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本书有“史”有“观”,朴实、生动、鲜活、真实,不唱高调且境界高,朴实无华能感染人,掩卷沉思能启发人,对照检查能激励人,作为红色教育辅助教材当之无愧。
|
內容簡介: |
《午人新闻文存》是延安时期的新闻老前辈、《青海日报》的创始人午人先生的作品选集,共计60万字。午人一生笔耕不辍。书中收录了他有关延安时期及创办《青海日报》的回忆文章,选录了他先后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及《青海日报》上的部分新闻稿件,以及午人在做随军记者时,撰写的200多篇战地日记,这些文章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一位从战争年代走来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或艰苦备尝,或惊心动魄,或苦中有乐的革命人生和新闻生涯。虽然全是老故事、老文章,但今天读来,如饮陈年佳酿,其味醇香且绵长。
|
關於作者: |
边江,祖籍河北康保,1956年出生于陕西千阳。中央党校本科毕业。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校兼职教授。
发表各类新闻稿件4000多篇,其中60多篇(含合作稿)被评为新华社各等次好稿及陕西新闻奖,其中社级好稿、一等奖16篇,并有稿件在全国党刊优秀作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等评选中获奖。出版有《描绘多彩人生——边江人物通讯选》《多彩瞬间——边江新闻作品选》《多彩人间——边江韵句选》《多彩风光——边江诗歌选》《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下卷,合作)、《延安大学新闻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专业》(合作)、《多彩年华——边江退休文存》等书籍。
|
目錄:
|
目 录
序 当年明镜照今人 ( 申尊敬 ) ( 1)
第一章 延安记忆
奔向延安——人生道路抉择 ( 3)
在党校学习的日子 ( 5)
由格格不入到亲密朋友——安塞记忆 ( 9)
《解放日报》成为新闻函授学校——报社编辑部对业余通讯员的热情指导 ( 13)
怀念我办报纸的启蒙学校—— 《边区群众报》 (17)
怀念清凉山 (22)
回忆延安鞭策自己 (24)
再忆延安 (25)
第二章 安塞通讯
“学习、生产、工作、娱乐”——安塞整风学习生活剪影 (31)
张庆丰运盐起家 (33)
秋收在安塞 (37)
孔祥俊一天织出三匹布——安塞枣湾纺织工厂的赵占魁运动 (41)
保小在十月革命节 (43)
王老太太今年的生产 (46)
杨朝臣的农作法 (48)
张庆丰向刘永祥提出今年运盐竞赛 (53)
状元陈德发回来以后 (54)
一个具体领导的榜样 (57)
训练变工队长 (59)
模范村的一天 (60)
一个读报组员的访问 (62)
先生像妈妈——记安塞真武洞女子小学 (65)
为群众服务要看效果——安塞区乡干部工作种种 (68)
换尽老脑筋——记三区三乡韩接禄乡长谈话 (71)
关于反省 (73)
真武洞的孩子为何死了这么多 (74)
乡村干部教育应该经常进行 (75)
抬神楼子的趣剧 (77)
关于报道选举运动 (78)
一个乡文书的工作 (80)
通过区乡干部写日记 加强业务提高文化 (82)
第三章 群报选稿
陈德发事事和众人商量 (87)
安塞六区二乡支部领导备荒 (87)
安塞七区石峁村从蝗虫嘴里抢出谷苗五十垧 (88)
一个工作消极的乡支书半年学习大有进步 (89)
自己的家乡自己保护 (90)
人心 向谁? (91)
送好儿,当好兵 (92)
镇原战时工作经验 (93)
孟坝一乡减租胜利 (94)
就这样干,不怕颠了腰! (94)
破窑水窖都查到,查出坏人柳世陶 (95)
悦乐干部民兵粉碎敌军“清剿” (96)
“乌江”连干部爱护战士 (96)
溃败胡匪虐杀无辜 (97)
我炮手大显神威 (97)
光复延长县城经过 (98)
延长人民喜笑归来 (99)
捉廖昂! (99)
破击清涧城 英雄显身手 (101)
光复绥德瓦市经过 (101)
捕捉敌探掩护我干部 (102)
