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与思政元素

書城自編碼: 383697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高萍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84383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NT$ 286.0
全彩图说中华典故: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全彩图说中华典故: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NT$ 286.0
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生活养生)
《 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生活养生) 》

售價:NT$ 234.0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相泽沙呼作品集(心灵侦探城塚翡翠+城塚翡翠倒叙集)(共2册) 》

售價:NT$ 926.0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 》

售價:NT$ 354.0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售價:NT$ 780.0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售價:NT$ 671.0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售價:NT$ 66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童年的消逝 》
+

NT$ 309
《 新闻业的怀乡病 》
+

NT$ 384
《 自媒体写作,从基本功到实战方法——迈出下班后赚钱的坚实一步! 》
+

NT$ 284
《 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第二版) 》
+

NT$ 342
《 新闻评论实战教程 》
+

NT$ 660
《 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 》
內容簡介:
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专业是学科与社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本书聚焦作者所在的传媒类专业,基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学理逻辑,以 2018 年教*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政策性依据,针对“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围绕本科教学的高等基础性和专业性架构课程模块,开掘传媒类专业的思政价值、思政维度、思政理念、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思政意识等与传媒范畴的关联性,进而探寻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關於作者:
高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学科点研究生导师,学校本科教学督导文科组组长。1999年获得北京市职称办评定的第一位“广告学”高级职称;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与企业共同创办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并任院长和广告学学科带头人。曾被《广告人》期刊评选为首届“中国当代杰出广告人”;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先后承担各级课题及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等工作;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人民日报》《中国出版》《现代广告》等发文,迄今公开发表各类学术研究成果360余万字。
目錄
第一章 学理与思政理念
一、“传媒类教育”范畴
二、高校传媒类教育的学理基础
三、媒介融合的学理逻辑与思政理念
四、高校传媒类教育的思维方法论
第二章 专业与思政目标
一、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规格与思政目标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思政目标
三、“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思政目标
四、“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思政目标
第三章 课程与思政元素
一、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的规范化
二、传媒类专业课程的底层逻辑与思政元素
三、传媒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与思政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谈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话题性不强。面向具有书写表达力的传媒类专家、学者和教师这个群体,谈新闻传播学学科类各个专业的一、二、三,颇有些自黑的预设。但是,笔者还是要写!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传媒”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培养皿,而教育是一种唤醒。
这是一本写给高校教师的书,尤其是写给从事传媒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同人。教师的角色何当?在高校工作,不仅能使你“进京”留在大城市、保金饭碗、拥有稳定的谋生方式,还必须看到大学校园里的每个课堂、每张讲台赋予你的责任远远高于以上的一切。在高校办公区里,常可以听到教师口中的“孩子们”,这个称呼并不一定代表你有多么爱学生,有时反而感到有些“作秀”的成分。实际上,在教师面前,“孩子们”已经成为“学生”,学生有学生的
规矩,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规格,教师有责任对他们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真心关爱。如果没有这般情怀,一批又一批进入高校的教师就可能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评职称、搏项目、拿经费、解决大城市户口等问题而去竞争那些名分或荣誉,甚至不惜各种手段,“卷”入身份外壳化包装的旋涡中。
