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阅读,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行为和习惯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把自己的大脑塑造成“读书的大脑”。
★零基础从阅读到输出,会读才会写,一本书让你成为阅读达人,写作高手
拥有成长型阅读思维模式:不自我设限,努力走出逆境,面对挑战;
循序渐进的读书计划:约见榜样人物及一年读365本,实现拓展知识广度;
配置图书70:20:10模式:70%时间精力用于阅读技能提升类图书;20%时间精力用于阅读增长经验和见识类图书;10%时间精力用于阅读感兴趣图书。
“离家出走式”读书,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体验。
寻找“平替”类图书,降低阅读难度。
A4纸阅读法,帮你锁定注意力,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避免回读。
拆解能力,阅读的底层能力,深度阅读,硬核输出,让阅读改变生活。
★资深互联网运营人筝小钱首部图书作品 筝小钱,资深互联网运营人,拥有20万读书课学员,10年读书变现经验,一年策划10余场高沉浸式读书会。曾为360、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等知名企业作培训分享。倡导快乐读书新理念——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滋养生命,不断成长
通过阅读,
|
內容簡介: |
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行为和习惯。培养成长型思维,把自己的大脑塑造成“读书的大脑”。
本书从每个人都能养成“读书体质”;扫清阅读障碍,分别从阅读环境创造、选书技巧、阅读方式等层面分析;解决速读、听书、重读、朗读、笔读等阅读时的一些小问题;分享5种基础读后输出方式,并且对整体输出效率和收益做了分析;讲述阅读的底层逻辑。书中有工具和方法,升华你的阅读体验。
|
關於作者: |
筝小钱
资深互联网运营人,拥有20万读书课学员,10年读书变现经验,一年策划10余场高沉浸式读书会。曾为360、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等知名企业作培训分享。倡导快乐读书新理念——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
目錄:
|
【目录】
如何培养你的阅读习惯
阅读,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行为和习惯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有效阅读的思维模式
如何开始自发快乐地阅读
一年应该读多少本书
循序渐进的读书计划
配置图书的 70∶20∶10 模式
如何制作自己的书单
有效阅读,你需要重塑阅读观念
你需要破除的有关读书的几个刻板观念
始终牢记读书的目的
5 分钟阅读法
你也能养成“读书体质”
养成读书的大脑
书会滋养我们成长
读书不是修行,享受读书的乐趣
人与书相互成就
第2章 三大方法,扫除阅读障碍
“离家出走式”读书,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体验
去咖啡馆读书
去自习室读书
去图书馆读书
去书店读书
让大脑和读书形成正向刺激,读书不再犯困
给爱书排名,激发你看书的动力
搜索作者的故事,把读书变为“读人”,这样会更有意思
用听书的方式舒缓阅读疲劳
去自习室读书
每次阅读设定一个目标,读书不再分心
每次读书时,带着一个问题阅读
每次读书前,设定一个应用范围
每次读书前,想好一种拆解思路
让你读了就记得住的读书法
为什么总是记不住
主动加深思考,吸收书中内容
调整阅读目的,多思考可以分享给谁
阅读游戏模型,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目标:围绕你当前最大的烦恼来确定阅读目标
规则:设计有趣的阅读闯关玩法
反馈:给自己一个通关奖励
体验:用请人代打的方式帮助理解
第3章 选书有妙招,轻松提升阅读力
选书的数量与类型
如何判断一本书的质量好坏
查看电商平台上的图书信息
阅读书籍的目录和正文试读部分
搜索和分析作者以往的作品
查看出版社和图书品牌
万一买的书跟预期不符怎么办
基础选书法:在电商平台上买书的方法
从问题出发找书
搜索同类书
