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4.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NT$
918.0
|
編輯推薦: |
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动力要素与影响机制,是一个学术探讨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时代主题。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当代中国流动人口婚恋模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学术专著。
全书分成“导论”“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研究办法”“流动人口恋爱择偶模式特点与变迁”“流动人口婚姻建立模式特点与变迁”“流动人口婚姻生活模式特点与变迁”“流动人口生活模式特点与变迁”“流动人口婚恋及其变迁的典型模式”“解决流动人口婚恋问题的路径”和“结语”等十个部分和“序言”“后记”两篇,并在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本书以时间跨度为15年的两次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建模统计为依据,调查追踪流动人口进城务工潮后所形成的婚恋生活新状态,并进而深入探究,提出对策,是一本资料丰富、关注现实、持论公允、科学规范的学术著作。
|
關於作者: |
曹锐,1984年生于山西运城,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口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企业社会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市教 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译著一部、编著一部。其中专著《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研究》获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妇女/性别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第六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
张莉,1982年生于陕西汉中,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商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金融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研究方向:企业社会工作、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在《社会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译著一部,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编著一部。
|
目錄:
|
目录
序言/001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背景/002
第二节研究目标与意义/009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篇章安排/013
第二章.文献综述/019
第一节流动人口婚恋模式的理论视角/020
第二节流动人口婚恋模式的现状与特征/022
第三节流动人口婚恋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027
第四节文献评价与启示/032
第三章.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042
第一节概念界定/042
第二节理论视角/046
第三节研究方法/058
第四章.流动人口恋爱择偶模式特点与变迁/076
第一节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076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恋爱择偶模式现状/081
第三节流动人口的恋爱择偶模式变迁/104
第四节流动人口恋爱择偶模式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121
第五节小结/136
第五章.流动人口婚姻建立模式特点与变迁/141
第一节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141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婚姻建立模式现状/144
第三节流动人口的婚姻建立模式变迁/163
第四节流动人口婚姻建立模式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171
第五节小结/209
第六章.流动人口婚姻生活模式特点与变迁/214
第一节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214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婚姻生活模式现状/221
第三节流动人口的婚姻生活模式变迁/241
第四节流动人口婚姻生活模式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257
第五节小结/295
第七章.流动人口生育模式特点与变迁/307
第一节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308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生育模式现状/310
第三节流动人口的生育模式变迁/320
第四节流动人口生育模式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327
第五节小结/346
第八章.流动人口婚恋及其变迁的典型模式/352
第一节“漂流”与“内卷化”的恋爱择偶模式/352
第二节夫妻双飞与留守育儿的婚后生活模式/363
第三节“灰色”与“不对等”的名义婚姻模式/371
第四节小结/378
第九章.解决流动人口婚恋问题的路径/383
第一节流动人口婚恋问题的现有解决路径/383
第二节企业社会工作:解决流动人口婚恋问题的新路径/385
