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全六册)

書城自編碼: 384715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家名著
作者: 郁贤皓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37948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65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編輯推薦:
唐代近300年、360州、6000余名刺史资料汇考
內容簡介:
刺史(太守、尹)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长官,也是唐代诗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职官名,在唐代制度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领域,是文献阅读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书在遍求各种文献典籍、出土石刻拓片的基础上,增订内容,修正讹误,参互排比,勾稽考订,汇编成书。本书以州为单位,以时代为经,人物为纬,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历任刺史(太守、尹),将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十五道三百六十州郡刺史可考者,网罗殆尽,统于一编。并附有《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名索引》,便于研究者使用。本书无论是体例的明晰性,资料的穷尽性,考证的缜密性,还是对唐代州郡长官搜辑的全面性,都堪称唐代职官研究的重要成果。
關於作者:
郁贤皓,1933年生,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
目錄
目次
第一册
前言郁賢皓1
序一傅璇琮1
序二卞孝萱1
自序1
凡例1
第一編京畿道
卷一京兆府(雍州)上3
卷二京兆府(雍州)下39
卷三華州(太州、華陰郡)67
卷四同州(馮翊郡)102
卷五岐州(扶風郡、鳳翔府)137
卷六邠州(豳州、新平郡)168
第二編關内道
卷七鄜州(洛交郡)193
卷八坊州(中部郡)215
卷九丹州(咸寧郡)228
卷一〇延州(延安郡)233
卷一一寧州(彭原郡)244
卷一二慶州(安化郡、順化郡)253
卷一三涇州(安定郡、保定郡)262
卷一四原州(平凉郡)282
卷一五隴州(汧陽郡)288
卷一六夏州(朔方郡)299
卷一七綏州(上郡)313
卷一八靈州(靈武郡)317
卷一九鹽州(五原郡)338
卷二〇會州(會寧郡)346
卷二一銀州(銀川郡)348
卷二二豐州(九原郡)353
卷二三宥州(寧朔郡、懷德郡)363
卷二四勝州(榆林郡)366
卷二五單于大都護府372
卷二六安北(燕然、瀚海、鎮北)大都護府386
第三編隴右道
卷二七秦州(天水郡)395
卷二八成州(同谷郡)409
卷二九渭州(隴西郡)413
卷三〇蘭州(金城郡)417
卷三一鄯州(西平郡)421
卷三二武州(武都郡)431
卷三三河州(安鄉郡)434
卷三四洮州(臨州、臨洮郡)436
卷三五岷州(和政郡)440
卷三六廓州(寧塞郡)445
卷三七疊州(合川郡)447
卷三八宕州(懷道郡)450
卷三九凉州(武威郡)452
卷四〇甘州(張掖郡)470
卷四一肅州(酒泉郡)475
卷四二瓜州(晉昌郡)479
