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珞珈子规啼

書城自編碼: 384375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刘道玉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29070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04
《 铁凝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
+

NT$ 332
《 也曾隔窗窥新月 》
+

NT$ 347
《 懒寻旧梦录(增订版)文化名人夏衍回忆录增订本;新增珍贵史料照片手稿;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反思 》
+

NT$ 296
《 百岁回望 》
+

NT$ 296
《 中国人的浪漫:2022中国杂文精选 》
編輯推薦:
有人说他是教育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路者,有人说他是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杨小凯、邓晓芒、易中天、莫言……他一生慧识千里马,自喻为杜鹃鸟,揣着一副好心肠奔走呐喊
?刘道玉先生对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刘道玉先生八十多年人生修炼的生活智慧
內容簡介:
《珞珈子规啼》是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的一本随笔集,可将之看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珞珈野火集》的姊妹篇。两本书名都冠以“珞珈”二字,这是作者挚爱这片山水的见证,也是作者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近70年情结的反映。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包括作者对他终生挚爱的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在80多年的人生修炼中总结出的生活智慧等。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多年来,他的个人魅力及大师风范一直感染着历届武大学子,他出版的数部著作也对众多读者产生了深刻影响。
關於作者: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jiaoyu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1985年获得法国政府授予密特朗总统最高勋章;2008年被媒体评选为30名教育风云人物;2012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中国梦践行致敬杯”获得者;2013年被《科学中国人》杂志评选为杰出的大学校长。出版jiaoyu专著多部。
目錄
…目录…





第一辑子规啼血春不归



教育者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读后感/00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00

大学如何成为创新的发动机/0

让校园成为智慧园

——贺《文化校园》专版创刊/0

大学校长应亲事教育改革实验/0

校长要有博爱的胸怀/0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捍卫大学之道/0

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0

论爱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0

论大学教师的素质与魅力/0

论教师的自我解放/0

教师的真功夫在于“导”/0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师/0

呼吁复兴古代书院教育模式/0

中国急需构建精英教育体系/0

以“智慧”超越“知识”

——云时代,大学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怎样觅得自己的志趣/

学生学习优劣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怎样觅得创新创业的灵感/

怎样培植教师的爱心/

怎样办好“少年班”/

恢复高考40年:回顾与展望

——恢复高考的关键的座谈会/

学术研究可以慢下来/

教育需要乌托邦的想象力/

如何走出中国出版恶性循环的怪圈/

教育不能被虚荣心所绑架/

功利化是中国教育的病根/
第二辑瞻前顾后看教育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科学研究方法学》(代序)/

自觉认识与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的规律

——《高等学校管理学》(代序)/

可贵的教育探索精神

——《成才主道是家庭》(代序)/

赞颂教育实验精神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代序)/

《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序言/

教材改革有益的探索

——《教材研究导论》序言/

文化能够影响和改变世界

——《盛隆文化读本》(代序)/

一个被耽误了的文学家

——《岁月流沙》(代序)/

教育实验的播火者

——《极目新教育》(代序)/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闻采访写作案例教程》(代序)/

家书抵万金

——《枫叶家书》(代序)/

一个特殊人才的成长之路

——《一袭香黛:航宇旗袍诗集》(代序)/

教育家既要有“见”又要有“行”

——《问家长——一个教育局长的反思》(代序)/

珞珈诗派的大旗高高地擎起来

——《珞珈诗派丛书》(代序)/

开创社区教育的新天地

——《社区学习共同体》(代序)/

知行统一的新教育实验潮

——傅东缨《探路者——新教育实验流金岁月》(代序)/

民国教育的本相

——李明杰、徐鸿《暮雨弦歌——西德尼·D·甘博镜头下的民国教育》
(代序)/

校友是母校的一座“金矿”

——广东省武汉大学校友会《羊城珞珈情》(代序)/

余仲廉的博学创业和慈善之路

——余仲廉《博学风韵》(代序)/

大学生成才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伍阳《中国教育问题探究》(代序)/

课程改革大胆创新的尝试

——高泽金《专创融合及其方法论》(代序)/

《珞珈之子文库》总序/

《大学的名片》(第二版)自序/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论》自序/

《教育问题探津》自序与跋语/

《论爱的教育》自序与后记/

《其命维新》自序与跋语/

翱翔在草原的“火凤凰”

——傅东缨《草原教育诗——屈惠华和她的圣园传奇》代序/

转变教学观念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转变多种角色决胜化学课堂》(代序)/
第三辑人生修炼大境界