搜索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籍
进阶选书法:稳准好的五大高效选书法
找“平替”型书,与知识积累相匹配
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更辛苦
如何寻找“平替”类图书,降低阅读难度
四象限书单法:根据性格选书
如何判断你选的书是否适合现在读
高效 T 型书单法:匹配你的技能目标
主题阅读法:提升阅读力
第 4 章 高效能阅读
如何才能快速阅读
什么时候你需要快速阅读
如何开始快速阅读
读书时总是回读,效率低怎么办
什么是 A4 纸阅读法
如何应用 A4 阅读法
读书不专注,可以听有声书
听书的优势
听书的弊端
什么人适合听书
如何灵活调配听书和看书的节奏
真正的阅读,是重读
重读的时候,你会有新收获
重读时,能与过去的自己重逢
重读,能遇见不同时期的自己
如何重读
读书时有必要朗读吗
朗读的价值
朗读有助于理解高难度文章
朗读能触动你的延伸思考
朗读有助于你的写作
什么时候朗读
读完记得牢,阅读更高效
什么是“笔读法”
为什么一定要试试“笔读法”
从读者到抄写者
第 5 章 读后输出,把读过的书变成财富
读书笔记:输出的基础
5 分钟笔记法
10 ~ 15 分钟笔记法
30 分钟笔记法
2 个小时笔记法
荐书稿:稳定的输出方式
种草型和带货型荐书稿
如何写荐书稿
荐书稿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图书带货视频的录制和发布流程
书评:积累与变现共存
写书评前的思路梳理
如何写书评大纲
书评的价值
社群领读:现代阅读新形态
为什么读书会成为新形态
什么是社群领读
社群领读稿如何写
解书成课:输出的主要方式
什么是解书成课
零基础解书成课
一门课上架的全流程
读书的 N 种输出方式
五种读书输出方式
不同变现方式的效率与收益
新手该如何读书输出
第 6 章 深度阅读,硬核输出,让阅读改变生活
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一本书
尝试吸收书中观点
完成阅读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带着观点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
拆解能力:阅读的底层能力
什么是拆解能力
如何锻炼自己的拆解能力
几种常见图书的拆解方法
用读书指导学习,用学习检视读书
每年读 50 本书,完成一次英雄之旅
完成学习之旅圆环
成为更好的自己:三个学习之旅圆环实操
私家珍藏:对我帮助很大的书
|
內容試閱:
|
阅读,一种后天可以习得的行为和习惯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书籍可以滋养我们的生命,这种滋养是潜移默化的。
在开启读书这场旅行之前,让我们先做一道测试题。
你认为下面两个目标中哪个更容易实现:
1.一年读完 50 本书;
2.掷 100 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次数达到 60 次。
你的选择是什么呢?有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测试中选择了目标 2。或许我们会认为,既然每次掷硬币都有 50% 的概率出现正面,那么在 100 次内出现 60 次正面的概率并不低。但以我们自身或身边人的阅读情况来看,很多人从未在一年内读完 50 本书。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在 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 4.94 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 9.1 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 6.2 本。综合来看,中国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只有 15.3 本,距离 50 本的目标还很远。
我们读书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我无数次想埋首书本,但除了小说,其他类型的书很难读进去。”有人说:“我读得很认真,但往往读了很长时间,却没读多少页。”也有人说:“我没读多少页就累了,于是把书合上,放在一旁。再次翻开时,已是几周之后。此时,我早已想不起上次的内容。”
曾经的你是否也是这样?