卷四三沙州(瓜州、燉煌郡)485
卷四四伊州(伊吾郡)494
卷四五西州(交河郡)498
卷四六安西大都護府(鎮西都護府)502
卷四七北庭都護府(庭州)513
第四編都畿道
卷四八東都(洛陽宫、神都、東京)525
卷四九河南府(洛州)上558
卷五〇河南府(洛州)下586
卷五一陝州(陝郡)605
卷五二懷州(河内郡)637
卷五三鄭州(滎陽郡)663
卷五四汝州(伊州、臨汝郡)686
第二册
第五編河南道
卷五五汴州(陳留郡)711
卷五六宋州(睢陽郡)742
卷五七滑州(靈昌郡)760
卷五八虢州(弘農郡)782
卷五九許州(潁川郡)804
卷六〇陳州(淮陽郡)827
卷六一豫州(汝南郡、蔡州)842
卷六二潁州(信州、汝陰郡)861
卷六三亳州(譙郡)870
卷六四徐州(彭城郡)886
卷六五泗州(臨淮郡)909
卷六六鄆州(東平郡)923
卷六七濮州(濮陽郡)945
卷六八曹州(濟陰郡)956
卷六九兖州(魯郡)969
卷七〇沂州(琅邪郡)987
卷七一密州(高密郡)996
卷七二海州(東海郡)1002
卷七三齊州(臨淄郡、濟南郡)1011
卷七四淄州(淄川郡)1024
卷七五濟州(濟陽郡)1033
卷七六青州(北海郡)1040
卷七七萊州(東萊郡)1060
卷七八登州(東牟郡)1067
第六編河東道
卷七九蒲州(河中府、河東郡)1075
卷八〇絳州(絳郡)1110
卷八一晉州(平陽郡)1133
卷八二慈州(汾州、南汾州、文城郡)1152
卷八三隰州(大寧郡)1159
卷八四汾州(浩州、西河郡)1168
卷八五沁州(陽城郡)1186
卷八六潞州(上黨郡)1192
卷八七澤州(高平郡)1214
卷八八儀州(遼州、箕州、樂平郡)1229
卷八九太原府(并州)上1234
卷九〇太原府(并州)下1254
卷九一代州(雁門郡)1273
卷九二蔚州(安邊郡、興唐郡)1286
卷九三忻州(定襄郡)1294
卷九四嵐州(樓煩郡)1299
卷九五石州(昌化郡)1304
卷九六朔州(馬邑郡)1309
卷九七雲州(雲中郡)1314
第三册
第七編河北道
卷九八魏州(冀州、魏郡)1323
卷九九博州(博平郡)1346
卷一〇〇相州(鄴郡)1353
卷一〇一衛州(汲郡)1370
卷一〇二貝州(清河郡)1381
卷一〇三邢州(鉅鹿郡)1392
卷一〇四洺州(廣平郡)1407
卷一〇五趙州(趙郡)1422
卷一〇六恒州(常山郡、鎮州)1430
卷一〇七冀州(魏州、信都郡)1444
卷一〇八深州(饒陽郡)1456
卷一〇九滄州(景城郡)1462
卷一一〇德州(平原郡)1477
卷一一一棣州(樂安郡)1488
卷一一二定州(博陵郡)1496
卷一一三易州(上谷郡)1516
卷一一四瀛州(河間郡)1525
卷一一五莫州(文安郡)1535
卷一一六幽州(范陽郡)1538
卷一一七嬀州(北燕州、川郡)1564
卷一一八檀州(密雲郡)1569
卷一一九薊州(漁陽郡)1574
卷一二〇平州(北平郡)1577
卷一二一營州(柳城郡)1582
卷一二二安東都護府(安東都督府)1592
附燕州(歸德郡)1595
第八編淮南道
卷一二三揚州(兖州、邗州、廣陵郡)1599
卷一二四楚州(淮陰郡)1630
卷一二五滁州(永陽郡)1646
卷一二六和州(歷陽郡)1657
卷一二七濠州(豪州、鍾離郡)1671
卷一二八舒州(同安郡、盛唐郡)1682
卷一二九廬州(廬江郡)1695
卷一三〇壽州(壽春郡)1709
卷一三一蘄州(蘄春郡)1727
卷一三二光州(弋陽郡)1737
卷一三三申州(義陽郡)1746
卷一三四黄州(齊安郡)1754
卷一三五安州(安陸郡)1762
卷一三六沔州(漢陽郡)1775
第九編江南東道
卷一三七潤州(丹陽郡)1783
卷一三八常州(晉陵郡)1810
卷一三九蘇州(吴郡)1836
卷一四〇湖州(吴興郡)1868
卷一四一杭州(餘杭郡)1897
卷一四二越州(會稽郡)1923
卷一四三明州(餘姚郡)1949
