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与市场上现有的有关慕课研究的著作、译著不同的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有较为丰富的理论阐述。尤其加强了慕课对学生学习机制的研究,从知识内化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1)慕课为什么被认为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率?2)从知识内化机制来看,慕课对学习者的影响在哪些方面,以及3)学习者对慕课的接受程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以三门慕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讲堂系列慕课、上海“C20慕课联盟”主干慕课内容)为研究对象,以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对慕课建设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访谈称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充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慕课、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慕课以及英国教育培训的慕课建设的案例,通过对高校学生、参加慕课的中学生以及参加英国远程教育慕课课程的中国教师的访谈,问卷反馈信息,了解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国外相关的慕课教育开展情况。
|
關於作者: |
阚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七年,在美国获得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数篇,出版英文论著一部,译著两部、个人著书三部;担任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国际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赫尔大学国际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专家。
|
目錄:
|
第一章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
一、慕课的勃兴
二、慕课勃兴的背后
第二章知识内化的基础:知识观
一、知识的价值与内涵
二、知识获取能力的内涵
三、知识获取的过程及其理论支撑
四、知识获取过程机制对慕课课程设计的影响
第三章知识分享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知识内化与慕课学习
二、知识内化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三、知识分享对知识内化的影响
四、知识分享过程对慕课的促进机制
五、慕课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分享行为
六、慕课课程与教学设计中的知识分享意愿
第四章知识内化理论对慕课课程设计的启示
一、主流慕课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内化视角下的慕课课程设计
三、知识内化指导下的慕课课程理论
四、知识内化理论在慕课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五、慕课课程设计过程中知识分享的障碍
第五章知识内化理论在慕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知识分类方法在慕课教学中的应用
二、前概念与慕课教学设计
三、元认知与慕课教学设计
四、知识内化、元认知与学习成效的关系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六、研究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当前,教育教学方式的突破和变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需,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一个方面,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现实挑战的必然回应。自2012年开始,慕课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发端于国际名校,几年来引得众多高校追随,并以便捷高效、趣味性强、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特性赢得了世界千千万万求知者的喜爱,引发了课堂的“反转”。慕课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似乎为大学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教育之窗,一度被认为必将带来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慕课基于对“学习大数据”的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开展针对性教学服务,因材施教,必将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慕课发展的十年时间中,应该看到,尽管慕课被高等教育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并且在实践中衍生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授课方式,但是对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来说,其实际影响力远远没有当初预期的那样带来颠覆式的变革。
在慕课学习的大数据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即在巨量的课程注册人数中,能够完整地学完一门课程并获得证书的学习者只有寥寥数百人。这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高门槛”:名校课程的难度意味着“开放”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习者;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量研究表明,网络学习的成绩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真正能完成课程的都是一流的、优秀的大学生。
为何在传统课堂学习中的佼佼者,仍然是慕课学习的胜利者?慕课学习明明为学习者提供了传统课堂学习前所未有的条件:相对充分的时间、海量的参考资料、同伴群体的互助以及开放式的评价环境……但是这些条件都未能成为学习者获得超越传统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胜法宝。
我国的慕课课程经过十年的发展,一度被认为会对高校教学或者社会学习产生革命性影响,实际上其耀眼的光环却在逐渐褪去。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是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慕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为了找到促进慕课发展的应对方法,必须追根溯源,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理,并且据此建立起研究现实问题的可靠分析框架。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弄清楚相关的基本问题,才能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现实问题给出正确的诊断和处方。遗憾的是,多数有关慕课的研究较少从认知方式的角度深入分析当前慕课学习的症结所在。虽然慕课的外显特征表现为互联网业态前沿的最新成就,其内核却与传统的教学过程有许多一致之处:授课、讨论、反馈、作业、考试等,无一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慕课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即二者发生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当中,将传统课堂体现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转变为慕课的“人与人依赖互联网相互交流”。这种转变的背后,需要的是对慕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系统的综合变革,而且随着代际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对互联网的熟悉、依赖程度加深,“人与人依赖互联网相互交流”将处于未来教育的核心地位。
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国的高等院校不仅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以迭代发展的方式跻身世界先进教育行列,更重要的是要避免照搬国外的一些概念而只将原来国内的电视远程教育改头换面一下,“打造”成一个慕课学习大国。慕课带来的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背后,需要的不仅是变革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组织模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慕课学习过程中认知方式的变革,以此实现对教育的“革命性的变革”。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只有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中国本土化的慕课才能从根本上闯出一条新路。
这是人类教育面临的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要从历史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一次教育变革。在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从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营造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上,制定中国自己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
本书系教*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知识内化机制视角下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为14YJA880027)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杜霞副教授撰写了第三章,卢立涛副教授撰写了第四章部分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