怎样读懂“我”字/

修身养性三题/

我的后脑有反骨/

怎样做好自己清醒的梦/

怎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我恪守的两个信条/

我不能写这封推荐信/

我对境界的认识与修炼/
第四辑丹青难写是精神


虔诚的教育圣徒

——纪念贫民教育家武训先生逝世126周年/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纪念李达校长九十五周年诞辰/

中国近代化学的开山鼻祖

——纪念恩师曾昭抡先生诞辰120周年/

法学泰斗韩德培晶核再生

——纪念韩德培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当代的亚里士多德

——沉痛悼念于光远先生逝世/

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

——纪念朱九思校长逝世5周年/

丹青难写是精神

——纪念刘介愚校长诞辰110周年/

他创造了奇迹

——沉痛悼念刘绪贻先生仙逝/

改革敢为天下先

——沉痛悼念罗征启校长/

改革开放的燃灯者

——沉痛悼念祖慰先生/

美学大师刘纲纪真善美的人生

——沉痛悼念刘纲纪先生逝世/

怀念和感恩我的老师们/

只有相思无尽处

——追忆与挚友陶文田一家相处的日子/

沉痛悼念高等教育学大师潘懋元先生仙逝/
第五辑病须爱心作良医


她是我的贤内助/

半边天突然坍塌/

灾难再一次袭来/

我们是“十二同”夫妻/

自费检查排怀疑/

我的眼泪哭干了/

拍打按摩促安眠/

调理营养保体能/

想方设法逗她玩/

婚庆赠诗表爱心/

住进楚园颐养天年/

我们共同的遗愿/



跋语/
內容試閱
教育者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读后感
弗利德里希·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在世界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他首创的幼儿园成为全世界幼儿教育普遍的重要形式,并创立了独立的教育学科分支——幼儿教育学。1817年,他按照新的教育思想创办了凯尔豪学校,在办学的若干年内,他写了很多有关人的教育文章,并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一书。约翰·裴斯塔洛齐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伟大的三位民主教育家之一,而福禄贝尔在办学的实践中,力求实施裴斯塔洛齐关于自然发展的教育原则,目的是培养“自由的、自觉行动的、有思想的人”。
《人的教育》是一部世界教育经典名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中译本出版,我不止一次阅读过这本书,它对我认识教育的本质,指导我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都起到过指导的作用。我认为,每一个教师和为人父母者,都需要阅读这本书,它是一本教育启蒙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明白教育的真谛,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教育悲剧。
绝大多数在学校工作的人也许并不真正知道学校是什么,学校应该是什么。但是如果读过了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我们就会茅塞顿开,从而认识到学校的真正功能。福禄贝尔认为:“要明确阐明这两个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如下真理,即:儿童作为一个人,不仅应教给他学习对象的本身,而且还应教给他关于学习对象有关的知识,否则,教也好,学也好,都是没有思想的游戏,它们对人的头脑和心灵、精神和感情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他是最早提出教育应当是思想游戏,而不仅仅是知识游戏。从根本上说,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训练头脑、滋润心灵、培育感情和激励创造精神,这些都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可是中国学校教育在唯分数论的主导下,却把这些心灵教育的内容都忽视了。
在讲到高等教育时,福禄贝尔认为:“高等学校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观察,即打开学生获得外部和内部知识的心灵的眼睛……高等学校将重新成为它们应当成为和想要成为的那样,即成为认识最高精神真理的学校,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和在行动中体现这种真理的学校,成为智慧的学校。”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超前的,他认识到智慧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是人最高尚的自觉行动,无论是教育自己或是教育他人,都必须以这个目标为最高理想。
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他们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读懂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真功夫。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读懂人”呢?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人”字只有两笔画,一撇一捺、一高一低、左右支撑,虽然字形非常简单,可是其蕴意却十分复杂,要“读懂人”的全部意义甚是不易。我积六十多年教育实践的体会,窃以为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解读人的深奥秘密,唯有如此才能是成功的教育。
首先,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力,这是“读懂人”的核心。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研究创造教育三十多年,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和出版了《创造教育书系》,目的在于推动实施创造教育,开发人人与生俱有的创造力。
其次,人是灵与肉的生命体,他们有情有义,有善恶是非,有自信和自尊。无论是孩子的父母或是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受教育者当作“独立的人”看待,他们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教师铸造器中的原材料。这是育人与造器的本质区别,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也不得剥夺他们应该享受的童趣、快乐、民主、自由、选择权等。基于这些思想,我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武汉大学工作时,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允许学生自由恋爱,允许自由选择专业,自由转系、转校,提倡自学和允许学生不听课,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校外自学成才的青年通过考核录取到学校插班学习等,从而营造了武大自由之风劲吹的黄金时代。
再次,只有真正“读懂了人”,才能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游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实施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个性、爱好、优点、缺点、智商和理想等,都必须了如指掌。实事求是地说,在精英化教育时代,因材施教是可能的,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都是巨无霸型的大学,教师不仅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学生,完全没有可能实施因材施教,所以就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学校应当是并存的,只有采取一对一的精英化教育,才有可能实施因材施教,也才能培育出杰出的人才,并成为培育大师成长的沃土,这是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学术之林的需要!
(本文发表于《书屋》2016年第2期)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率先提出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他给出的定义是: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目标或兴趣,并遵循一定规范而构成的群体。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与校外的学者,通过学术而连接在一起,于是就组成了学术共同体。大学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是从事学术研究与传播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术真理诞生的园地,因而最能够体现学术共同体的特征。
