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展示了近千年课程史基于社会变迁的发展历程,用简明的语言叙述现代教育主要原则的逐步发展过程,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较为清晰、流畅且完整的课程史脉络图像。本书成书于20世纪初期,所讨论内容以教学法领域比较著名的思想家和工作者为纵向贯穿,每一章节独立呈现,将教学历程的发展置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下讨论。
|
關於作者: |
W. N. 海尔曼(W. N. Hailman,1836~1920),美国教育家,1885年获得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1904~1909年担任芝加哥师范学校心理学系主任。
|
目錄:
|
第一讲?了解教学法历史的重要性/1
第二讲?希腊:一般特征—斯巴达的教育—
????莱克格斯—毕达哥拉斯—雅典—梭伦/6
第三讲?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9
第四讲?罗马:努玛·庞庇里乌斯—一般特点—希腊
????文化的出现—西塞罗—塞涅卡—昆体良/32
第五讲?基督徒—16世纪—培根—夸美纽斯/43
第六讲?洛克—法国/55
第七讲?卢梭/66
第八讲?现代哲学家的影响:康德—费希特—
????里克特—叔本华—黑格尔—罗森克兰茨—
????赫尔巴特—贝内克—斯宾塞/78
第九讲?裴斯泰洛齐:传记/87
第十讲?裴斯泰洛齐:他的原则和观点/100
第十一讲?弗雷德里克·福禄培尔—幼儿园文化/110
第十二讲?总结—推论/120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
《教学法历史十二讲》(Twelve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Wilson, Hinkle & Co., 1874)的出现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自“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之后,教学法的研究即作为以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为主流的理论研究基础,旨在提供教学开发的“处方”即普遍性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既定教学程序,而缺乏一种深邃的历史视野与厚重的历史关怀,即无法从历史的演变脉络中寻找到自身客观存在的答案。196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的课程学者阿诺A. 贝拉克(Arno A. Bellack)在期刊《教育研究评论》(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上发表了关于美国课程史的经典论文《课程思想与实践的历史》(History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ractice),此文被视作课程史研究专门领域兴起的标志。此后,教学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专门独立的领域,在新史学的影响之下,历史学家开始从传统进步取向的教学发展解释模式转向以冲突及批判为特点的解释模式。可以说,早期在教学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之前,教育史研究领域从未间断对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这是因为研究教育的问题就不能不对课程教学内容发展等问题做相应讨论,因而,作为教育史研究的子领域,教学史的研究也深受传统教育史学的影响。但在新史学的影响之下,教学史的研究力求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摆脱教育史学中“辉格史观”渐进发展模式论述的研究框架。
众所周知,教学史以课程发展的客观进程为研究对象,是对教学历史领域的全部记忆。教学史学则是对教学史研究的反思,是一种学术史研究。教学史的研究重点在于具体地反映人类对于教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