物一体、生命与大自然相融的快乐说文学,这是钱穆先生《中国文学史》偏爱性灵、推崇趣味的一面。两者不可偏废。
至于钱先生讲课一开始就说:“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这倒没有什么特别可以感慨和惊奇的。以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作品数量之庞大、文学现象之复杂,文学史写作几乎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至于“理想”的文学史,只能是不断追求的目标吧。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序
叶 龙
业师钱穆宾四先生著《国史大纲》,钱师尝称:“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密。”全书约五十万字,在八年抗日战争前后写成。此书沾溉于后世,至今仍风行海内外,于两岸三地,多次重印,其受欢迎之程度,犹胜于昔。
宾四师在创办新亚书院期间1,曾先后开讲“中国通史”多次,在下亦曾修习,并详作笔录,今整理成《中国通史》一书。撰《国史大纲》之时,宾四师亦另编国史
读本,供学生课堂外之阅读,读本凡得百万字。宾四师尝言:“凡读本所取裁,一以与课堂讲述相副相应为主,其详略轻重之间,视袁氏纪事本末诸书,有大相径庭者。”以谓于课堂外先治此书,可药高心空腹之病。今《中国通史》简至十余万字,出版方谓之“《国史大纲》课堂版、极简版”,深以为然也。此书之于《国史大纲》,犹前《国史大纲》之于读本,两者详略轻重,各有互补。爰将此稿整理出版,以供读者参考。而记录难免有疏失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凡有一字之改正,皆吾师也。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插图珍藏版)
序
钱师宾四先生这本讲演集一共收录九篇讲演稿。
《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和《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是钱师在新亚书院所作学术专题演讲。当时每有钱师讲座,从校内外赶来的听讲者为数甚众,不及钱师到场,教室已被听讲者填满,以至于钱师每每须拨开人群辟出一条通道,方能走上讲台。足见钱师讲学之盛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钱师在书院大学部开设多门课程,包括讲庄子、讲秦汉史以及中国通史等。《秦汉政治得失》和《〈庄子〉导读》即为我当年选修“庄子”和“秦汉史”课程时所做笔录。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综述》是钱师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所讲,一共有四讲,时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曾邀请钱师作历史专题系列讲演,共八次,《中国经济史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即是其中之一。当时由我为诸次讲演做笔录。《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和《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同出于上述系列讲演。本次选辑钱师讲演集,也一并选入,以充实之,方便读者了解钱师治学旨趣。
在香港之外地区所讲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一篇,是钱师在台湾的台南成功大学所讲。当年成功大学初设历史系,钱师应罗校长之邀,讲了一系列历史专题,上题即是其中之一,当时一共是四讲,此处仅选录其一。
九篇讲演,字数已过十万。足以成册。
我早年亲炙于钱师门下,受益无数,深慕钱师学问及做人,亦以弘扬钱师学术思想为志愿。早前我已将钱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讲稿《中国经济史》交由香港一出版机构出版,简体字版亦于2014年由北京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之后,我继续整理钱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通史》两部讲稿,其简体字版由新华文轩(天地出版社)先后出版。两书甫出,即备受各界读者关注,此亦在意料之中。本书则专从学术文化角度选辑钱师早期讲演,以期令读者对钱师之学问有一感性直观之了解,亦可偿钱师传扬学术思想于内地之夙愿。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主编刘悠扬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多次来港联络,出谋划策,在此向她表示万分谢意。
我已入耄耋之年,体力时有不济,唯承继吾师传播、护卫吾国文化精粹之遗志片刻不敢有所懈怠。全书如有疏误,当由我负责,祈读者不吝赐正,即一字之改错,亦吾师也。
是为序。
叶 龙
2017年2月8日于香港青衣寓庐
中国文学史(插图珍藏版)