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是学术,因而透彻地了解学术、学术任务和学术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古籍文献中,“学术”一词早已有之,只是古今的含义却相去甚远。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是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开始使用的,这与西学东渐是有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初年这两个时期,欧美国家的各学科知识,诸如哲学、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美学和应用科技等大量传入中国,对我国学术思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学”与“术”之别
“学术”一词是由“学”与“术”二字组成的,它们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我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严复对“学术”二字注疏说:“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梁启超先生也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他们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学是指科学理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基础学科;而术就是应用技术。
可是,现在实际上并没有把“学”与“术”分开使用,而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的,其意义更接近于西方的学术概念,是指系统的学问。英国高级牛津词典的解释是:与学校、学院、学者式的、仅仅注重理论兴趣,而非技术或实用的学问(of school,college etc, scholarly,not technical or practical,of theoretical interest only)。在这里,“学问”与“学术”可以视为同义词。“学问”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已知的、未知的、首创的和系统知识。“学术”一词应用十分广泛,由它又衍生出许多专有名词,如学者、学术职称、学术刊物、学术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学术观点、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学术争鸣等。
从本质上说,学术是没有国界的,这正如“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所言明的精神。这句话都认为是清末启蒙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但实际上最早是出自于明朝《李氏焚书》一书黄节的跋语。“公器说”的观点,历来被我国古时学者所推崇,古人做学问的态度是:“求学问道,贵在乐我乐及人之乐。”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做学问就是秉持“为天下之公器”的精神,不垄断、不自私、不掠人之美。在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一个学者如果做出了一个新的发明,他们会立即到大街或广场发表演说,将自己的发明与公众分享。那时,既没有保密的限制,也没有专利法的保护,所以古时候的科学发展与传播都很快。世界最早的专利法15世纪初诞生于威尼斯,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专利法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起到了保护发明人的权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2.无条件地追求真理
学者是学术的主体,学者们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追求真理,那么什么样的人堪称学者呢?这里不妨引用德国现代社会学创始人马克斯·韦伯的话予以说明,他认为:“没有这种被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你生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这全靠你能否判断成功。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这就说明,学术研究是一场冒险的赌博。如果没有为学术而活着的精神,是没有人能够忍受这种寂寞和清苦的。
现在,一般是把学术研究当作纯科学(pure science)。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忆一下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亨利·罗兰的《为纯科学呼吁》这篇文章。这是他于1883年8月15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上的演讲,在美国曾经引起了强烈震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应用科学,纯科学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了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不重视纯科学研究,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致使我国科学理论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什么是纯科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一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与夫琅和费协会的分工就一目了然。按照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的说法:“前者是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进行研究,而后者是创造作为研究平台的知识。”换句通俗的话说,那就是纯科学研究是回答这是什么,或这是为什么,而应用科学研究则是回答这有什么用处。
纯科学也常常称为基础科学,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人类长远的福祉,也就是为了追求永恒的真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既要能忍耐在“象牙塔”的孤独,又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安贫乐道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就是这样一位数学家,他是俄罗斯怪异的天才数学家,16岁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奖,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在圣彼得堡科学院斯提克罗夫数学研究所工作。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写了三篇文章,从而证明了困惑世界数学家近百年的庞加莱猜想,因而他也名至实归地获得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但是,对于这个人们梦寐以求的荣耀,他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冷漠态度。为了说服他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参加授奖大会,世界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约翰爵士甚至亲自飞到圣彼得堡,用了两天时间说服他赴马德里接受颁奖,但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需要。”其实,在这之前,他还拒绝了多个奖项,包括奖金100万美元的克莱数学奖。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些天才或学痴们的怪异特点,他们淡泊名利,只关注他们的学术兴趣,追求学术真理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3.独立自由的治学精神
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东南侧,矗立着一座王国维墓碑铭,这是在他沉湖遇难两周年时,原清华研究院的同人感怀思念不已,特立碑以永其念。碑铭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所撰,碑铭最后几句话是:“先生之著述,或有时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这里,陈寅恪先生把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提高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的高度,可见它们对学术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啊!