卷一四四台州(臨海郡)1962
卷一四五婺州(東陽郡)1986
卷一四六衢州(信安郡)2001
卷一四七睦州(新定郡)2017
卷一四八歙州(新安郡)2039
卷一四九括州(雲郡、處州)2053
卷一五〇温州(東嘉州、永嘉郡)2068
卷一五一福州(泉州、閩州、長樂郡)2076
卷一五二建州(建安郡)2097
卷一五三泉州(豐州、武榮州、清源郡)2111
卷一五四汀州(臨汀郡)2125
卷一五五漳州(漳浦郡)2129
第四册
第十編江南西道
卷一五六宣州(宣城郡)2139
卷一五七洪州(豫章郡)2167
卷一五八江州(潯陽郡)2193
卷一五九饒州(鄱陽郡)2214
卷一六〇撫州(臨川郡)2232
卷一六一虔州(南康郡)2245
卷一六二吉州(廬陵郡)2258
卷一六三袁州(宜春郡)2274
卷一六四鄂州(江夏郡)2291
卷一六五岳州(巴州、巴陵郡)2310
卷一六六潭州(長沙郡)2322
卷一六七衡州(衡陽郡)2347
卷一六八郴州(桂陽郡)2361
卷一六九連州(連山郡)2370
卷一七〇道州(營州、南營州、江華郡)2380
卷一七一永州(零陵郡)2389
卷一七二邵州(南梁州、邵陽郡)2401
卷一七三朗州(武陵郡)2407
卷一七四澧州(澧陽郡)2419
第十一編黔中道
卷一七五黔州(黔中郡)2435
卷一七六施州(清江郡)2450
卷一七七溪州(靈溪郡)2454
卷一七八辰州(盧溪郡)2456
卷一七九錦州(盧陽郡)2461
卷一八〇巫州(沅州、潭陽郡、叙州)2463
卷一八一費州(涪川郡)2466
卷一八二夷州(義泉郡)2468
卷一八三播州(郎州、播川郡)2470
卷一八四珍州(夜郎郡)2472
卷一八五溱州(溱溪郡)2473
卷一八六南州(僰州、南川郡)2474
卷一八七思州(務州、寧夷郡)2476
卷一八八業州(舞州、鶴州、龍標郡、奬州)2478
第十二編山南東道
卷一八九襄州(襄陽郡)2481
卷一九〇鄧州(南陽郡)2511
卷一九一唐州(顯州、淮安郡)2526
卷一九二隋州(漢東郡)2536
卷一九三郢州(富水郡)2546
卷一九四復州(竟陵郡)2556
卷一九五荆州(江陵郡、江陵府)2564
卷一九六均州(武當郡)2600
卷一九七房州(房陵郡)2607
卷一九八峽州(夷陵郡)2615
卷一九九歸州(巴東郡)2623
卷二〇〇夔州(信州、雲安郡)2629
卷二〇一萬州(浦州、南浦郡)2639
卷二〇二忠州(臨州、南賓郡)2645
卷二〇三金州(安康郡、漢陰郡)2655
卷二〇四商州(上洛郡)2667
第十三編山南西道
卷二〇五梁州(褒州、漢中郡、興元府)2685
卷二〇六鳳州(河池郡)2712
卷二〇七興州(順政郡)2718
卷二〇八利州(益昌郡)2722
卷二〇九洋州(洋川郡)2732
卷二一〇通州(通川郡)2742
卷二一一開州(盛山郡)2750
卷二一二壁州(始寧郡)2757
卷二一三集州(符陽郡)2761
卷二一四巴州(清化郡)2766
卷二一五蓬州(咸安郡、蓬山郡)2774
卷二一六閬州(隆州、閬中郡)2779
卷二一七果州(南充郡)2787
卷二一八合州(巴川郡)2796
卷二一九渠州(潾山郡)2802
卷二二〇渝州(南平郡)2807
卷二二一涪州(涪陵郡)2814
第五册
第十四編劍南道
卷二二二益州(蜀郡、成都府)2823
卷二二三漢州(德陽郡)2861
卷二二四彭州(濛陽郡)2869
卷二二五蜀州(唐安郡)2877
卷二二六眉州(通義郡)2885
卷二二七綿州(巴西郡)2892
卷二二八劍州(始州、普安郡)2905
卷二二九梓州(梓潼郡)2912
卷二三〇遂州(遂寧郡)2930
卷二三一普州(安岳郡)2940
卷二三二陵州(仁壽郡)2945
卷二三三資州(資陽郡)2951
卷二三四榮州(和義郡)2958
卷二三五簡州(陽安郡)2962
卷二三六嘉州(犍郡)2968
卷二三七邛州(臨邛郡)2976
卷二三八雅州(盧山郡)2985