三千余人重回家园 (103)
洛河部总结一年战绩 (103)
洛河部除夕追念烈士 (104)
左洛部“三查”运动已获成效 (105)
支部工作有新气象 (107)
“左洛”部练兵中 五支队举行技术观摩 (107)
战士的报——记左洛部四支二连“练兵快报” (108)
连队和支部工作更活跃 (110)
七郎山上逞英豪——宜川城外围战斗之二 (111)
看你张汉初往哪里逃? ——记胡匪廿四旅旅长就擒经过 (112)
熟练的攻坚技术 (113)
担架队是新区群众好朋友 (114)
洛川人民拨云见天 (115)
洛川人心大快 (115)
向新区人民宣传政策 (116)
进驻扶风我军严守纪律 (117)
黄龙分区建立乡村政权 (118)
黄龙工商复业物价平稳 (119)
学生自由热情学习 (120)
我军城市政策美德 流传黄龙西府各县 (121)
黄龙布置抢收保卫夏粮 (122)
洛川军民忙迎夏收 (123)
黄龙分区机关悼祭惠世全同志 (124)
黄龙土顽基本肃清 (124)
黄龙征麦十二万石 (126)
洛川城关改变临时救济观点 (127)
“七一”在洛川 (128)
迅速开展中的黄龙通讯工作 (128)
黄龙边缘群众争送公粮 (131)
黄龙人民誓灭胡匪热情支前 (132)
宣传政策推行合理夏征 (132)
记者访问土基区 (133)
新区来信:新区的婚姻问题 (135)
第四章 战地纪行
在记忆里燃烧——战地纪行序 (139)
1947 年
5 月 30 日 奔赴前线 (140)
6 月 1 日 进入战地生活 (141)
6 月 2 日 生活并不单调 (142)
6 月 3 日 读《西行漫记》 (142)
6 月4 日 山村如画 (143)
6 月 5 日 鲜血凝聚军民情 (144)
6 月 6 日 我们也是战场上的战士 (145)
6 月 8 日 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146)
6 月 9 日 作为战士融入部队 (146)
6月 10 日 在英雄当中生活和学习 (147)
6 月 11 日 初见纵队首长 (147)
6 月 13 日 马背上的伙夫 (148)
6 月 14 日 想延安 (149)
6 月 15 日 一群诸葛亮 (150)
6 月 16 日 在环县 (151)
6 月 17 日 记者实在不轻松 (151)
6 月 19 日 战士批评营连指挥失误 (152)
6 月 20 日 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152)
6 月 21 日 刘玉厚随军支前 (153)
6 月 22 日 有时敌人是“追垮的” (154)
6 月 23 日 要随时发现问题 (154)
6 月 24 日 看纵队首长手把手教战士 (155)
6 月25 日 旧社会妇女的命运 (156)
6 月26 日 三边行 (157)
6 月 26 日 晚补记 (158)
6 月 27 日 来到缺水的地方 (159)
6 月28 日 娃娃卫生队 (159)
6 月 29 日 眼光要远大 (160)
6 月 30 日 多看多听多问 (161)
7 月 1 日 长城活了 (162)
7 月2 日 首长改稿 (163)
7 月 3 日 蘸笔尖和“土墨水” (164)
7 月4 日 勇于做好自己的工作 (165)
7月5 日 让他睡够 (165)
7月6 日 长城誓师 (166)
7 月 7 日 战士也爱美 (167)
7 月 9 日 沙漠托绿洲 (168)
7 月 10 日 聪慧的指导员 (169)
7 月 11 日 再遇敌机扫射 (170)
7月 13 日 念慕情深 (171)
7月 14 日 见到醋够稀罕 (171)
7 月 15 日 洗衣剃头“清福双临” (172)
7 月 16 日 看连队做游戏 (173)
7月 17 日 去找吴满友 (174)
7月 18 日 带兵先带思想 (175)
7 月 20 日 倔连长 (176)
7 月 21 日 前边的人牺牲了, 后边立即补上去 (177)
7月22 日 挥戈指向榆林 (178)
7 月23 日 又是一夜九十里沙路 (178)
7 月 24 日 “穷怕了”(一) (179)
7 月 25 日 “穷怕了”(二) (180)
7 月 26 日 冒雨夜行七十里 (180)
7月27 日 相逢太匆匆 (181)
7 月 29 日 她特别关心我写的新闻 (182)