迄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高校传媒类专业的迅猛发展,亟待办学主体梳理本科专业教育的学理性、思政性和技术性,采用一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评估方法测评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以此作为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学养的“抓手”,在本科专业师资实力薄弱的地方遏制传媒类专业的野蛮生长。
2021 年 9 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次重要的鞭策,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担当!尊重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客观基础;坚持科学与人文价值取向的结合,是大学生构建专业思维理念的认知逻辑。
国家关于高校“新工科”“新文科”范畴的指导意义何在?本书所要阐述的“传媒类专业”,正在社会传媒业界的牵动下从传统“文科”走向现代“全科”。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可有同一性,但其研究范式绝不可归一。
互联网是全球的,传媒是世界的,传播生态下的共同体已经形成。“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但使传播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障碍,也带来了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的变迁,引发了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研究转向,更将带来全球传播秩序变革的契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其学业选择和价值观养成正处在摇摆甚至震荡中;面对数字网络与智能设备的全面渗透,当代传播环境和传媒工具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升级势在必行。如此关头,当学生提出某些问题,责无旁贷要走上讲台的专业教师怎么开口?怎么解读?怎么结论?相信有一些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困惑过、选择过和讨论过。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有的需要改变,但有的绝对不能改变!如何变革?依据何在?党中央的媒体融合战略和新时代新阶段的创新发展政策与目标如何体现在院系级管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中?高校的管理者和有关部门每年都对教育改革问题提出明确的计划,每年也都给予相当的经费投入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上,但是成果如何呢?学生满意吗?教师满足吗?专业教学管理和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永远是培养高质量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保障,但就目前总体而言,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和“课程”意义的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对于近年来高校主管部门倡导的“课程思政”还不能给予精准和全方位的把握。
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专业是学科与社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如此,本书将聚焦笔者所在的传媒类专业,基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学理逻辑,以2018 年教*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政策性规范依据,针对目前在我国高校占比较大的“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大专业进行课程模块架构,进而探求和分享传媒类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价值看点
1. 以课程的底层逻辑坚守本科教学的“高等基础性”和“高等专业性”与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方向性”和“研究探索性”不同,本科教育具有“高等基础性”和“高等专业性”两种本质属性 , 由此决定了本科教学在专业课程架构上要具有系统性和框架性。本书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层层挖掘传媒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课堂等场景下的一系列职场动作,有规定的、有创新的、有学术的、有实践的、有课上的、有课下的,都是高校同人在彼此同理心中的相互感应和理性反思。完整性的学科知识框架意味着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内容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中心;钱学森也提到,关于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要由学科历史、基础
理论、应用理论三个部分组成。依照传媒类专业课程在学理上的底层逻辑,本书在专业核心课范畴之上增加一个“主课”概念,即超越于专业核心课(构成专业框架的系列要素课程)的学科级基础必修课,在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的同时,着力在“当代”“思政”和“科技”三个关注点上。
“传媒”议程设置中的取景与选框已经自带导向;“传媒”的内容诉求中已经自带立场;“传媒”的话语方式中已经自带逻辑。这些早已打下传媒人自身的意识形态烙印。传媒类专业理论课程自身带有与生俱来的“思政”属性。2.“课程思政”不是“课程 思政”传媒类教育的底层逻辑充满思政氛围。思政价值、思政维度、思政理念、思政目标、思政元素、思政意识等与传媒密切关联。从决策层倡导到执行层落地,每个环节自然流畅,顺理成章。切勿将“课程思政”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要求”。实际上,“课程思政”正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然。这里笔者无意将传媒类课程“泛政治化”,知识毕竟是知识,理论毕竟是理论。然而,传媒与传播不仅是社会科学,同时也具备人文学科属性,因为传播的对象是人!课程原理与思政价值是水乳交融的。课程思政不是政策指令,而是传媒类课程的学科要求。读文件讲报告是“课程 思政”,课程思政是传媒类专业课程的底层逻辑关联。多数高校教师的学业背景是学科型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类专业需要任课教师学养深厚、视野宽广、情怀博大、思路常新、理念先进。
3. 线下与线上同质课堂,科研与教学同向进益“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文科知识的日常化和软脉络常常难以抓住学生,如何使学生课上兴奋过瘾,课后意犹未尽?这个标准并不高,却很难做好。