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广泛流传着陈寅恪所撰碑文的这两句名言,说明它们获得了人们普遍的认同和向往。可是,我国现实的学术环境与这种精神是不相容的,既没有这样敢于践行的学者,也没有保障它们行使独立自由权利的法治。那么,为什么独立自由对于做学问是如此重要呢?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1930-2004)是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世界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于独立自由的重要性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曾经明确地提出:“大学的独立、自由到什么程度?大学不仅相当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的或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他还说:“大学存在于它企图思考的世界之中,应当承担起责任,组织一种创造性的抵抗——抵抗一切(对大学)的重占企图,抵抗一切其他形态的主权形态。”
我国科学理论落后,重大原创性的成果寥寥无几,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软肋,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失了做学问的独立自由精神,没有分清楚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功利化的思想,在学术研究中还有极大市场。试问:在论文至上主义的导向下,学者们都忙于发表论文,评选高级职称,积极申报成果奖,有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躲在“象牙之塔”穷究永恒的真理?有人感叹地说:如果陈景润活到今天,他不是评不上职称,就是被下岗。我国一所重中之重的大学校长,公然提出学校的研究要上主战场(指为经济服务),这是明显以功利化思想指导重点大学的研究,完全背离了研究型大学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宗旨,这无疑是对科学的背叛。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德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思想家,她尖锐地指出:“当大学决心为国家、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德国jiaoyu部部长鲁斯特于1936年在海德堡大学100周年校庆上说:“不承认、不依赖、不抱任何偏见是科学探索的基本特征。”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能够与世界著名大学比肩的一流大学,世界著名大学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把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作为一个学术方针,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千方百计地营造这种学术氛围。我们要让广大的学术研究者们消除思想顾虑,毫无后顾之忧地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的成果只生长在自由的园地里,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催生出一批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4.当代学术研究潜在的危机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们没有创造出任何原创性的学科,个人要想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也更加困难了。因此,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未来的发展,普遍存在一种悲观情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负责人基思·西蒙顿在《自然》杂志上评论文章,他认为:“正如命运多舛的渡渡鸟一样,科学天才已经绝灭了。未来的科学进展可能建立在已为人所知的事实上,而并非需要对现有知识的基础做出改变。”
17世纪被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称为是天才的世纪,此时期曾经涌现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如法国的业余数学之王费马,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帕斯卡;英国的数学和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家胡克、化学家波义耳,天文学家雷恩,哲学家培根,戏剧家莎士比亚,医学家哈维;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数学家莱布尼兹、哥德巴赫,画家鲁本斯;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画家卡拉瓦乔;荷兰的天文学家惠更斯,画家伦布朗;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等等。
同样的,19世纪也是天才人物璀璨的时代,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三大发现,这个世纪堪称“科学的世纪”。这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于19世纪30年代,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创立;生物进化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创立的;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由英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他们是英国的焦耳、威廉·汤姆生和德国的达尔与赫尔姆茨。这三大发现引起了科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当属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由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拉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以及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创立,它们带动了物理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被称为“老三论”,分别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香农,美国数学家罗伯特·维纳和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创立。这些重大学说的创立,与历史上任何一项发明相比都毫不逊色。可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却失去了平衡,以至于到了21世纪,技术领域的发明似乎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却少有根本性的突破。
我始终认为,天才是不会绝灭的,只是现在失去了天才滋生的土壤。同样的,是否像有些预言家所说,科学重大发现都已经做完了呢?我认为宇宙中未知的事物比已知的要多得多,只要我们找到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就会做出新奇的重大发现或发明。但是,为什么现在却少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呢?这就是我所说的当今学术研究存在的潜在危机。就中国而言,造成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三点:第一是功利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极度追求财富的欲望绑架了绝大多数的学者,现今少有安贫乐道做学术研究的人了;第二是浮躁情绪越来越严重,信奉“板凳一坐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剑”的学者越来越少了;第三是象牙塔已经坍塌,少有人再心甘情愿地“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更是鲜有“皓首穷经”追求真理的学痴了。对此,英国一个记者采访后极为感叹地说:“现在,大多数中国学人习惯于安身立命,耐心地等待直至晋升到更高的职称。在中国没有学术独立、自由,往往是以政治代替学术,领导就是学术的评判官。”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当从这些批评中吸取教训,正视我国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摆正重点大学学术研究的方向,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我们应当摆正科学与技术的地位,采取果断的措施,大力支持那些短时间看不到应用前景的纯学术研究,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摆脱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落后的局面!
(本文发表于《书屋》2018年第4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