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遗产,是不可复现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和翻译记忆,具有鲜明的文献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本书使不为学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第一次系统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手稿出发,重新梳理新中国外国文学学科(东方文学学科)构建史,阐发俄苏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与影响方式,解析穆木天的生命轨迹、精神向度、书写品质,以及穆木天“翻译家”身份的构建与确认。
|
關於作者: |
孙晓博,河南洛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等各级别课题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俄罗斯文艺》《中国俄语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优秀成果奖多次。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失踪·回归·背离——穆木天研究史考察
第二节穆木天:“首先成为翻译家”与“被遗忘的翻译家”
第三节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研究的提出及价值阐释
第四节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研究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第五节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研究的基本路径及方法
第二章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生成机制与书写传承
第一节手稿的生成机制
第二节手稿的书写时间
第三节手稿的合译问题
第四节手稿的媒介质地
第五节手稿的历史传承
第六节手稿的目录辑录
第三章手稿与新中国高师院校外国文学学科的创建、深化及发展
第一节穆木天与新中国高师院校外国文学学科创建
第二节手稿推动外国文学学科深化
第三节手稿促进东方文学学科初创
第四章手稿与俄苏文学批评的译介、传播及反思
第一节手稿的译介路径及构成类型
第二节手稿的内容、价值及意义:基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语境的分析
第三节俄苏文学批评特征探微——以手稿为依托
第四节手稿与俄苏文学批评的传播及反思
第五章手稿与穆木天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及翻译追求
第一节手稿是穆木天翻译观念转变的产物
第二节手稿:明确的目的性与翻译的功利性
第三节手稿:“史”的意识与体系化的翻译实践
第四节手稿的校对、批注与译者注:“深度翻译”
第五节手稿的涂抹增删修改类型统计及分析:发生学视角
第六节手稿是忠实原作的译稿
第七节手稿、俄语文献与他者译本的对照及异译比较
第八节手稿、俄语文献与手稿刊印本的对勘及差异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穆木天女儿穆立立访谈实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隔世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序孙晓博《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研究》
李正荣
李正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师大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教.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基督教文学、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等。出版学术专著有《托尔斯泰的体悟与托尔斯泰的小说》《耶稣传》《托尔斯泰传》,译著有《天国在你们心中》《论生命》,近年出版《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十讲》,主编意大利杂志Sacra Doctrina专号“向但丁致敬”(2021年第2期,总第66期),撰写《东正教圣经在中国》,撰写《〈利玛窦天主实义〉中英意三语对观》出版说明。在《外国文学评论》《俄罗斯文艺》《民族文学研究》《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经济观察报》《研究论丛(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涅瓦(俄罗斯圣彼得堡文学期刊)》等国内外杂志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手稿,是手稿书写者的生命。手稿书写者肉体生命结束之后,手稿在,手稿书写者的生命就会依然存在。何其然也?文之为德也大矣!手稿等同于生命,所有的手稿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名人手稿则更具有广泛的意义。
穆木天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高校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史的风云人物,他的手稿自然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泰斗钟敬文先生如此评价穆木天:“谈到中国的新诗,谁也不能忘记穆木天。”
钟敬文先生还说:“木天对我们的文学事业是有贡献的,而且,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和对我国的新诗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诗人。他的诗集《旅心》和论文《谭诗》是我国新诗运动的代表性成就。”
钟敬文回忆初见穆木天的情景更能看出穆木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与木天相识在1926年。那时,我初到广州,在一个朋友的带领下来到‘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