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編輯推薦: |
书稿内容为经济日报上的一百篇专栏文章,纵观全书,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的经济热点进行报道或评论,可以看到作者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围绕经济形势、政策热点、群众关注焦点等内容进行独到深入的报导的集合,收录2020年9月4日到2022年10月26日经济日报“国际经济观察”专栏刊出的共100篇专栏文章。书中内容着眼于“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发展论、贡献论,建设国际经济领域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阵地,努力成为‘中国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文章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题准备则力求“详于志常,略于志异”,注重发掘国际经济运行中规律性的东西。文字力求不“打官腔”,不抄文件,不用晦涩的概念和拗口句子,也不用夸张的语句词藻一味迎合。
|
關於作者: |
连俊,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长期从事国际经济报道和国际评论工作。获评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多次获得经济日报十佳编辑荣誉。代表作品《“正本清源理性看·中美经贸摩擦”》系列报道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目錄:
|
“多数”利益不能被“少数”绑架? /?1
用对抗“保护”数据安全没有出路? /?3
单边主义没有任何出路? /?5
疫情冲击有多大,取决于如何应对? /?8
无视经济规律必受其咎? /?11
这个“全球唯一”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 /?13
就业成世界经济复苏“心病”? /?15
只有有效控制疫情? 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17
中国市场? 全球机遇? /?19
世界经济复苏离不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1
中国新发展格局的世界意义凸显? /?23
经济复苏需各国用好货币财政政策? /?25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趋势日显? /?27
英欧谈判为何久拖不决? /?30
欧美为何指责科技巨头对竞争构成威胁? /?33
英欧达成协议? 经济复苏仍存变数? /?35
用合作点亮世界经济复苏前景? /?38
新兴经济体亟待修补债务风险“短板”? /?41
谁为美国巨额经济救助计划“埋单”? /?43
美国经济会不会再被疫情“绊倒”? /?46
全球资产价格回调风险提升? /?48
美国贸易逆差创新高意味着什么? /?50
推进多边合作不应只是口号和说辞? /?53
美国资本市场何以草木皆兵? /?55
美国巨额救助计划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57
中美间积极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60
全球贸易运输通道需要“安全备份”? /?63
美式复苏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65
处理福岛核污水不能让世界埋单? /?67
控制疫情仍是世界经济复苏关键? /?70
美股走势难辨经济晴雨? /?72
欧美施策促增长重于稳通胀? /?74
虚拟货币震荡警示全球流动性泛滥风险? /?77
疫情对全球复苏的威胁远未消退? /?79
美国超宽松政策进退维谷? /?81
美国以“躺平”面对通胀风险? /?83
变异毒株成经济复苏最棘手难题? /?86
发展中国家遭受通胀和疫情双重煎熬? /?88
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90
英国全面解封或带来巨大风险? /?92
美联储被通胀压力逼到墙角? /?94
欧美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傲慢与偏见? /?97
疫情控不住? 经济起不来? /?100
曲解“与病毒共存”代价沉重? /?102
严防疫情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更紧密? /?104
美联储年内缩减购债变数不小? /?106
“向东看”仍是欧洲经济最优解? /?109
万亿美元“扶”不起美就业数据? /?111
全球制造业复苏被多重因素“卡脖子”? /?113
美国解决债务上限悬念不大? /?116
多国“带病”解封犹如赌博? /?119
疫情后遗症在美国浮出水面? /?122
南北鸿沟扩大伤害世界经济? /?125
疫情再度反弹给欧洲出难题? /?128
欧洲喜忧参半? 美国左右为难? /?131
英法渔业纷争是脱欧后遗症? /?133
疫情面前难有第三条路? /?135
新型变异毒株戳中欧美市场? /?138
美联储表态对市场影响不大? /?141
通胀问题让美国头疼? /?144
世界经济“痛”中前行? /?147
当务之急是提振复苏信心? /?149
欧洲慎言加息能坚持多久? /?151
决心加息后美联储如同“走钢丝”? /?153
美国解决供给侧难题有心无力? /?156
欧洲经济稳定复苏面临多重考验? /?159
