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周贇老师多年来所写的法学随笔精品文章的汇集,书稿内容分为法观念、法文化与法律制度,法学、法学者与法学院,法舆论、法适用与司法改革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周贇老师对司法、法理学、法律文化的个人独特思考与观点。
|
關於作者: |
周赟,1978年生,男,江西宜丰人,法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社会兼职有:《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主编、厦门大学法学院“司法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培训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福建省分院兼职教授、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等。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哲学、法律语言学与司法改革理论,迄今共在《读书》、《文史哲》、《中外法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学术文章110余篇,其中有十数篇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理学·法史学》及《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出版《司法决策的过程——现实主义进路的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个人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部、司法部以及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2项,其他课题若干;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青年佳作奖1次,厦门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其他奖若干。
|
目錄:
|
目录
法观念、法文化与法律制度
食狗肉、现代性与法治
传统的承续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
文化传承:虚构后否弃还是批判后重建
普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不设结婚冷静期
重思权利话语系列
道德面前,法律该当何为
提高性同意年龄是懒人思维
转型社会中的刑法更应谦抑
醉驾入刑否议
食品安全问题频爆,谁之过
城管执法的困局及其因应建议
法学、法学者与法学院
关于教材的个人心路历程
法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得失相依河东河西
学术批评、学术打假与人身攻击
论文查重是个什么鬼
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
牛津大学访问琐记
法律哲学与牛津的法学学术传统
法学院有什么用
貌合神离的英美法
科学与解释
学会学问,享受生活
法科学生的学习目标
法科学生的气质
我们当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
母校中青院校友会访谈实录
法舆论、法适用与司法改革
民意、舆论与司法三题
谈司法观念中的“高大上”腔调
司法缘何众口难调
疑难案件更要注重说理
司法官角色的三个比喻
也谈事实认定即猜谜
司法与数据
物证技术的谦抑与无罪推定的限度
形式正义:更合适的办案质量衡量标准
|
內容試閱:
|
序:为何名之为“缘木求鱼”?
《孟子·梁惠王上》曾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关于如何“抚四夷”的对话。最后,孟子对梁惠王意欲通过“兴兵甲”方式来达致此目的的做法,提出了警示,所谓“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一般认为,“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就源自这段对话。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把这个成语翻译成这样一个现代文的段子:
张三与李四两个人在闲聊。张三问李四:“你今天准备干啥去?”李四说,“我想去捕鱼。”接着回问了一句,“那你今天干啥?”张三的回答是,“我也准备捕鱼去。”张三刚回答完,回头一看,却发现李四不见了,于是,当然到处找。
这时,从树上传来了李四的声音,“嘿,张三,我在这儿呢。”张三有点儿困惑,于是问:“李四,你不说要去捕鱼吗,干吗上树啊?”李四一边爬一边说:“对啊,可是你说你也要去捕鱼,为了提防你跑到我前头,我不得拼命爬?”张三当然还是不理解,“可是,你知道鱼是什么,以及鱼在哪儿吗?你就拼命爬?”李四还在一边爬一边说,“那我不管,爬了再说”……
谢谢您耐心地看我这么啰唆地讲完这个故事。现在,我想请问您:我们今天的有些做法是不是颇有李四般缘木求鱼之意味?
譬如,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设计各种具体改革举措之前,是否认真讨论过司法这条“鱼”本来是什么、又本来应该在哪儿?抑或更多的情形是,一说改革就开始“飞天”“遁地”“潜水”“爬树”等万法齐备?
又如,在法学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法学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本相?我们是否想过当前的一些具体改革举措,如全省统一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全校统编教案,除了便于行政管理的开展以外,会造成对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某些妨碍?甚至,是否与当前中央厉行的“放管服”这一大“鱼”(方向)相悖?
