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編輯推薦: |
《下元》讲述了有关下元节的来历的故事。道教里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解厄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因为大禹平定水患功不可没,几千年来,其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渐渐地,人们觉得下元水官对应的就是大禹。据说,下元节当天,禹会下凡为民众解决困难,许多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以求平安。
|
內容簡介: |
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面对滔天的洪水,人们手足无措,只得逃到山上避难。
当时部落的首领是尧,为了解除水患,他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荐鲧治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耗时九年,劳民伤财,洪水不但没退,灾情反而更严重了。尧死后,舜继位,他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无所作为,便治了他的罪,处死在羽山。
谁来治水?舜组织部落联盟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鲧的儿子禹是个精明强干、大公无私的人,众人一致推荐他。这时的大禹,正陷在父亲被杀的极端痛苦之中,他明白治水任务有多艰巨,但毅然决然地离开新婚的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怎么治水?禹请来了同鲧一起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然后亲自带人实地考察,为了便于治水,大禹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他来去奔波勘察地形,后来决定用“疏导”的方法根治水患,简单地说,就是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率领广大群众,浩浩荡荡地投入这场艰苦卓绝的治水战。他不只是个指挥者,还亲自参加劳动。穿着破衣烂衫,吃着粗茶淡饭,餐风露宿,废寝忘食。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的汗毛磨光了,脚指甲由于长期浸泡在水里而全部脱落了。
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里,大禹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来不及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下儿子没几天,他怕延误刚刚开始的治水计划,没有进家门;第二次,妻子怀中的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正赶上工程紧张,他没有进家门;第三次,儿子10多岁了,看见爸爸后,使劲把他往家拉,他只是疼爱地摸摸他的头,告诉他还要去治水,便匆匆离开。
黄河的水患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使他深得民心,人们歌颂他、感谢他,称他为“神禹”;他死后,人们设立禹王庙、禹陵,永远纪念他。
道教里十月十五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因为大禹平定水患功不可没,几千年来,其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渐渐地,大家觉得下元水官对应的就是大禹。据说,下元节当天,禹会下凡为民众解决困难,许多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香烛祭品祭祀大禹,以求平安。
修斋设醮:下元节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祈愿神灵:古时候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干燥的冬季里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江南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等皆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焚“金银包”: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祭禹:水官大帝禹是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在这一天会下凡为民解厄。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古时候人们穿着汉服乘彩船巡游,一般船上会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在月亮出来的时候,依次进行祭下元水官,并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
祭炉神:这一日,许多矿山、炼铁炼铜工场和砖窑瓷窑都要祭炉神,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用火炼丹,便被尊为行业性火神,称为烧窑祖师。祭祀老君时,还会聚会饮酒。古人认为,百匠之首是铁匠,宴会时要让铁匠坐上座。工匠,这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祭水神:各地的船家,从古至今保留着十月十五祭祀水神的活动,放河灯,祭河神,保佑船只平平安安,航行的人能顺利归来。
吃节令食品。下元节正值农历的收获季节,福建莆田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南方一些地方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北京过去做“豆泥骨朵”,就是现在的“豆沙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