至于赋这方面,到了三国时期,有王粲出来,初在荆州,后从曹操,有《登楼赋》,以流亡分子的身份写成,只寥寥数百字。当时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死,魏文帝曹丕写《寡妇赋》。(注释1) 此种落花水面皆文章,拈来皆是的文学境界,要到曹操以后才有,故建安文学亲切而有味。到了曹氏父子,可说到了冬天,一泓清水似的,谈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却生出了价值。 文学的创作难,模仿则容易发生毛病,但讲文学亦得有模仿。建安文学是有其清新的面貌,但后来模仿它的,却变坏了、杂了,因此又得有文学的翻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面貌,但并非全是白话文的变化。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后来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他作的《出师表》,亦如与朋友话家常,学的是曹操。曹操倜傥风流,其下属羊祜累官升至尚书左仆射,当其都督荆州时,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学的亦是曹操。曹操在军中,意态安闲,如不欲战。曾用火攻败操于赤壁的周瑜,当作战时,背后却在听戏,学的也还是曹操。
中国通史(插图珍藏版)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讲古代史,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一种是文字的记载。有关传说的追记或神话,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一种是器物的遗留。可以信,但亦不可全信,因不知此器物究在何时,根据单一物件推测一切,故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
故最好将上述两种方法配合起来讲,不能抹杀某一种。
《史记?殷本纪》与殷墟文字相符合,两者可会通。龟甲文即甲骨文何以有很大价值?由于殷墟古器物可以证明古史记载和古代历史。
既然《史记?殷本纪》可信,那么,《夏本纪》亦连带可信。这是我根据下列证据推测为可信的。因为:
(一)因《殷本纪》可信,故《夏本纪》亦可信。
(二)历史上称夏、商、周三代,在《尚书》中,有《西周书》,中有周公之文,他讲商朝,同时亦讲夏朝。
根据周公的话,就可讲夏朝。如基督教的耶稣,无法掘出遗物,其记载中有很多神话,但不可全信,亦不可全不信,其理相同。故吾人对文字记载亦不可抹杀。
周公在《尚书》中讲夏朝,他在太史公前一千余年,太史公司马迁亦讲夏朝。
由殷商时代之器物发现,可以推算到商朝。我国将《楚辞》中之《天问》,及另一书《山海经》均当作神话,但殷墟的龟甲文经发掘出来以后,证明《天问》与《山海经》亦有可信之处。中国应该有夏朝,故殷墟所发掘的龟甲文,更可使我们对古代历史增加信心。
夏朝以外有周朝,周是侯,是政治上的名分,商是天子,《史记》记载甚明。
商是天子,周是诸侯,根据《史记?殷本纪》讲,周自明王系,商封为西伯,龟甲文有“周侯”两字。
商在安阳,周在丰镐,这是从文字记载得知。
何以小屯是殷墟?因《史记》有记载:“洹水南殷虚。”故夏朝亦应可信。此乃合乎逻辑的道理。
周王季之子昌为文王,文王之子武王名发。
光靠金字塔不能讲埃及史,要等文字读通后,才能讲埃及史。故研究古代史,大的方向应该靠书本。
殷周之际,太王有三子,大儿子太泰伯,二儿子虞伯,三子季王季,连名字都无,才是信史,是可信的,因讲者已忘其名。
王季生子曰昌,为太王宠孙,大哥与二哥商量,国家最好传给他,泰伯和虞伯便逃走了,由王季接位,后由昌传承王季,于是商封昌为西伯,即是文王。昌生子发,即是武王。文王有很多儿子,发或为第二子。商在河南,周在陕西,周去商是要从黄河摆渡的。
后来周打败商,商之箕子1逃到朝鲜,虽不能证明,但绝可信。朝鲜人亦知道。可见商朝与朝鲜曾有过关系。故商朝东可至朝鲜,西可管周侯,可见南方2亦可推测商有其政治势力。商朝之政治势力如此之大,约历时三百年,可见商规模之大、文化之高了。政治亦为文化表现之一,进步到如此田地,至少要好几百年。
按照旧书所说,夏、商是封建时代,周亦是封建时代。
周朝人要跑到东方,可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出函谷关,到洛阳;一条路是出武关,到汉水、淮水,再可到南阳湘、襄阳鄂,再经汉水、淮水到长江。故周朝是翦商,渐侵商朝,打倒商后,变成新王朝了。
但当时商朝已有七百年历史,周武王灭商后,回丰镐去,因年老而两年后崩。周武王并非要灭商,但商纣的政治太坏,乃是吊民伐罪,特来慰问民众,讨伐商朝,故封其子武庚于安阳。此乃三千年前之事,如系欧洲人,便不会如此,可见中国民族是有文化的。英国人不够朋友,而是帝国主义,不肯归还香港。当时全中国诸侯均服从周朝,周朝成为王朝,商仍存在。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当时周武王建立新的王朝,但其并不放心,为了防范武庚的叛乱,在商的都城外面设置了三监。当时文王有三子管叔,四子周公,五子蔡叔,八子霍叔,于是武王命老三、老五、老八三兄弟封在商京附近以作监视。