8 月 1 日 有力的战斗动员 (183)
8 月 2 日 到米脂 (183)
8 月 3 日 “诸葛亮会” (184)
8 月 5 日 “没有困难要人干什么” (185)
8 月 6 日 榆林城外初接火 (185)
8 月7 日 错综的棋局 (186)
8 月 8 日 英雄豪情,美的诗! (187)
8 月 9 日 “这就是战地生活” (188)
8月 11 日 攻城失利 (188)
8 月 12 日 到前线指挥所 (189)
8 月 13 日 甜美的睡态 (189)
8 月 14 日 人生道路纵横 (190)
8 月 16 日 钱装在身上也没用 (191)
8 月 17 日 看见《前线报》 (192)
8月 19 日 回师沙家店 (192)
8 月 21 日 大捷后沙家店山上 (193)
8 月 22 日 伤员闹着要回前方 (194)
8 月 24 日 遵守群众纪律非小事 (195)
8 月 27 日 祝捷 (196)
8 月 29 日 自觉有愧 (197)
8 月 30 日 区别对待俘虏 (198)
9 月 1 日 一个侦察兵离我二尺远中弹牺牲了 (199)
9 月 3 日 首长爱看书 (200)
9 月4 日 自己与老杜的差距 (200)
9 月 5 日 给李君写信 (201)
9 月 6 日 看徐迟写的歌谣 (201)
9 月 8 日 “解放军没长口味, 不知道枣儿是甜的” (202)
9 月 9 日 打清涧序页 (203)
9月 10 日 担心消息发迟了 (203)
9 月 11 日 敌人并非一触即溃 (204)
9 月 12 日 用笔打击敌人 (205)
9 月 13 日 命令来了 (205)
9月 15 日 指战员个个是英雄 (206)
9月 17 日 指点未来 (207)
9月 18 日 情同兄弟 (207)
9 月 20 日 回到前线分社 (208)
9 月21 日 仇恨服从政策 (209)
9 月22 日 来到新环境 (210)
9 月 24 日 一把韭菜情 (211)
9 月 25 日 唯足以自慰的是身经枪林弹雨 (211)
9 月26 日 在某旅采访 (212)
9 月 27 日 兔子不会跳到稿纸上来 (213)
9 月 28 日 “闹革命靠穷人” (213)
9月29 日 战地中秋月 (214)
9 月 30 日 夜行 (214)
10 月 1 日 火线采访 (215)
10月2 日 敌机给我们送来了饼子 (215)
10 月4 日 雨中行路,手中棍子真得力 (216)
10月6 日 灯下捉虱子 (217)
10 月 7 日 战斗结束后,采访最忙时 (217)
10 月 8 日 “给这娃起名‘望胜’或‘胜利’” (217)
10 月 11 日 破清涧,擒廖昂 (218)
10月 12 日 采访开会到深夜 (219)
10 月 13 日 有了饭吃反倒不安 (220)
10月 14 日 执行俘虏政策不能凭感情 (220)
10月 15 日 听戈壁舟讲精彩故事 (221)
10 月 16 日 “首长也是部队的一员” (221)
10 月 17 日 “是咱八路军” (222)
10 月 18 日 绥德 (222)
10 月 19 日 茅店夜宿 (223)
10月20 日 绥德复活了 (224)
10 月21 日 作战辩证法 (224)
10 月 22 日 “信号弹不是星星, 敌机不是风筝” (225)
10月23 日 胜似情书 (226)
10月24 日 秋色浓重 (226)
10 月 25 日 听老乡拉话 (227)
10月29 日 二打榆林 (228)
10 月 30 日 夜榆林 (228)
10 月 31 日 阶级情、兄弟爱 (229)
11 月 2 日 敌机又来捣乱 (230)
11 月 3 日 感情的升华 (230)
11 月4 日 耳听眼见,深受鼓舞 (232)
11 月7 日 奸细暴露得好 (233)
11 月9 日 战士休息成了最迫切的大事 (233)
11 月 10 日 在土炕上睡觉特有福气 (234)
11 月 11 日 “客气难免受饿” (234)
11 月 12 日 敬慕访英雄 (235)
11 月 13 日 《土地法》在部队反映极为强烈 (236)
11月 14 日 沙地见闻 (237)
11 月 16 日 元大滩之夜 (237)
11 月 21 日 得民心者必胜 (238)
11 月 22 日 观察问题要全面 (240)
11 月 23 日 自我对话 (241)
11 月 25 日 反思 (241)