卷二三九黎州(洪源郡)2992
卷二四〇瀘州(瀘川郡)2995
卷二四一茂州(會州、南會州、通化郡)3000
卷二四二翼州(臨翼郡)3004
卷二四三維州(維川郡)3006
卷二四四戎州(南溪郡)3008
卷二四五姚州(雲南郡)3011
卷二四六巂州(越巂郡)3014
卷二四七松州(交川郡)3021
卷二四八文州(陰平郡)3024
卷二四九扶州(同昌郡)3027
卷二五〇龍州(龍門郡、江油郡)3029
卷二五一當州(江源郡)3033
卷二五二悉州(歸誠郡)3034
卷二五三静州(南和州、静川郡)3035
卷二五四恭州(恭化郡)3036
卷二五五柘州(蓬山郡)3037
卷二五六奉州(雲山郡、天保郡、保州)3038
第十五編嶺南道
卷二五七廣州(南海郡)3041
卷二五八韶州(番州、東衡州、始興郡)3074
卷二五九循州(海豐郡)3082
卷二六〇潮州(潮陽郡)3086
卷二六一岡州(義寧郡)3091
卷二六二賀州(臨賀郡)3092
卷二六三端州(高要郡)3096
卷二六四新州(新興郡)3100
卷二六五康州(南康州、晉康郡)3103
卷二六六封州(臨封郡)3106
卷二六七瀧州(開陽郡)3109
卷二六八恩州(恩平郡)3110
卷二六九春州(南陵郡)3113
卷二七〇高州(高凉郡)3115
卷二七一藤州(感義郡)3118
卷二七二義州(南義州、連城郡)3121
卷二七三竇州(南扶州、懷德郡)3123
卷二七四勤州(雲浮郡)3125
卷二七五桂州(始安郡、建陵郡)3126
卷二七六昭州(樂州、平樂郡)3150
卷二七七富州(静州、開江郡)3153
卷二七八梧州(蒼梧郡)3155
卷二七九蒙州(南恭州、蒙山郡)3158
卷二八〇龔州(臨江郡)3159
卷二八一潯州(潯江郡)3160
卷二八二鬱林州(蔚林州、鬱林郡)3161
卷二八三平琴州(平琴郡)3162
卷二八四賓州(安城郡、嶺方郡)3163
卷二八五澄州(南方州、賀水郡)3164
卷二八六繡州(林州、常林郡)3166
卷二八七象州(象山郡)3167
卷二八八柳州(昆州、南昆州、龍城郡)3169
卷二八九融州(融水郡)3174
卷二九〇邕州(朗寧郡)3175
卷二九一貴州(南尹州、懷澤郡)3188
卷二九二黨州(寧仁郡)3190
卷二九三横州(簡州、南簡州、寧浦郡)3191
卷二九四田州(横山郡)3193
卷二九五嚴州(修德郡)3194
卷二九六山州(龍池郡)3196
卷二九七淳州(永定郡、巒州)3197
卷二九八羅州(招義郡)3198
卷二九九潘州(南宕州、南潘郡)3199
卷三〇〇容州(銅州、普寧郡)3202
卷三〇一辯州(南石州、陵水郡)3216
卷三〇二白州(南州、南昌郡)3217
卷三〇三牢州(義州、智州、定川郡)3218
卷三〇四欽州(寧越郡)3219
卷三〇五禺州(東峨州、温水郡)3221
卷三〇六湯州(温泉郡)3222
卷三〇七瀼州(臨潭郡)3223
卷三〇八巖州(安樂郡、常樂郡)3224
卷三〇九古州(樂古郡)3226
卷三一〇安南都護府(交州、鎮南都護府)3227
卷三一一武峨州(武峨郡)3245
卷三一二宜州(粤州、龍水郡)3246
卷三一三芝州(忻城郡)3247
卷三一四愛州(九真郡)3248
卷三一五唐林州(福禄州、福禄郡、唐林郡)3251
卷三一六長州(文陽郡)3252
卷三一七驩州(南德州、德州、日南郡)3253
卷三一八峰州(承化郡)3255
卷三一九陸州(玉山州、玉山郡)3256
卷三二〇廉州(越州、合浦郡)3257
卷三二一雷州(南合州、東合州、海康郡)3258
卷三二二籠州(扶南郡)3260
卷三二三環州(正平郡)3261
卷三二四崖州(珠崖郡)3262
卷三二五儋州(昌化郡)3264
卷三二六瓊州(瓊山郡)3265
卷三二七振州(臨振郡)3267
卷三二八萬安州(萬安郡、萬全郡)3268
卷三二九武安州(武曲郡)3269
......................