再如,在我们复兴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认真研究过,“传统”到底是个啥?以及,到底何谓发扬优良传统的妥切方式?更进一步地,当下世代在传统面前只是消极的承受者,还是传统是当下世代的对象,而当下世代在其中才是真正的主体?
……
在这本文集中,收入的是我这些年关于司法、司法改革,法学、法学高等教育,以及传统和制度变迁的一些思考。坦率讲,我越是思考,我就越对当前的一些具体做法感到忧虑——我一直强调“具体”,是因为我对改革方向并没有异议。
在这个意义上,为本文集取名“缘木求鱼”,表达的正是我的一丝忧虑。
另外,我之所以名之为“缘木求鱼”,也在于表达如下这样一种调性:淡定而固执的书生气。俗语云,“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的家人朋友则经常提醒(抑或为“批评”)我“太幼稚”“太迂腐”。前者说的大概是,书生既不会耕地种粮,也不会打仗杀敌;后者的意思则肯定是,我总是过于纠结于逻辑以及逻辑的圆洽性,却忘记了经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往往并非逻辑的展开。因此,我完全可以预见,当有人看到这部文集时,很可能会说,“即便你讲的这些逻辑上能成立,理论上讲得通,但如果决策者看不到甚至社会大众都懒得关注,有用吗?”
不能说如上俗语或我家人朋友的说法没道理,但我始终认为:如果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所有的职业群体,都可以、能够坚持自己真诚认为对的东西,并且坦率地去做、去追求,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成为更好的社会;而如果这种追求,能够符合或至少不违背人情伦理以及法律制度,那么,这社会一定就是——用福建普通话讲——“灰常好”的社会。
换言之,我从不奢望自己的观点一定能引起什么回响,但我认为,只要足够真诚,哪怕很可能是无用功,也值得一试。在这个意义上,我说,“缘木求鱼”就是一种淡定地、真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书生气”。
我觉得,自己在写收入本文集的这些文字时,还蛮真诚的;当然,我也相信或至少希望它们并没有违背法理伦常。所以,再次强调,尽管我不认为蕴含在这些文字中的思考一定能成立,也未必能引起什么回响,但我还是不揣冒昧,把它们集结、出版了。
收入本文集的所有文字,绝大部分都曾有幸在各类报刊发表。但为了保留思考时的“原貌”,在收入本文集时,那些公开发表过程中基于编辑工作需要而作出的调整,对之一一“复原”。所以,如果您碰巧有兴趣,想依据文集中的标题检索相关发表信息,未必能够成功。此时,请您不妨以文中的一句话为基准进行搜索。
另外,考虑到有时间上错位的问题,因此,在整理过程中,有些文章我加了“作者按”,有些地方我则用“*”加了脚注进行说明(用数字序号脚注的,写作时用的是“原”注)。
2018年暑假,我到甘肃酒泉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法律方法论坛”。因下午议程结束后并没有返回厦门的航班,所以,只能住下。准备吃晚饭时,偶遇同样境遇的广西大学魏敦友教授。魏老师是我的师长,但却高看我一眼,在讨论问题时把我当朋友看——对于这种率直、坦荡,我除了喜欢,就是羡慕;同时,还遇到知识产权出版社两位美女编辑齐梓伊、唱学静——这里的“美女”,不是泛称,而是写实,因为两位女士都很优雅,并且又都对学术抱有严肃、真诚的心,所以,至少在我看来,是真美。于是,相约一起吃饭、聊天。
然后,就聊到了文集出版的事儿;再然后,才有了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集子。
我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机会发表文字的各类报刊、平台,作为一个思考者,有地儿公开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无疑是幸运的;我还要感谢齐梓伊主任、唱学静编辑,没有她们的看得起,没有她们对真诚思考的真诚,该文集很可能不会有幸通过知识产权出版社面世。
当然,我也要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思考、成长的家人、亲友、同事、学生,因为,正是他们,才构成了我思考、成长的原动力。
2022年8月6日
定稿于靠山临海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