武王灭商后二年崩,其子周成王只是十多岁一小孩。中国的帝位有两种传承方法:一是立弟,所谓兄终弟及;一是立子,即父子相传。当时成王太年轻,管叔不才,老四不封为三监,因武王认为他有才干;让周公做,周公认为不可,主张让成王做,由周公摄政代理。这是三千年前的历史。当时武庚派人去向管叔挑拨离间,于是武庚与三监联合来攻打成王,势力甚为强大。当时由周公协助成王的中央政府,亦有人不满周公,于是周公派军东征。周公之子伯禽,当时只是一位十七至二十岁的青年,担任前锋将军,大义灭亲,杀了管叔与武庚。周王室仁至义尽,商虽背叛作乱,仍让商有自由,并封商于商丘。商仍有不服之殷顽者,周公将之迁往洛阳。
周公重立安阳为卫国,封九弟康叔1于卫。周公派其子封于曲阜。周朝的亲戚,即武王之岳父姜太公封其于临淄,即齐国,在太行山附近封晋国,在汉水、淮水间又封申、吕两国。又封吴国、蔡国,将商丘的商朝包围。周公如此做,一方面道德高尚,另一方面军事战略高超。
当时有人在成王面前挑拨,成王不放心,周公出。一日,大风大雨,见麦倒,要变荒年,成王去庙祭祀,在庙得一金匣,有一个金縢扎起来的文件,是周公为武王祷告求武王病愈的祷文。成王发现此文件,于是再亲自去迎这位叔父,然后旭日重出,麦亦成长了。
周公是历史上的大人物,摄政七年后,将政权交还给成王。周公长子在鲁国。后周公在京任宰相。周公不但封商,
他还兴灭国,继绝世,又封夏之子孙于杞国,舜之子孙于陈国,凡古代帝王子孙均有分封。同时周自立宗戚亦各分封于外。
讲道德的人亦可用手段,诸葛亮曾有借东风和空城计。
周公用手段来完成道德的目的。周朝第一次封建是周武王,第二次封建是周公分封宗戚并兴灭国继绝世,于是周朝以德治天下,有八百年历史。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国历史是和平的历史。
读西洋史,读罗马史并不好,没有味道,最好读周公的历史。封建制度是中国人的光荣,而且不采用帝国主义。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插图珍藏版)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但现有两个问题须讨论者,其一为儒学之内容,即儒家学术究竟是什么;其二为中国文化中其地位之比重究竟如何。
吾人对此二问题当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作说明。因此本讲范围乃系有关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学术史部分。而在学术史中,又专就儒学史为本讲之题材者,唯如此讲法已嫌范围过宽,又且中国儒学史一题,亦向未有人来对此做过系统之研寻。
本讲演则可谓对此问题作一开头,但所讲范围牵涉已甚广。又属开始探寻,自有许多观点,既是一向无人提出讨论,在此讲座中只是把此许多观点提出,并无定论可言,以待此后继续有人就此纲要而探讨,再隔些时可有一部中国儒学史出现。这却是一项饶有意义与价值的事。
要讲儒学内容,必须讲到儒学史。此即中国儒学之演变历程。
历史上任何事物,传递久远的,必有其一番演变历程。儒学自孔子以来流传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年,自然有许多演变历程可讲。
要讲演变历程,必先划分时期。此下将儒家演变姑试划分为六个时期。
关于儒家之第一期,即儒学之创始期,此在先秦时代。自孔子起,下及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同时代儒者均属之。
此一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不仅最先起,而且亦最盛行。《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又说:“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可见当时儒学之盛,亦可见在中国学术史上,儒学一开始便已与众不同,值得我们之注意了。
接着儒学之第二期,此为两汉儒学。我姑名之为儒学之“奠定期”。也可说,儒学自先秦创始,到两汉而确立,奠定了此下的基础。
有人说先秦学术至汉代已中断,或说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而儒学定于一尊。此两说均有非是,其实儒家在晚周及汉初一段时间内,已将先秦多家学说,吸收融会,共冶一炉,有意组成一新系统。故说先秦各家学说,到秦代统一已中断,并对此后历史无影响无作用者,实是一种无据臆说。至谓汉后学术定于一尊,此说之非,待之后再提。
今讲两汉儒学,亦可说此时代之儒学实即是经学。只读《史记》《汉书》中之《儒林传》,便知凡属儒林,都是些经学家。而凡属经生,也都入《儒林传》,此下二十四史中,凡有《儒林传》的,莫弗如此。故说经学即儒学,此说乃根据历史,无可否认,而尤其在两汉时为然。我们也可说中国儒家则必通经学,不通经学则不得为儒家。如此说之,绝不为过。
现在试问,为何儒家则必通经学呢?此即就先秦儒家言,如孔、孟、荀诸人,他们所讲,即多是《诗》《书》《礼》《乐》,属于所谓经学范围,两汉承孔、孟以下,续此一传统,故成经学即是儒学了。
其次论到两汉儒学对当时之贡献与作用。我们当说两汉时代一切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方法及私人修养等,种种大纲大节,无一非根据经学而来,故可说两汉经学实对此下中国文化传统有巨大之影响与贡献,此层实在无可怀疑。唯涉及经学内容处,已非本讲范围,今姑不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