第三节小结/395
结语/399
后记/404
|
內容試閱:
|
序言
时隔九年,曹锐博士又给我为她推出的新著《流动人口婚恋模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追踪研究——基于2005 年和2020 年调查的比较》作序的机会。一样的序言写作,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那时我还在福建江夏学院副校长的任上,现在已经离岗退休5年了,有了不被繁忙行政事务影响的时间和心态;那时是给曹锐攻读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士的学位论文出版作序,今天是给作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的曹锐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出版写序;那时是带着刚进入新时代不久的欣喜去写下对曹锐第一本著作的体会,今天是读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特别激动和澎湃的心情去敲起键盘为曹锐的另一部新著作序。可以说,曹博士的新作既是一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学术厚礼,又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指引下我们师生俩在流动人口的婚育领域展开的新的研究合作。
如同其他年轻的女博士一样,曹锐既为国家和社会给予更高的性别期待而感到光荣的同时,也在职业定位上自觉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发展目标,所以可以想象,从第一本专著的出版,到又一本著作的推出,曹锐在这期间所做出的什么样的努力和经历的什么样的辛苦。她没有耽误自己婚后的适时生育,并和孩子的爸爸合作,用一个依然相爱如初、共建共享的婚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和一起进步的激励机制,显示出作为一个知识母亲、职业母亲的力量与智慧。她没有忘记人民教师的职业责任,把为人师表的大爱和敬业精神融入每一天的教书育人和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长之中,用自己对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探索、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倾心养成、对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党员示范,光荣获得学校2021 年度“青年教学标兵”称号,被赞誉为是一个“甘为人梯用爱浇灌、激情奉献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她更是没有放缓科研的步伐,而是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大学职业生涯的一种生存与发展方式,把攻读博士学位所形成的学术优势和改善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数十年如一日开展调查研究,即使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也没有中断。对于知识女性来说,曹锐博士的理念和实践既鲜明表明在婚姻和生育面前也是可以不躺平的,而且还能和职业发展、社会贡献彼此兼顾相得益彰的,又突出呈现了知识赋予女性的先进观念和更大智慧,为更多女性展示了在平等相爱、家国情怀和共建共享的性别友好型的社会新环境下,自我价值和家庭价值双高、社会参与和家庭事业双赢的可行路径。
其实不论学历高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我们都是流动人口,像曹锐从北国哈尔滨到东南沿海厦门求学,再北上申城上海工作,已经是地域跨度很大的二次流动了,所以关注流动人口就是关注我们自身。而且人口有序地不断流动,追求人力资源在区域上的最佳配置和分布,达到人尽其才的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是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所以人口流动的流向、流速、流入地的偏好和经济社会文化效应,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动力要素与影响机制,永远是一个学术探讨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时代主题。其实,作为背景相对特殊、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己任的流动人口,曹锐关注和研究流动人口既是一种与广大流动人口同经历共期盼的朴素情感的体现,又是一种希望把大规模人口流动变成利民又利国,特别是让流动人口感受到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人口区域分布优化的家国情怀的展示。所以曹锐的研究是有人文温度的,不管你是谁,都可以从这本书的阅读当中感受到一份美好,那就是带着乡愁和家国情怀的区域流动就会收获他乡就是故乡的归属感。
对比读博时完成的学位论文,也对比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日益增强的研究能力和不断沉淀的学术积累都让曹锐的这本新作有许多值得与大家共享的重要收获,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原来只侧重于分析流动妇女的婚姻质量,扩展到研究整个流动人口群体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全过程,包括他们的择偶、结婚、婚后生活和进入自建家庭的生育阶段这些依次递进的家庭生活的最重要环节。这样就排除了孤立地观察流动人口婚姻家庭行为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使得流动经历和家庭经历这两条主线能够同时展开,在全过程揭示流动人口婚生选择的进展中,去分析流动经历对每一个婚生选择的直接影响,还有通过相关联的婚生选择估计流动经历对某一个婚生选择的间接作用,所以不管是描述还是解释流动人口在流动中发生的婚生行为,都更能够给读者提供全景式、立体型、深层次和更精准的研究结果。