虽然我们经常制订读书计划,但总是半途而废,在持续的自责中经历着“计划——尝试——失败——再次计划”的循环。
正因如此,我们可能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当初上学时就不擅长读书,现在也一样——而那些阅读量惊人的人,本身就天赋异禀。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藏在你的思维方式里。
有效阅读的思维模式
让我们再来做一道测试题。
下列哪些选项是你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认同的:
我的能力已经基本固化,不会再有大的提升;不管我怎样努力,我的能力都不会得到提升;如果不断努力,我的能力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不管现阶段如何,我的能力都可以持续得到提升。
根据《终身成长》一书所述,选择 1 或 2 的人拥有固定型思维,他们会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选择 3 或 4 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他们认为人的品质并非一成不变,虽然天赋、资质、兴趣、性情等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变和成长。
想一想,你的思维方式属于哪一种?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通过一项研究,验证了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他将 70 名 11 岁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拥有成长型思维,另一组拥有固定型思维。
德维克为两组孩子准备了相同的测试题,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时,研究人员会提前给出提示,每测试完一道题,研究人员会告诉受试者对错。最终,两组受试者的成绩并无明显差异。第二次测试时,研究人员事先不给提示,每测试完四道题给一次反馈。
测试条件发生改变后,两组受试者的成绩开始出现差异。当两组受试者收到“回答错误”的反馈时,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倾向于寻求更有效的解题策略,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则无法接受。被问到“解题时遇到哪些困难”时,前者会说“我没有努力尝试”或“题目比练习时难”,而后者则认为“我不够聪明”。
在第二次测试中,研究人员允许受试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一半以上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说“问题越来越难,我也要更加努力才行”,或者“冷静点,慢慢来”;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几乎不说这些话。当遭遇失败时,前者会说“我没有好好集中注意力”,后者则会说“哎,认输吧”。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一组脑电波检测结果显示,当收到“回答错误”的反馈时,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害怕再尝试新的挑战,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尝试使用新的策略去应对挑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会自我设限,而是将失败看作变得更好的契机。他们会认为,只要继续努力,就能走出逆境。因此,他们更敢于面对挑战。
既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么思维方式可以改变吗? 2007 年,德维克教授通过另一项实验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以中学生为对象,将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分为两组,教授一组一般的学习方法,教授另一组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结果显示,在成绩获得提升的学生中,有 76% 接受了成长型思维教育。这项实验表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成长型思维。德维克教授指出:“头脑不是固定不变的。头脑和肌肉一样,练习可以使之更有力量,所以认真努力能变得更聪明。”
我也曾是一个拥有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每次遭遇失败时,我都会感到压抑和自我威胁。为了逃避痛苦,我开始自欺欺人,以“读书多的人都有读书的脑瓜,而我没有”之类的理由逃避现实,直至沟通问题严重影响到我的职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对沟通方法类的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沟通方法相关的书时,我第一次有了沉浸其中的奇妙体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的读书之旅始于偶然。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在一年内读完 100 本书。但是,我做到了。
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不相信自己可以发生改变,那么不管接下来我分享什么方法,都很难让你获得成长。我们固然会受到环境、基因等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但在可控范围内,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变,如“一年读完 50 本书”。相反,像掷硬币这种事情,我们只能依赖概率和偶然性。与其依赖运气,不如自己努力。
除了思维模式,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能让大家的阅读量差距如此之大。思维模式又和读书时的大脑反应有关。
20 世纪 80 年代,维特洛克博士提出:“阅读文本时,我们不仅阅读字面意思,还会创造新的意思来促成理解。阅读文本的同时,我们启用了包含知识和经验的记忆,来构建文字与句子、段落和文章之间的关系,赋予文本以意义。”
也就是说,读书并不是一个单纯依靠视觉的过程,一个人在读书时,大脑会通过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与记忆和感情部分统筹结合。在读书之旅的不同阶段,大脑的统筹效率是不同的。脑部造影显示,在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大脑通过脊神经后根来理解文字,此时,脑神经传递信息速度慢、效率低;当一个人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后,他的大脑会通过脊神经前根来处理信息,大脑的效率也更高。随着阅读量越来越大,人们逐渐不再使用基础的两侧大脑活动体系,而会使用更高效的左脑系统。
当阅读量少的人仍在逐字逐句解读文本时,成熟的阅读者已经构建好了解读系统,这一现象背后的生理原因正是如此。
不过,如果你刚开始学习阅读,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借助大脑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变成“读书的大脑”。正如萧伯纳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自我,而是创造自我。”
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大脑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让那些经验和阅历丰富的作者走进自己的生活,借助书中的知识、方法、技巧、启示,放大自己的优势,打破资源匮乏的困局,最终像德国文学家马丁·瓦尔泽说的那样:“我们在阅读中成为自己。”让我们通过读书来滋养生命,不断成长。
现在,你是要培养一个“读书的大脑”,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天生无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