11 月 28 日 对照回顾 (242)
12 月 1 日 听报告 (242)
12 月4 日 自觉律己 (242)
12 月 6 日 陕北民俗风情 (243)
12 月7 日 回到西北总分社 (244)
12 月 16 日 在战争中冶炼 (244)
12 月 20 日 “从废墟看延安文化” (245)
12 月 24 日 写《毛主席万岁》的汤洛 (246)
1948 年
2 月 3 日 准备南下 (247)
2 月 6 日 新式整军运动 (248)
2 月 7 日 诉苦会 (248)
2 月 9 日 人心所向 (249)
2 月 12 日 义师出征南下 (250)
2 月 14 日 陕北乡情 (251)
2 月 15 日 牵挂亲人 (251)
2 月 16 日 “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252)
2 月 17 日 夜看幻灯片 (253)
2 月 18 日 再读鲁迅作品 (253)
2 月 21 日 “精神食粮” (254)
2 月 24 日 逼近宜川 (255)
2 月 28 日 围住宜川 (255)
3 月 3 日 一举破城 (256)
3 月 4 日 新闻必须坚持人民利益和事实准确 (257)
3 月 6 日 瓦子街大捷后 (257)
3 月 10 日 太忙了,日记未能连续写 (258)
3 月 12 日 夜行军, 看见敌人碉堡上的火光 (259)
3 月 13 日 贫苦的洛川塬上 (260)
3月 15 日 总结战斗得失 (260)
3 月 16 日 进村做群众工作 (261)
3 月 17 日 听老乡趣谈 (261)
3 月 18 日 霸道的人惊慌了 (262)
3 月20 日 战斗英雄座谈会 (263)
3 月 21 日 天亮了 解放了 (264)
3 月 22 日 村头来了宣传队 (264)
3 月 23 日 酒似凉水淡 (265)
3 月 24 日 前线的宣传广播 (265)
3 月 25 日 人民的县长 (266)
3月27 日 洛川塬 (267)
3 月 29 日 枪弹齐全 待命出击 (268)
3 月 31 日 翻看同事稿件深有感触 (268)
4 月 1 日 闻李君随延大入晋运粮 (269)
4 月 5 日 指挥员是军事艺术家 (269)
4 月 6 日 战地生活紧张有序 (270)
4 月 8 日 “咱们都是同志了! ” (271)
4 月 13 日 到马栏 (272)
4 月 14 日 可喜的日子 拉不完的话 (272)
4 月 15 日 纵队宣传部部长 (273)
4 月 16 日 月夜马蹄疾 (274)
4 月 17 日 “天险难不住咱们的部队” (274)
4 月 19 日 边打边追到常宁 (275)
4 月 20 日 谁毁了青年军青春 (276)
4 月 21 日 “今天真见天日了” (277)
4 月22 日 良好的军纪 (277)
4 月 23 日 延安收复了! (278)
4 月 24 日 由扶风到岐山 (279)
4 月 25 日 党中央的祝贺 (280)
4 月 26 日 宝鸡街头 (281)
4 月 28 日 到凤翔 (281)
5 月 2 日 过灵台 (282)
5 月 3 日 在崇信 (283)
5 月 4 日 泾河岸边 (283)
5 月 6 日 前边枪响了 (283)
5 月 9 日 进入旬邑 (284)
5 月 12 日 踏入关中解放区 (285)
5 月 13 日 急行一百二十里 (285)
5 月 16 日 含蓄说家境 (286)
5 月 17 日 爱父母、爱真理、爱人民 (287)
5月 19 日 西府战役影响很大 (288)
5 月 21 日 准备去黄龙 (289)
5 月 22 日 杜鹏程积累很丰富 (289)
5 月 23 日 在新解放区 (290)
5 月 25 日 记住英雄写的活书 (291)
5 月27 日 不忘这一年 (291)
5 月 29 日 继续思索,继续前进 (292)
有关延安保卫战的三篇回忆录
延安,我们一定会回来! (293)
我们一定胜利 (297)
忙在前沿阵地后面的人 (301)
附录:
关于《战地纪行》的说明(午人) (304)
对《战地纪行》几点补充的来信 (流长) (305)
七律 读姑父午人《战地纪行》有感(李坤明) (308)
第五章 青海留痕
《青海日报》创业记忆
从零起步创办《青海日报》 (311)
《青海日报》创建记 (312)
第一张人民的报纸 (326)