二是从过去只限于静态的对比分析,扩展到静态和动态对比相结合的对流动人口婚生行为的历史和时点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会看到三个重要的对比分析,即跨越15 年的不同时期流动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在2005 年和2018—2020 年两个时点上的不同流动人口调查样本的比较分析,如2005 年的流动人口和未流出农村人口样本之间的比较,2018—2020 年流动人口分别和未流出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样本之间的比较;以及流动人口样本的性别比较。这种时点和时期相结合、未流出人口、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相结合的多种比较分析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只是时点和单个流动人口样本的观察视野,丰富了对他们婚生行为的群内基本结构特征和样本之间的主要差异的了解,尤其是深化了对时代变迁带来的结构性影响的认识。
三是从当年只做问卷调查,扩展到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并行,让实证检验和质性分析一起丰富和深化对流动人口婚生观念与行为的认知。本研究在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对30 位有意愿和条件接受深入访谈的流动人口的质性资料的收集,就有了上一次研究所没有的典型案例分析,也就是第八章所集中叙述的内容,显然,这种借助编码归总,即通过“对质性调查资料进行关键主题的抽取,归纳总结出流动人口婚恋不同阶段的典型模式”和故事提炼,即“通过对调查个案的案例描述与解释来呈现典型样式”的质性研究,更是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流动人口在流动中婚生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真实过程和动因作用,同时也是对假设性的理论解释的又一种实证检验。
四是在研究的工作思路、概念的内涵界定,特别是解释的模型构建
上,都有了更加成熟的逻辑推演、文献借鉴和理论支持,使整个研究更
加具有学术规范的品质和立足创新的贡献。如,图1-1 的研究思路框架图就很清晰地向读者呈现了本研究的三大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和政策价值、研究推进的各个环节及其逻辑关系,以及从研究发现和结论转化出来的政策建议等。又如,借用框架图直观地界定婚恋模式,把过去比较碎片化的理解提升到比较系统化的多维度呈现,并突出了一体化理解婚恋模式的理论意义和方法价值,至少告诉我们,婚生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忽视、更不能假设为不变的关系,也就是在婚恋模式的内部就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影响机制。再如,为了建立本研究的解释模型,先对众多的前人相关理论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再从婚恋模式、流动人口和社会变迁三个方面聚焦到社会资本与社会性别理论、流动迁移与城乡二元理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理论,最后再根据具体建模的实证需要,选定相应的被解释变量和自变量,进而把本研究的解释分析放在对既有理论的创新性的组合支持上。
细读本书,你会看到曹锐的研究还存在的不足及其给未来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在理论解释方面,常见的做法大体有四种,一是运用最权威最合适的理论来分析所关注问题的成因,二是融合相关的理论来解释被研究现象的形成,三是通过对现存理论的改进来满足解释分析的需要,四是提出新的理论来深化本领域的研究。其中的第四种在国内却相对的比较少见,也是本研究需要突破的理论“天花板”,是可以也应该继续走好解释分析的最后一公里路,提出一个源于自己创造的解释流动人口婚恋模式变迁的新理论!其次,只是作为0/1 测度的性别变量引入模型显然不足以显示社会性别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分析作用的,我们既要把女性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群体单独建模分析,更要把流动人口婚生模式的性别差异作为被解释变量给予更加科学的理论探讨,去发现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最重要、深层次的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消除这种性别差异进行更直接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第三,整个研究还需要更贴近新时代的脉搏,特别是贴近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谋划。乡村振兴带来的流出人口的逆向回流和城市人口的乡下流动,共建共享的市民待遇对外来人口的拉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大交通对地域隔阻的消弭,尤其是城市反哺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为流动人口婚恋模式的时代变迁营造一个更加广阔和复杂的人口经济条件、制度和文化环境,使得这种变迁及其动力要素也更加多元化和多层次,如何把这些宏观的大环境变化与流动人口的家庭和个人生活选择联系起来,找出产生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和最直接路径,应该成为所有年轻学者的应尽职责。
很欣慰曹锐初心不改,一直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地带,也很高兴又有机会为曹锐的数年研究成果写下这些文字。对我来讲,长期的妇女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不断推高自己对中国高知女性的性别期待,也就是从她们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她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妇女走在时代前列的领先发展。我相信,她们有智慧和情怀,也有能力和方略,实现家庭与事业的良好兼顾,同时发挥好社会参与和家庭建设的两个独特作用,为广大妇女以身示范、传递信心和经验!我希望,曹锐和她们一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做出更大更重要的性别贡献,在流动人口婚生模式研究中不断推出更好更高质的学术成果。老师衷心地祝福你!
是为序!
厦门大学原教授、博导叶文振2022 年10 月19 日于福州闽都大庄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