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长达近10年的科技部基础研究成果,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领衔编纂,国家科技名词委权威专家主编、主审,以专论形式穷尽式考证600余个中医重点名词
|
內容簡介: |
“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核心研究成果。本书分为603篇专论,对1200余条中医重点、疑难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证研究,从溯源考证、科学内涵诠释等方面提出规范的正名。每篇专论以主要名词为标题,依次分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等内容。“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不仅对中医名词术语中英文进行了统一与规范,还追本溯源,对每个名词的定名依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翔实的考证。本卷为《总论、中医基础理论》分册,考证规范名词154篇,其中总论2篇,中医基础理论152篇,所收名词包括中医总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基本词语,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参加考证。本卷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亦可作为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书目
|
關於作者: |
朱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史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及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及新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在中医史研究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究领域有突出建树,是这两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撰有《百年中医史》《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等学术著作。
|
目錄:
|
总目录
第一卷总论、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卷诊断、治法
第三卷中药、方剂
第四卷临床各科(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肛肠科、
五官科、骨伤科)
第五卷针灸、推拿养生康复、总索引
总论
1·001中医2
1·002中药9
中医基础理论
1·003十四经16
1·004十二皮部19
1·005十二经筋22
1·006十五别络26
1·007七伤31
1·008七情37
1·009七情所伤41
1·010八廓47
1·011九窍53
1·012三因57
1·013三焦60
1·014下焦65
1·015大肠69
1·016上焦75
1·017小肠79
1·018卫气85
1·019卫分88
1·020天癸92
1·021天符96
1·022天人相应99
1·023元气103
1·024无根之火109
1·025五夺112
1·026五邪115
1·027五行120
1·028五运125
1·029五劳129
1·030五体134
1·031五轮137
1·032五神142
1·033五脏146
1·034五液150
1·035五行学说154
1·036五行相生159
1·037五行相克163
1·038五行相侮167
1·039五行相乘170
1·040五志之火173
1·041少火177
1·042中气180
1·043中焦186
1·044内火191
1·045内伤193
1·046气化197
1·047气分202
1·048气机207
1·049气为血帅211
1·050气血失调214
1·051升降出入219
1·052六气222
1·053六淫226
1·054六腑232
1·055火邪238
1·056火性炎上242
1·057心244
1·058心包络249
1·059心火亢盛254
1·060心肾相交257
1·061正气262
1·062龙火268
1·063龙雷之火271
1·064四海274
1·065玄府278
1·066百骸282
1·067岁会286
1·068传染289
1·069伏邪294
1·070任脉297
1·071血分302
1·072血脱307
1·073壮火310
1·074冲脉314
1·075孙络318
1·076阳维脉324
1·077阳跷脉328
1·078阴阳332
1·079阴维脉339
1·080阴跷脉343
1·081阴平阳秘347
1·082阴阳互根350
1·083阴阳失调354
1·084阴阳学说359
1·085阴阳消长365
1·086运气学说369
1·087劳复373
1·088时邪377
1·089肝肾同源381
1·090饮食所伤386
1·091君火392
1·092肾气395
1·093肾精399
1·094命门403
1·095命门之火408
1·096命门火衰412
1·097肺421
1·098肺肾相生425
1·099变蒸431
1·100疟邪437
1·101疠气440
1·102宗气445
1·103宗筋451
1·104实火455
1·105房劳458
1·106经别462
1·107经脉465
1·108经络469
1·109带脉473
1·110相火477
1·111相火妄动482
1·112顺传485
1·113食复490
1·114胞门493
1·115胞宫497
1·116脉502
1·117胎衣508
1·118逆传513
1·119津517
1·120津血同源523
1·121神机527
1·122热邪531
1·123真气537
1·124脏象541
1·125脏腑546
1·126脏象学说552
1·127脏腑相合558
1·128脑561
1·129病机566
1·130病因570
1·131病机学说574
1·132病因学说578
1·133浮络581
1·134营分585
1·135麻毒589
1·136脾592
1·137脾胃为后天之本599
1·138湿邪602
1·139雷火606
1·140督脉609
1·141腠理614
1·142禀赋不足617
1·143瘀血620
1·144痰饮626
1·145新感630
1·146魄门633
1·147膜原637
1·148膀胱641
1·149膏肓646
1·150精血同源650
1·151精室653
1·152整体观念658
1·153瘴气663
1·154燥邪667
汉语拼音索引671
|
內容試閱: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唯一全面系统流传至今而且充满活力的一门传统科学。日前,中医病证名词术语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充分表明中医药学已得到世界医学共同体的一致认可。中医药学正式进入世界医学学科门类系统,必将造福于更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大卫生大健康事业。
人类健康需要中医药。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需要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需要标准化,而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是中医药名词规范化。由此可见,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需要,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是中医基础研究的基础,它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适应中医药名词规范的需要,2000年8月国家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构。因而,经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将对中医药学科及行业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单位都要遵照使用。
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既关系到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又关系到对外交流及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既要考虑到传统的应用习惯,又要考虑到名词的科学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以及名词的简明性和国际性的发展趋势,须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需要对中医药名词进行深入的考证、广泛的论证,对每一个名词的确定都要做到有理有据。