万期报纸新航程 (328)
庆贺《青海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329)
一位勤恳耕作的记者——悼念古洪同志 (330)
《青海日报》稿件一组
多样和一律 (331)
从农业丰产谈科学预见 (334)
组织群众过好日子,是革命干部的重大职责 (337)
农村人民公社杂记小序 (338)
集体的温暖——农村公社杂记之一 (339)
谁也不许损害集体利益——农村公社杂记之二 (340)
学会为集体理财——农村公社杂记之三 (341)
促膝谈心 发人深思——农村公社杂记之四 (342)
理直则气壮——农村公社杂记之五 (343)
关于毛驴——农村公社杂记之六 (344)
评议,这方法好——农村公社杂记之七 (344)
领导有力与民主——农村公社杂记之八 (345)
办法要为达到正确目的出发——农村公社杂记之九 (346)
正确的, 一定支持——农村公社杂记之十 (347)
向老农学稼——农村公社杂记之十一 (348)
青海情思(琐忆一组)
怀思与信念 (349)
席棚剧场里 的豪情 (351)
农村学校教育设施的改善 (352)
农家庭院文采 (353)
各民族劳动者登上戏曲舞台 (355)
土生土长一枝花 (356)
志士攻克零和零 (357)
两画师 (358)
青海乡村见闻随笔
诗人下了乡 (359)
灯影戏 (360)
乡村小学生 (361)
葫芦架下的人家 (362)
公社就是她的家 (363)
这几天老婆婆更忙啦 (364)
林荫道上 (365)
乡村小商店 (366)
县长和老农 (366)
山村 (368)
饲养员 (369)
风筝 (369)
鹿之歌 (370)
山路 (372)
草原成果丰硕 (372)
果洛, 美丽富饶的地方 (374)
第六章 人生感悟
老同学的风范 (381)
轻燕点水 (384)
淡淡友情 (385)
某科长 (386)
同学 (387)
我的书劫 (388)
第一个向我求字的人 (389)
隔膜 (390)
“名家” (391)
一种心态 (392)
妒忌,摧残才智的大敌 ! (393)
珍惜电视观众的时间 (394)
不要借名家来做广告 (395)
败类查出之后 (396)
“与世无争”辩——为公必争 (397)
渼陂湖光美 (398)
心底的感激 (400)
起步的喜悦 (405)
有理想有牺牲精神的人 (408)
书,我的伴旅 (411)
思想火花 (418)
第七章 亲情无限
老人给了我什么——忆父亲 (421)
母亲 (426)
五伯父仵墉 (430)
愿你含笑长眠——写给妻子李君 (431)
再忆李君 (438)
预书示儿女 (440)
怀念亲爱的父亲、母亲大人(仵劲草) (442)
我的父亲与书的故事(午海宁) (450)
第八章 附 录
午人同志生平简介(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457)
午人传略(边江) (459)
后记(仵劲草) (489)
|
內容試閱:
|
奔向延安
——人生道路抉择
童年穷乡,见闻贫乏,智力发展慢。那时,军阀混战,人民生活贫困,讨饭、卖儿女、逃荒处处可见,人们惶恐、无望。我的家乡,雪地见到路毙,土匪倾轧,军队抢劫、绑票之事接连不断。除夕夜村里发生匪报私仇,抢走亲友邻家小孩。
我出身于一耕读之家。祖父、父亲是清代秀才,五伯父是清代进士,在河北历任过20多个县的知县、察哈尔省代理主席和北平市政府高级参议。他们虽是旧时代的文人,却思想开明,为人正直,热爱国家。
父亲教我文化,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教我不做官,不害人,做一个有学问有益于社会的人。他引导我认识了历史上许多爱国仁人志士,给我讲解他们民族大义精神,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屈原的《橘颂》、司马迁的修史等等有正义思想有意志的故事。五伯父做官勤政,清廉爱民,历任各县皆有赞扬口碑。
日寇侵略,他即辞去官职,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人说,官久自富,而他做官几十年两袖清风,回乡的路费都是由我父亲为他筹措的。
大家庭里人口多,关系复杂。外有虚名,所谓诗礼之家、几世同堂等,但内有争斗、私吞财产,逐渐没落。亲友皆是读书人、老书生,多地富,但也有受进步思想影响,有开明的,有参加革命的。
