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世界上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傅雷
·一部美学大师傅雷带给大众的艺术启蒙之书。在浮躁的生活中,用艺术抚慰心灵。字里行间,感受傅雷的赤子之心,读懂他对生命的认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美好的追求。
·内容丰富:包括文学、翻译、美术、音乐四大主题,38 篇文艺评论,58 年人生感悟。收录文艺大师傅雷对罗曼罗兰、张爱玲、巴尔扎克、塞尚、刘海粟、黄宾虹、贝多芬、莫扎特等辛辣直率的评论,语言平易流畅,适合大众阅读。
·精美彩页插图:精选数十幅插图,囊括本书所提到的世界知名文豪的手稿、艺术大师的画作、音乐巨匠的乐谱等。读者可以更好地对比阅读,一书在手,不必身在博物馆,就能跟随美学大师傅雷徜徉在艺术世界中。
·纪念傅雷诞辰 115 周年特别收藏版:全彩四色印刷,线装裸脊锁线,180度摊平,无障碍阅读。装帧精美,工艺考究。
|
內容簡介: |
《傅雷谈艺录及其他》收录了傅雷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和文艺书札,涉及文学、翻译、美术、音乐等文艺领域。跟着作者轻快的笔触,读者仿佛徜徉在艺术的花园中,欣赏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在欣赏的同时,作者也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不断追问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深入浅出,令读者受益匪浅。本书分为“谈文篇”和“谈艺篇”。“谈文篇”中分享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论张爱玲的小说》《读剧随感》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如《翻译经验点滴》)。“谈艺篇”则对美术、音乐的梳理和欣赏(如《致黄宾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
|
關於作者: |
傅雷,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早年赴法国研习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傅雷致力于法语文学艺术作品的译介工作,译有《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他对中西画论及西方古典音乐造诣颇深,著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谈艺录》等。与儿子傅聪谈论艺术与精神的书信收录于《傅雷家书》。
|
目錄:
|
谈文篇
雨果的少年时代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弁言
罗素《幸福之路》译者弁言
读剧随感
论张爱玲的小说
《历史的镜子》
《勇士们》读后感
杜哈曼《文明》译者弁言
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
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译者序
巴尔扎克《搅水女人》译者序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
关于巴尔扎克《贝姨》的翻译
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
翻译经验点滴
关于译名统一问题的意见
谈艺篇
泰纳《艺术论》译者弁言(初译本)
塞 尚
刘海粟
薰琹的梦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
我们已失去了凭藉——悼张弦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观画答客问
庞薰琹绘画展览会序
泰纳《艺术哲学》译者序
致黄宾虹
致刘抗
《宾虹书简》前言
音乐之史的发展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肖邦的少年时代
肖邦的壮年时代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乐曲说明(之一)
乐曲说明(之二)
与傅聪谈音乐
傅聪的成长
附录 傅雷自述
|
內容試閱:
|
论张爱玲的小说
前言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也许真是过于意外而怔住了。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且文艺的长成,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慎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问题。
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是不成问题。其实,几条抽象的原则只能给大中学生应付会考。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像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战争与和平》的原稿修改过七遍——大家可只知道托尔斯泰是个多产的作家(仿佛多产便是滥造似的);巴尔扎克一部小说前前后后的修改稿,要装订成十余巨册,像百科辞典般排成一长队,然而大家以为巴尔扎克写作时有债主逼着,定是匆匆忙忙赶起来的。忽视这样显著的历史教训,便是使我们许多作品流产的主因。
譬如,斗争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题材。对,人生一切都是斗争。但第一是斗争的范围,过去并没包括全部人生。作家的对象,多半是外界的敌人:宗法社会、旧礼教、资本主义……可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外来的苦难,至少有客观的原因可得而诅咒,反抗,攻击;且还有赚取同情的机会。至于个人在情欲主宰之下所招致的祸害,非但失去了泄仇的目标,且更遭到“自作自受”一类的谴责。第二是斗争的表现。人的活动脱不了情欲的因素;斗争是活动的尖端,更其是情欲的舞台。去掉了情欲,斗争便失掉活力。情欲而无深刻的勾勒,一样失掉它的活力,同时把作品变成了空的躯壳。
