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本选题内容把*前沿的研究内容作了梳理,在理论上作了分析,并结合实践进行了阐释,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本选题对于探讨如何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治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多重的治理模式形成,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本书试图研究一种新的治理类型,我们称之为包容性治理。包容性治理是指通过制度的安排,能够确保所有民众平等参与政策的制定,并享有平等分配资源权利的过程。本研究分析其内在结构和逻辑,进而探讨包容性治理所要具备的条件,即制度环境、主体互动的要素、多元价值立场和原则性规范要素。
|
關於作者: |
尹利民,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曾赴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访学。民政部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委员会专家成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西省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南昌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项目2项,*、民政部等省部级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民政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等。
|
目錄:
|
第一章包容性治理:研究缘起与研究目标1
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1
二、愿景与研究目标/16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17
第二章包容性治理:内涵、结构与逻辑20
一、包容性治理的内涵/20
二、包容性治理的结构与要素/29
三、包容性治理的内在逻辑/38
第三章包容性治理为何?何以可能?50
一、为什么需要包容性治理?/50
二、包容性治理何以可能?/86
第四章包容性治理的实践:来自南昌市西湖区的经验研究94
一、赋权:包容性治理实践的基础/94
二、社会组织的参与:包容性治理实施的动力/116
三、协商民主要素的嵌入:包容性治理实施的催化剂/141
第五章包容性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150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150
二、基于包容性治理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155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中的问题/160
四、基于包容性治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170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175
一、基本结论/175
二、进一步讨论/178
参考文献181
后记196·
|
內容試閱:
|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当前学界聚焦的议题。然而,我们如何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或者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治理?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才算符合现代化的标准?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来回答的。毫不夸张地说,“治理”是当前社会科学界使用*为频繁的词汇之一,涉及多个学科,用百度搜索“治理”,大约可以搜索到100 000 000个相关结果。搜索日期截至2022年5月27日。而有关治理的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俯拾即是。治理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如此广泛的关注,或许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我们知道,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尔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二是回应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这一切又归结为中国成功进行了以治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中国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各个治理领域都在尝试进行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又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在各个层面的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或许正是因为“治理”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许多领域的主流话语,并影响着该领域的改革实践,所以有关治理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甚至有些“鱼龙混杂”,它们都试图去解释中国复杂的治理性问题。从对治理内涵和维度的理解,到治理类型的区分,再到名目繁多的治理模式的呈现,人们很容易陷入名目繁杂的“治理旋涡”之中。学者们往往偏好于使用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从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出发来阐释治理,或概括和提升治理理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针对在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并提出要通过“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来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精神在“十四五”规划中得到延续。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那么,我们如何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抑或说,当前我国的治理机制与方式到底存在何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创新治理机制,来加快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结构的转型,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提升,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治理性问题? 显然,现有的治理理论是难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本书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基层治理领域为主要切入点,探索一种治理的理论,笔者称之为包容性治理理论,用以解释中国复杂的治理性问题,并试图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治理理论及其原因,力争能为优化治理理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一些尝试和努力。
“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是“十四五”期间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重点议题。显然,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推进中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就需要提高地方治理效果,而提升地方治理绩效,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脱贫攻坚,解决相对落后地区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那么,“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则是中国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落后地区群众的相对贫困问题。然而,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涉及的要素更多,触及的问题更为复杂,乡村振兴的难度势必也会更大。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乡村振兴是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二选择。或许正基于此,中央把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作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予以实施。但如何来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如何在提高地方治理绩效进程中来实施乡村振兴?学界对此存有不同的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那是因为无论是产业的兴旺、环境的保护,还是乡风的净化、经济的发展,其实质都是一个“善治”的问题,只有在“善治”的框架下,上述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必须在治理上下功夫,在如何实现“善治”上做文章。这样,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何在提高地方治理水平的基础上来推进乡村振兴?抑或说如何把地方治理很好地嵌入到乡村振兴过程中?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急需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持,急需研究者们去揭示隐藏在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背后的内在机理、逻辑和规律,为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当然,我们之所以要关注理论问题,一方面,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只有掌握理论才能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规律并为我所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实践的经验,也提炼出了很多模式,但没有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因而难以用来指导其他地方的实践。因此,需要学界去挖掘这些经验背后的逻辑,抽象出一般性的理论,这正是学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当前中国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的实践为学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其背后不仅直接关联着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要素,而且也能间接展示诸如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透过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性变迁及其内在的演进规律,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治理性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因此,探寻不同的治理类型,摸索其运行条件,并揭示其内在机理和逻辑就成了研究这一领域的主要切入点。当然,如前所述,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地方治理,所涵盖的问题很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多方法的使用并构建一个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本丛书的宗旨是希望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平台,向读者展示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的理论体系,让人们理解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为何及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为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