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工会基础理论概论(2023版)

書城自編碼: 384118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881018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迎接中国工会十八大召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
新时代工会干部学习工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权威性、专业性基础教材
內容簡介:
《工会基础理论概论》(2023版)是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之一,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的性质、中国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等内容,是新时代工会干部学习工会基础理论知识的权威性、专业性读物。
本书由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中国工运研究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组织修订编写。
關於作者:
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基础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及直属单位共20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
目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第一节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人阶级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重大贡献
二、列宁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的理论
一、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
三、列宁对工人阶级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会的理论
一、工会的产生与最初的目的
二、工会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

三、工会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四、工会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
五、工会的国际联合思想
六、列宁的工会思想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一、工人阶级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力量
二、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四、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骨干、支柱和桥梁作用
五、工会是劳工的团结体,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
六、工会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并为其服务
第二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四、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与合法权益
五、加强中国工人阶级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
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第三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一、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
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政治原则不动摇
三、保障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
四、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和文化权益

五、工会肩负着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新路
第四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一、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不动摇
二、关于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三、关于劳模工作
四、关于工会的性质和职责
五、关于工会充分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第一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三、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五、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六、坚持高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旗帜
七、坚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工会改革方向
八、坚持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第三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第四章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1921—1949年)
一、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与工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二、工人运动及工会组织的联合统一
第二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会工作(1949—1978年)
一、过渡时期工会运动的辉煌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会运动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工会工作(1978—2012年)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会工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工会工作(2012年以来)
一、新时代中国职工队伍状况
二、新时代工会工作的重要进展和成效

第五章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的性质
第一节中国工人阶级的性质
一、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最先进的伟大阶级
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第二节中国工会的性质
一、工会的政治性
二、工会的先进性
三、工会的群众性
四、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第六章中国工会的职能和基本职责
第一节工会的职能
一、工会职能的基本含义
二、工会的维护职能
三、工会的建设职能
四、工会的参与职能
五、工会的教育职能

第二节工会的基本职责
一、工会基本职责的发展过程
二、工会基本职责拓展的基础
三、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实践要求

第七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的性质及特点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
三、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一、劳动合同制度
二、集体合同制度
三、三方协商机制
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五、劳动标准体系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七、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第三节新就业形态
一、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确定
二、工会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作用
第四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格局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第八章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
第一节改革创新是贯穿党领导下百年工人运动史的鲜明主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二节进入新时代的工会改革创新
一、制定《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开启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之路
二、制定《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继续把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推向深入
三、制定《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四、新时代工会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三节面向新征程的工会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长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体系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成为我们党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思想的理论来源。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有关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对于继续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节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内容极为丰富,有关工人阶级和工会的基本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人阶级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优秀成果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标志是1848年2月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被列宁誉为“新世界观”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产物,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主要包括:关于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的理论;关于工人阶级的阶级联合和工人运动的理论;关于工会运动的目的和基本任务的理论;关于工会经济斗争的理论;关于工会在工人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的理论;关于工会运动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力量对比的理论;关于工会运动实现国际联合的理论;等等。
二、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会理论
列宁主义诞生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因此,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进而创建新型工人阶级政党的学说,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列宁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人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论;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工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工会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和国家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工会国家化”的理论;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的理论;工会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发展变化的理论;工会维护职能的理论;等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的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被剥削被压迫命运的深刻揭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对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深刻揭示,找到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全部秘密,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列宁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着重探讨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劳动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重大贡献
(一)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关于劳动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围绕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给出了科学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为此,马克思阐释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从人类起源、劳动本质的科学角度,深刻揭示了劳动的重大意义,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马克思注意到劳动实践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实现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别考察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各个不同历史形态的不同劳动及其特点,指出:“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