学术要硬核化。学生已经耳濡目染的东西不能在课上现象级重复。前几年大学生热衷的短视频(现在有些学生不再热衷)以节奏快、耗时短、内容新、社交强及多感官联动等优势被社交化,进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后很快成为搭建讯息、获取社交、供人们娱乐消遣的新载体。这时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短视频大数据的应用上,以求流量变现,追求商业效益的最大化。而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提出的“分享人类学”和“人类学虚构”等观念,却能让学生看到短视频市场背后的人性追随。上新理论,上高层次,理论和实践碰撞出的不仅是学术火花,还有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的方法论等,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对喜闻乐见的传媒现象进行学理解构,正是传媒类本科教育“高等专业性”的要求。故此,教师已经获得的学历、职称、权位等,都不一定能够替代或代表真学识,学生信服的是言传身教的“大先生”。
再如,关于“媒介融合”,“融”什么,怎么“融”似乎已经老生常谈了,从学理到政策不仅有学术概念和执行方法,也有政策指令和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至今,讲媒体的专业教师如果仅仅通过有限的理论阐释不一定能够理解通透。如何判定“媒介融合”,即是否从相“加”阶段迈向了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是政策指导,也是专业实践,还是课程思政。今天的社会发展变局需要传媒类专业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深度研究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学理逻辑。
当代技术驱动下的“传播”甚嚣尘上。潮起云涌的一次次传媒事件印证着马克斯·韦伯的预言:社会生活将成为由“技术”统治的实验室。有些算法建模、有些内容观点、有些作品案例固然产生了商业回报,但在文化品位和精神价值上却不一定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我国的政策导向。“科学知识是一种平行的分布式体系”,需要在人文学科的范畴下进行审视和价值判断。在传媒类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和课程教学的相关性最近,课程思政与学生心灵的“量
子对撞”最可能发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上,为了今天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专业人当做专业事。
二、内容特色
1. 强化“科技观”,贯通“当代科技”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发挥技术的正能量,同时以人为本理性防范“技术的报复”。传播是人类的精神交往,传媒类教育首先应被纳入人文学科范畴,而不仅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大数据、算法、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MR、XR、CR 等技术在随时影响着传播效果:XR(扩展现实)对虚拟现实的延伸技术,为多媒体展厅提供了迭代升级的新机会;CR(影像现实)虽然解决了视角问题和晕眩问题,却也能以假乱真,干扰人们对真实场景的识别,为“假新闻”提供了有效工具;面对元宇宙或超元域 , 引导虚拟世界的心理归真,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事物效率效果的提升,还能带来对人类本体可能的身心伤害。算法建模的效益追求,将人文学科范畴下的传媒与传播原理带入纯粹的商
业模式中。如此,亟待人们的清醒认知和理性防范,技术当用,但要选用。传媒类专业课程在人文学科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和导向性与生俱来,除了技术话语权,还应该同时密接思政。
2. 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与生俱来,与学科逻辑同伴相随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半截皮带”“半条被子”“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
不食湘江鱼”等红色故事不仅感动过我们,也感动了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这里,有多少感人的事迹等着我们写好、拍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品牌故事。新闻、广告、出版等传媒类行业都要讲导向,“品牌翻车年年有,是谁在惯着低俗营销”?坚持以文化创意正能量为品牌养生,故事可以“电视连续剧”般持续供给品牌迭代的永远刚需,使品牌形象生机盎然并不断升级换代。运用优秀文化创意品牌故事,需要专业传媒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学养,深刻理解人世间的情义、仁义、狭义、仗义、道义、大义和正义,挖掘学科逻辑中的思政元素,在品牌策划环节摆脱“阴谋论”之嫌,让阳光下的专业传媒人成就品牌的人性光芒。
3. 强势打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生态课堂角色泾渭分明,“只要能够保护好学生对名利之外价值的向往,只要能够保护好学生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努力,就值得”。这句话来自一位笔者钦佩的师长,他虽已退休多年,但始终在教育领域观察思考着、指导进益着。课堂上学生如果不听不学,教师就是“投入个寂寞”;学生发散性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纠偏会事半功倍。尊重学生,不能小觑 PPT 课件的牵引作用。
三、结构导读
专业是学科与职业的结合点,是学科知识与行业需求的交叉点。“新工科”“新文科”的发展必将使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传媒类教育,当代新闻传播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与思政元素 VIII
学学科类的专业人才,是在国家实施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文理兼备,具有当代媒介素养和人文学科的深厚底蕴,深谙传播与传媒学科知识与原理,掌握当代科技应用技能与技艺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章 学理与思政理念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传媒的本质是构建社会关系”。在这一章里,本书分析了高校传媒类教育的学理基础在于连接性理论、网生性理论、传媒技术的可供性理论和传媒影响力理论等;剖析了传媒类教育的思政价值,创新性提出人格、知能(知识与能力)和责任三个思政维度;解析了“媒介融合”的学理性和使“党和政府的主流媒体声音在全网场景中共情”等思政理念;梳理了高校传媒类专业研究需要的辩证思维、互联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及方法论原则。