內容試閱
前言
有唐一代,州郡是最重要的地方行政設置。唐朝初年,魏王李泰的《括地志》,分天下爲三百六十個州;中唐時杜佑的《通典》,則分天下爲三百二十八個郡。作爲地方行政長官的州刺史或郡太守,在唐代官僚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頻繁出現在唐代詩文和各類典籍文獻中。唐代的刺史(太守、尹),數量龐大,任職情況複雜,變動較多,却缺少完整、系統的文獻記録,給相關研究帶來很大不便。因此,確定每一個州的歷任刺史,每一個郡的歷任太守,考證他們的任職時間和年限,釐清他們的行蹤和事蹟,對整個唐代文史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
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在從事李白等唐代詩人生平事蹟及交遊的考訂工作中,深感唐刺史相關文獻的重要性,便有了撰寫《唐刺史考》的想法。在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過程中,我得到了卞孝萱先生的積極支持和幫助,業師孫望先生、徐復先生和學界前輩程千帆先生經常予以關心和指導。朱金城先生、傅璇琮先生和周勛初先生不斷給予鼓勵和幫助。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1987年2月,《唐刺史考》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時,海外版也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香港分局聯合推出。《唐刺史考》出版後,即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此後的十多年裏,隨着一些新的文獻資料的發現,尤其是新出土的石刻、墓誌文獻的彙編和出版,我對原書進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補充,大量的新文獻,在考訂和甄别無誤後,補入原書。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學界朋友熱心幫助,或提供新的文獻,或匡正指謬,使原書内容更加豐富和完善。在新增唐刺史資料近兩千條、訂正原書訛誤一百多條之後,《唐刺史考全編》於2000年1月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次出版,還新增了當年《唐刺史考》未來得及附上的《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姓名索引》,方便研究者查閲使用。
《唐刺史考全編》書名中的“全編”,還是讓我有一些顧慮的。本書出版後,一些新的文獻,尤其是墓誌,陸續出土或被整理、公佈出來,如《洛陽新獲墓誌》,其中即有多位唐代刺史的資料,《全編》未收,這些都需要增補進來。同時,我也發現書中的個别錯誤,需要修訂。根據這些新發現的唐代刺史文獻,我先後撰成《〈唐刺史考全編〉訂補》(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唐刺史考全編〉補遺》(載《李白與唐代文學考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以補充、完善《全編》。其中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增補,增補新發現的刺史姓名及其材料,增補已有刺史的重要新材料;二是訂正,訂正刺史的任職年限和名字。這次《唐刺史考全編》增訂,也被吸收進來。