在此我并没意思铸造什么尺度,也不想清算过去的文坛;只是把以往的主要缺陷回顾一下,瞧瞧我们的新作家把它们填补了多少。
…………
结论
我们在篇首举出一般创作的缺陷,张女士究竟填补了多少呢?一大部分,也是一小部分。心理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力,在她都已不成问题。这些优点对作品真有贡献的,却只《金锁记》一部。我们固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只产生杰作,但也不能坐视她的优点把她引入危险的歧途,更不能听让新的缺陷去填补旧的缺陷。
《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以题材而论似乎前者更难处理,而成功的却是那更难处理的。在此见出作者的天分和功力。并且她的态度,也显见对前者更严肃,作品留在工场里的时期也更长久。《金锁记》的材料大部分是间接得来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时代,环境,心理,都距离甚远,使她不得不丢开自己,努力去生活在人物身上,顺着情欲发展的逻辑,尽往第三者的个性里钻。于是她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至于《倾城之恋》,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了客观探索的机会。她和她的人物同一时代,更易混入主观的情操。还有那漂亮的对话,似乎把作者首先迷住了:过度地注意局部,妨害了全体的完成。只要作者不去生活在人物身上,不跟着人物走,就免不了肤浅之病。
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决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巴尔扎克不是在第一部小说成功的时候,就把人生了解得那么深,那么广的。他也不是对贵族,平民,劳工,富商,律师,诗人,画家,荡妇,老处女,军人……那些种类万千的心理,分门别类地一下子都研究明白,了如指掌之后,然后动笔写作的。现实世界所有的不过是片段的材料,片段的暗示;经小说家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诚,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陪着他们作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经历的经历。一切的大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这些平凡的老话,张女士当然知道。不过作家所遇到的诱惑特别多,也许旁的更悦耳的声音,在她耳畔盖住了老生常谈的单调的声音。
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时骚动着,要求一显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写作的目的和趣味,仿佛
就在花花絮絮的方块字的堆砌上。任何细胞过度地膨胀,都会变成癌。其实,彻底地说,技巧也没有止境。一种题材,一种内容,需要一种特殊的技巧去适应。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探险史,往往就是和技巧的战斗史。人生形象之多,岂有一两套衣装就够穿戴之理?把握住了这一点,技巧永久不会成癌,也就无所谓危险了。
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机。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旧文体的不能直接搬过来,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辞直接搬用一样。何况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希望作者从此和它们隔离起来。她自有她净化的文体。《金锁记》的作者没有理由往后退。
聪明机智成了习气,也是一块绊脚石。王尔德派的人生观,和东方式的“人生朝露”的腔调混合起来,是没有前程的。它只能使心灵从洒脱而空虚而枯涸,使作者离开艺术,离开人生,埋葬在沙龙里。
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以外,世界究竟还辽阔得很。人类的情欲也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假如作者的视线改换一下角度的话,也许会摆脱那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或者痛快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我不
是鼓励悲观。但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
总而言之,才华最爱出卖人!像张女士般有多面的修养而能充分运用的作家(绘画,音乐,历史的运用,使她的文体特别富丽动人),单从《金锁记》到《封锁》,不过如一杯兑过几次开水的龙井,味道淡了些。即使如此,也嫌太奢侈,太浪费了。但若取悦大众(或只是取悦自己来满足技巧欲——因为作者可能谦抑地说:我不过写着玩儿的)到写日报连载小说(feuilleton)的所谓fiction(虚构故事)的地步,那样的倒车开下去,老实说,有些不堪设想。
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辞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多写,少发表,尤其是服侍艺术最忠实的态度。(我知道作者发表的绝非她的处女作,但有些大作家早年废弃的习作,有三四十部小说从未问世的记录。)文艺女神的贞洁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容易被污辱的。爱护她就是爱护自己。
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 :“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女士身上!
一九四四年四月七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