由于中医学科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以及历史等原因,中医药名词术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义多词、多义一词等现象,其中一药多名,或同名异药等问题,不仅给学术发展和学术交流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给中医临床、中药司药和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有时造成混乱,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特别是随着药物资源不断开发,中药品种不断增多,中药名称繁乱、彼此混称、张冠李戴、名实混淆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2000年我们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项目,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3条规范、审定的同时,就组织力量,对500余条常用中药名进行考证,主要内容包括定名依据、源流考释、附录、文献通考、参考文献等5部分,共425万字,名为《中药名考证与规范》,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2006年集结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与同类著作比较具有考证系统性、定名规范性、编排条理性、文献实用性等特点。该书出版后,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2010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励。
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计划,我们继2000年后,又于2004、2008年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中医外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术语规范审定”,在第一个项目基础上扩大临床各科名词收词量,进行规范研究。三个项目核心成果,先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中医药学名词》(2005)、《中医药学名词: 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2011)、《中医药学名词: 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2014),供社会各界使用。
一路下来,可谓连续精心运作名词规范、推广诸事,无暇顾及对中药名之外其他中医名词进行集中系统的考证研究,直到2012年我们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该项目在第一个项目基础上,扩大除临床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名词术语收词量,对中医学科、理论、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养生、康复、医史文献学科名词术语的中文名及拼音、英文名、注释进行规范、审定。同时,建立中英文名词数据库、同义词数据库,对重点中医名词(包括中药学术语而不包括单味中药名)进行溯源考证,给出科学的内涵诠释,提出规范的正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本次中医名词考证,旨在总结以往中药名考证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三本《中医药学名词》,提出意见并加以改进、完善。因此,本项目组制订了“《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撰写通则(附样稿)”,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南阳理工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21个单位100多人参加考证、撰写,查阅大量而广泛的古今文献,多次讨论、审稿,历尽辛劳,认真细致深入探析,最终完成603篇1200余条名词的考证文章,包括基础、临床各科16部分,结集出版,名为《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这些文章以主要名词为标题,相关名词随文给出,内容依次为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
环顾当今,本书是中医药名词术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广的考证巨著,具有名词考证的科学性、规范依据的充分性、文章编排的条理性、参考文献的可靠性等特点。
1. 名词考证的科学性本书溯源寻根,以中医名词内涵为准则,从近千种中医药文献中找到最早出现的同名词或异名词;对历史上出现的与此名词相关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及其内涵演变的过程,分析甄别研究;603篇专论对1200多个中医名词进行如此大规模系统全面的文献考证,尚属首次。其中60多篇相关中医名词考证论文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及其“术语研究”专栏、《中国科技术语》及其“中医药术语”专栏、《中国针灸》《中华医史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经过考证,提出建议修订规范中文名外,还提出修订规范名定义性注释,建议《中医药学名词》修改其注释的有13条,如“砭石,古代利用楔状石器医疗的工具”,建议修改为“又称‘砭针’。一种石制医疗工具,由锥形或楔形的石块制成,用于割刺、温熨、按摩体表以治疗病痛,或作排脓放血之用”。多数考证结果支持原有的规范中文名及定义性注释,还有部分考证为新规范的名词提供学术支撑。
2. 规范依据的充分性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工作遵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订科技名词定名原则与规范化要求,既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又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经过考证,从该名词的概念内涵、最早的文献记载,引征古今代表性著作讨论该名词出现及其内涵演变的历史,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药典、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题词表》《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高校规划教材,以及有说服力的论著等其他文献,反映现代学术界的认识以至共识,提出中医药名词规范的充分依据,使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建立在充分的考证依据之上,建议对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提出修订规范的中文名有11个,如“肥疮”修改为“黄癞痢”,“妊娠禁忌[药]”修改为“妊娠药忌”,“补气养血”修改为“补益气血”等。
3. 文章编排的条理性以《〈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撰写通则》为依据,按规范名、定名依据、同义词、源流考释、文献辑录、参考文献顺序排列,各项定位明确,条理清晰。
4. 参考文献的可靠性通过对古今有关文献的全面整理,为今后中医名词术语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本次中医名词考证及规范,遵从所言必有依据,其依据必有文献出处,出处必须可靠的原则,以翔实的文献支撑考证,以严谨的考证提出充分的依据,从而为名词的规范奠定科学的基础。所以,本书每篇考证文章所及名词必有文献依据(文献辑录),所有文献必有详细出处(每篇均详列参考文献),近千种古今相关文献,包括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中药)、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康复、医史、综合性医书等古医籍,又有古代经典、史书、类书、诗集、文字、训诂等非医药类著作,以及现代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药典、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题词表》《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高校规划教材,代表性论著等,从而为今后研究中医及其中医名词工作提供翔实的文献依据,增强了本书的文献价值、实用价值及资料的可靠性。书末附中医名词汉语拼音索引,方便查寻。
本书是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主要文献依据,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术交流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均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考证全面,资料翔实,对中医药学的科研、教学、临床以及管理、贸易,都有很高的学术及实用价值。本书不仅可供中医中药医史文献的科研、教学人员参阅,而且可供中医临床及中医药管理、产业贸易从业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完成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余瀛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担任本书主审。除了本项目各学科专家交叉审稿、统稿之外,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杂志社社长邢玉瑞等参加统稿。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2020年获得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资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本书编辑团队较早跟踪本研究工作,并在早期就介入,参与讨论、审稿等。在此,对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年5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