《全編》出版之後,同樣受到學界的關注,也陸續刊發了一些訂補文章,一些學界朋友也提供了新的綫索,在此一併表示感謝。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個别增補刺史的材料,錯誤很多。如有學者根據黄季常墓誌中有“其先江夏太守”一句,即謂“黄季常之祖在德宗貞元間曾任江夏太守”。唐代江夏乃鄂州治所,貞元間鄂州爲節度使駐地,其時根本不稱江夏太守,而其時鄂岳節度使兼鄂州刺史,歷歷可考,黄季常之祖根本不可能插入。類似的錯誤,本書不會採納,但也不便一一指出。又如《文博》2002年第2期《唐刺史考增補》一文稱:“權道璋,開元末年,郢州刺史。見《唐故神策軍先鋒特將兵馬使權季墓誌銘》。”經核查該誌,明明寫的是“詔追贈先考道璋郢州刺史”,是道璋死後的贈官,不能用來説明其生前爲刺史。類似的錯誤甚多。還有一些材料,按照本書體例,已明確説明不收。如所謂“執失州刺史”“太郡太守”等,唐代根本没有執失州,也没有太郡,如果有,必爲羈縻州,而羈縻州的刺史,本書《凡例》已明確説明是不收的。
隨着有關唐刺史的新出土文獻的陸續發現,《全編》仍然有繼續增補和訂正的空間。但因爲本人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近些年來學界新發的關於《全編》的訂補文章,都已認真拜讀,但已没有太多精力逐一核訂正誤,爲穩妥起見,本次修訂没有收入。有熱心的朋友把這些文章做成索引,先後發在網上,亦在此感謝。胡耀飛君對相關文章做了彙總,本書也將其作爲附録,羅列於書後,以供研究者索驥之用。
此前書後所附兩種索引,以四角號碼順序排列。考慮到大多數讀者的使用習慣,現改爲以音序排序。
《唐刺史考》《唐刺史考全編》的先後出版,得到了江蘇古籍出版社和安徽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多年以來,相關文獻的增補和訂正,友人陶敏、陳尚君、蔣寅等諸位教授和榮新江先生,給予許多幫助,或提供新的資料,或匡正拙撰中的訛誤,讓我大受教益。近年,朱玉麒、胡可先君又幫助我找到了一些新的唐刺史資料。一些學者的補遺文章,其中有價值的合理意見也予以採納。對這些友朋的幫助,在此一併感謝!兩書出版後,受到了海内外學術界的重視,許多著名學者撰寫評介文章,給予我很大的鼓勵,讓我深爲感激和惶愧。在此,謹向這些先生表示謝意。尤其要感謝的是,傅璇琮、卞孝萱兩位先生爲《唐刺史考全編》賜序,對全書不乏溢美之詞。兩位先生已先後作古,讓人不勝唏嘘。
《唐刺史考》最早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35年後,《唐刺史考全編》的增訂本又將由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推出,半個多甲子的歲月,一個堪稱完美的輪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學術總是在不斷地進步,回顧從《唐刺史考》到《唐刺史考全編》再到此增訂本的出版歷程,讓人深感“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新的文獻會陸續發現,而本書進一步的全面增訂,以俟來者。

郁賢皓
2022年秋於金陵

卷一京兆府(雍州)上
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爲雍州。置牧一人,以親王爲之。以别駕理州事。永徽中改别駕爲長史。開元元年改雍州爲京兆府,改雍州長史爲京兆尹。領縣二十三:萬年、長安、藍田、渭南、新豐(昭應)、三原、富平、櫟陽、咸陽、醴泉、涇陽、雲陽、鄠、武功、好畤、盩厔、奉先、奉天、華原、美原、同官、金城(興平)、高陵。
*李世民武德元年—九年(618—626)
《舊書·高祖紀》:武德元年六月“壬辰,加秦王雍州牧”。《元龜》卷二五七:“〔武德〕九年六月癸亥詔曰:‘……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蒲二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世民……可立爲皇太子。’”又見《大詔令集》卷三五,《舊書·高士廉傳》,《新書·宰相表上》《高儉傳》,《通鑑·武德二年》,《全文》卷一高祖《秦王兼凉州總管制》、卷一〇太宗《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元龜》卷一二二等。