在五伯父的鼓励下,父亲送我上新学,由家庭读书到镇小学,接触新知识、新文化。同学到三原买来新书,《少年漂泊》《野草》,读不懂,主要学习写作文的形容词。我逐渐读到更多诸如鲁迅、邹韬奋等的进步书籍,开始受进步思想影响。“九一八事变”,民族危亡,更激起社会各界人士抗日情绪。我参加小学抗日宣传活动,打倒列强、抵制日货,同时使自己也受到爱国的教育。
我上中学时,教师和同学中有先觉者,介绍进步书刊和思想。参加西安“双十二事变”,使我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扩大,追求进步,追求真理,逐渐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日本打到黄河东岸,西安动荡,局势不安,各界抗日情绪激昂。学校要南迁汉中,我临将毕业,感到国家有难,自己前途渺茫。
有红军到本乡测绘地形,在禾场上相互说话不多,形象俊俏,革命人,欣敬。红星帽给我的印象极深,心情激动,一夜未睡。
以上种种因素,促成我北上延安。谁能抗日就拥护;谁能改变邪恶社会就拥护;谁能帮助人民大众过上平安、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就拥护。
1938年3月,我和同学三人背着家人,离开学校徒步去延安。我们出西安东门,早晨,阳光好,我们踏上新的征程,走向革命的起步。当时的思想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一心为求得上战场,直接为抗日做事。前面,延安在召唤,走在路上,什么困难都不怕。在路上见到佩戴八路军臂章的人,见到从全国四面八方奔往延安的青年,激动不已;后面,西安在跟着我,有爱国、革命思想鼓励我,中国在觉醒,要起来救自己;家乡在跟着我,有饥饿、恐慌。看到延安,喜欢,什么都新鲜。住进抗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法,新的生活方式。初学马列著作,认识和了解共产党,从以下这两个方面:一、从理论、宣言、政策等方面。其主张代表了人民心愿,抗日爱国,不压迫人民,召唤了成千上万忧国忧民的苦闷青年;二、从日常具体生活。如,毛、朱生活、衣着,同群众接触,同士兵打球,看到好的党员,心里敬佩。看到人与人的新型关系,生活充满革命热情,和高尚的理想与信念。我思索,我对照国民党区,打破了我只做有益社会人,不加入任何党派的观念。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宣誓,十分激动,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人,独立的人,有庄严的社会责任的人,不会被旧社会吃掉的人。革命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干?什么社会制度?怎样解决中国问题?说不清。
1939年,组织派我回本县工作,到某小学教书,党组织强,离县城远,好活动,在附近农村培养进步分子。身边有特务(曹某某)侦察进步教师;脱党分子,装进步(荆某某),实为内心阴险。
1940年夏,我二次上延安。父母亲担忧,知道参加革命艰苦、危险,亲友认为胡闹,是险途。父母年事已高,生活有困难,不愿独子远行。善良开明的父母亲看我下了决心,理解和同情我的愿望和选择,口说同意,眼里流泪。我答应父亲的叮嘱:要有作为,但不做官。为解决革命和照顾老人的矛盾,留下新妇在家照料父母。不革命不行,不爱父母,能爱天下人么?想到,万一做了亡国奴,则太可怕。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都爱国,如岳飞、文天祥、陆放翁、辛弃疾、苏武、屈原等,对我影响很大。
二次上延安,是由组织调去的。离开家乡,放下父母亲,确是下了长期的决心。这次去,不是个人行动,不仅为抗日,还想到未来,赶走帝国主义之后,改造中国,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较系统读马列书籍,进一步认识党,自己思想起了较深刻变化。自觉以革命为己任,以延安为家,自己的路选对了,走定了。
延安,是我走上革命的人生新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