比如,批判性思维的表征是理性、公正、自律;它是一种思维机制,具有质疑精神和反思习性;它是一种充满理性的精神气质,现实社会的哲学家已稀缺难觅,教育家更是凤毛麟角,很多不是囿于知识匮乏,而是不具备科学思维和先进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将批判性思维方法运用于传媒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才得以真正实现泾渭分明,正确站位,坚守原则,立德树人。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阐述“娱乐”的心理学基础,却要同时强调不能“娱乐至死”。
娱乐世界被粉丝及流量打造出的“明星”或“网红”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却影响到成千上万的社会受众;重视大数据应用的实证作用,却不能只唯算法模型论高低等。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对世界、对人自身的认识,从尊重主体、赋能主体、发展主体入手,以优化现实生活的实践为导向,促进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本身就是思政内容。教师在自身深刻领悟并进入个人教育信念之后,才能发出真实有效的诉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章 专业与思政目标
坚持本科高等专业教育的规格,这是办学的底线原则。在这一章里,本书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再现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思政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在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的专业基础性和通识性课中,设立加大课时加重学分的“主课”概念,以强调其地位(不仅必修);明确提出“传播学”和“当代传媒科技”作为基础性主课,“四史”系列专题和“当代媒介素养”作为通识性主课,这是作为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的四个基石性(主课)课程。
参照“2022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新闻传播学类 A 专业”的打榜名单,分析了“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广告学”专业排在第一名的三个院校资料,提出了以上三个专业办学的目标市场、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知识与能力结构,进而对照专业,探讨其本科人才具体的专业价值观和思政目标。比如,新闻学专业的价值观,我们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引导?书中使用大量篇幅,从学理到心理,从历史到现实,从国情制度到世界惯例等,力求回归初衷,寻回“新闻学”的本来面貌。本书提出了新闻专业精神里的速度、信度、温度、角度、尺度和高度六个方面的要素,简称“六度”。同时为应对新的传媒环境,力求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再如,关于“策划”的“阳谋”与“阴谋”的异质性问题,与笔者以往写过的广告学学术著作的观点相比有所进益,笔者不提倡“策划”这一概念的泛用,在新闻的议程设置和广告的营销传播中,可以有策略,但不能进入完全的策划状态。这应该是给新闻传播学类所
有专业的学生一个在根向属性上的奠基石,一个不能动摇的理念,是专业价值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与思政元素 X观,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课程与思政元素
先规范,后创新,这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原则,也是本书的底线。关于传媒类专业课程架构,本书在学科类知识“主课”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类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方向课四个模块组成。主课与四个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主要揭示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然后,笔者以“广告学”专业为例,具体分析了“广告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框架性,并解构了这些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归纳与演绎,场景转换,课程将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的培养目的。本书在这一章里着力于反思和探索传媒类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进一步整合和构建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素材库。
这是一个互为师生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对于目前高校课堂的兴趣和认可程度是教务处和授课教师们事先不敢乐观的。“破局”的首选是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对象化”设计:教师备课的切入点应该是学生的“密接语境”,即学生所在高校、所在院系、所在专业的办学定位,这些定位往往与社会行业机构关系紧密。其实,众多大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就在我们身边,且多数都是思政元素。学习的本质首先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和个人幸福感。知识与能力,技术与方法,不都是工具和途径吗?!
“狮子不必咆哮。”任课教师是否认知到心,爱心到位,责任到岗,从开课的第一张 PPT 课件就能反映出来。本书在多处以“关注点”的形式提醒任课教师在备课等环节充分准备这些涉及课程内容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思潮等热点。
让思想的力量去赢得学生!
在书稿撰写期间,正值笔者参加了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专题网络培训,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原院长李丹青讲授的专题“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差异点辨析及把握”,解答了关于高等教育本科学历的标准化规格问题,为了保留其权威性,本书将其相关内容直接引用于此。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李丹青的讲授及“学习公社”线上平台的支持和奉献。
在此,有必要特别说明:面向教师读者,本书选用了“PPT”的图片形式,其中一些就是笔者本人课堂使用的课件。有关图片或文字资料只要有明确出处的,笔者都做了引用标注;但是还有一些内容经年已久,实在难以找到出处。
如果原创作者觉得不妥,请直接联系笔者本人(微信号:Gaopingteacher), 先敬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