蕭瑀武德元年(618)
《舊書》本傳:“及太宗臨雍州牧,以瑀爲州都督。”《新書》本傳:武德元年,“州置七職,秦王爲雍州牧,以瑀爲州都督”。又見《元龜》卷六七一、卷八〇四。
韋讓武德元年(618)
《會要》卷六七:“義寧元年五月十五日,改隋京兆郡爲雍州,以别駕領州事,以韋讓爲之。”按“義寧元年”當爲“武德元年”之誤。
楊恭仁武德九年—貞觀二年(626—628)
《舊書·太宗紀》:武德九年七月,“吏部尚書楊恭仁爲雍州牧”。又見兩《唐書》本傳。《新書·宰相表上》:貞觀九年“七月辛巳,恭仁罷爲雍州牧”。按該表武德九年下已云“七月辛卯……恭仁罷”,此貞觀九年下乃誤書。《元龜》卷四九〇:“〔貞觀〕二年九月,遣雍州牧楊恭仁等分行突厥所掠之處,損失家産及踐苗稼者,皆復之。”可證貞觀初恭仁在雍州牧任。《全文》卷二三九武三思《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武則天母楊氏)碑銘并序》:“父鄭恭王諱達……即司徒雍州牧觀德王之季弟也。”按雍州牧觀德王即楊恭仁。《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第一册《大唐故特進觀國公(楊温字恭仁)墓誌》(貞觀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武德〕九年,拜雍州牧。”
*李元景貞觀二年—八年(628—634)
《舊書·太宗紀》:貞觀二年正月,“前安州大都督、趙王元景爲雍州牧”。又本傳:“貞觀初,歷遷雍州牧、右驍衛大將軍。十年,徙封荆王,授荆州都督。”又見《新書》本傳,《元龜》卷二八一。
*李泰貞觀八年—十七年(634—643)
《舊書·太宗紀》:貞觀八年十二月“壬子,越王泰爲雍州牧”。又見兩《唐書》本傳,《大詔令集》卷三五《相州都督魏王泰雍州牧制》、卷三四《册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越王泰改封魏王文》,《全文》卷四太宗《授魏王泰雍州牧制》、卷一五〇岑文本《册越王泰改封魏王文》,《元龜》卷二八一,《金石萃編》卷四五《伊闕佛龕碑》,《續高僧傳》卷一四《唐蘇州武丘山釋法恭傳》。《通鑑·貞觀十七年》:“詔解魏王泰雍州牧。”又見《大詔令集》卷三九,《全文》卷七《黜魏王泰詔》。
李弘節約貞觀八年前後(約634)
上圖藏拓片《并州太原縣令李冲墓誌》:“父弘節,皇朝任杭、慶、原三州刺史,大理卿,尚書工部侍郎并檢校工部尚書,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長史,雍州别駕,交、桂二州都督,上柱國,清平縣開國公。”李冲卒永昌元年五月。按李弘節貞觀十二年爲桂州都督,見《芒洛四編·大唐故交州都督上柱國清平縣公世子李君(道素)墓誌銘并序》。《序》謂“貞觀十二年隨父任桂州都督”,則弘節爲雍州别駕約在貞觀八年前後。北圖藏拓片《唐前濮州録事參軍陳公故夫人趙郡李氏墓誌銘并序》(乾元二年十月十六日):“曾祖弘節,皇并、雍二京長史。”夫人年廿九卒。
劉德威約貞觀十四年—十七年(約640—643)
《舊書》本傳:“〔貞觀〕十一年,復授大理卿……數歲,遷刑部尚書,兼檢校雍州别駕。十七年,馳驛往齊州推齊王祐……會遭母憂而罷。十八年,起爲遂州刺史。”《僕尚丞郎表》謂:德威約貞觀十三、四年自大理卿遷刑部尚書兼檢校雍州别駕,而十七年三月仍見在刑部尚書任。
楊纂貞觀十八年?—十九年(644?—645)
《舊書》本傳:“後歷太常少卿,雍州别駕,加銀青光禄大夫,復爲尚書左丞,遷太僕卿,檢校雍州别駕,遷户部尚書。永徽初卒。”由此知楊纂於貞觀中兩任雍州别駕。按貞觀二十年正月楊纂以尚書左丞巡察四方,見《元龜》卷一六一。其初爲雍州别駕當在十八、九年。《新書》本傳未及。《大唐新語》卷九:“貞觀中,金城坊有人家爲胡所劫者,久捕賊不獲。時楊纂爲雍州長史,判勘京城坊市諸胡。”《廣記》卷二四九引《御史臺記》:“唐楊纂,華陰人也,累遷雍州長史、吏部尚書。”按此時“雍州長史”當稱“雍州别駕”。
于志寧約貞觀十九年—二十年(約645—64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