全球竭力对冲美加息风险? /?161
全球供应链瓶颈缓解有待时日? /?164
乌克兰局势推升全球经济复苏变数? /?167
对美亦步亦趋将给欧洲带来伤害? /?170
美联储加息名遏通胀实撑美元? /?173
发达经济体对美加息各怀心思? /?176
欧洲经济突围需要“向东看”? /?179
“去美元化”触碰美国心病? /?182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多考验? /?185
通胀压力掀动全球加息潮? /?187
G20 宏观政策协调机制面临考验? /?190
美欧经济下滑引发滞胀担忧? /?192
RCEP 巩固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195
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提升? /?198
以务实合作提振复苏信心? /?200
美国误判通胀走势的警示? /?202
美欧收紧货币政策推升全球债务风险? /?205
提振多边贸易体制信心? /?208
谁为美货币政策加速收紧埋单? /?210
欧债危机会不会再度来袭? /?213
以发展与合作提升经济复苏确定性? /?215
美国经济技术性衰退风险上升? /?217
欧洲高负债国家如何面对加息? /?220
美国遏制通胀代价越来越高? /?223
新兴市场国家饱受美加息困扰? /?226
极端高温让欧洲经济祸不单行? /?229
新冠疫情仍在严重拖累全球经济? /?232
对欧洲碳中和的考验刚刚开始? /?235
俄欧“斗气”或放大欧洲债务风险? /?237
欧美央行为经济衰退“打预防针”? /?240
高通胀对欧美消费需求抑制加大? /?243
美激进加息究竟能不能遏通胀? /?246
多机构示警全球经济可能衰退? /?249
欧洲主权债务风险显著上升? /?252
后? 记? /?255
|
內容試閱:
|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经济日报创刊 40 年来,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忠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了经济跨越、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40 年来,经济日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在弘扬传统中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在改进报道中不断讲好中国
故事。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升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多年来,经济日报社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为记者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创造空间
近两年,我们为 12 名青年记者同时开设个人言论专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这在中央党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界都是不多见的。我们遴选的这批记者拥有多年跑口经验,既具备研究素养,又有大众化传播才华,陆续开设《每周经济观察》《国际经济观察》《忠阳车评》《三农瞭望》《粮食大事》《市场监管》《香江观察》《财金视野》《科创之声》《房地产周评》《能源广角》《文体市场面面观》等 12 个固定评论专栏。这些专栏具有个人风格和专业特色,其针对社会现象和舆论热点的立场表达,是对编辑部文章、社论、评论员文章
等重要评论的补充和延伸,满足了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放大主流观点、凸显经济特色起到了独特作用。
目前,经济日报已构建起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一版“金观平”文章、12 名青年记者个人专栏、时评版以及“头条热评”等组成的评论传播矩阵,“评论立报”的格局初步形成,并与“调研兴报”“理论强报”“开门办报”一起,成为推动经济日报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在新闻越来越难以实现“独家”的前提下,立论就是立报之本,要以权威观点、独到视角和理性分析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实践证明,无论媒体生态如何变化,无论传播方式如何迭代,一篇有思想、有温度又兼具良好阅读体验的评论文章,一个集“颜值”“言值”和“研值”于一体的评论专栏,其本身就是闪光、有力且自带流量的。
一批评论专栏能赢得受众、成为品牌,是与专栏记者的努力分不开的,是与同志们悉心培养、全力推动分不开的。在我看来,尊重才华,尊重个性,给年轻同志开专栏,既是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有力举措,也是培养优秀新闻人才队伍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报社成就着记者,记者也在成就着报社,二者是共生共荣、一同成长的发展共同体。
总体看,12 个个人专栏评论时效性强、热点抓得准,兼具了高度、深度和广度等特点,但也要看到,因为多种因素制约,这些专栏文章还存在不足。差距是潜力也是动力,青年记者要继续在实践中增强“四力”,既要掌握好信息的第一发布权,也要掌握好第一解释权,守好新闻舆论阵地,引导好社会预期。
以笔为犁千秋业,只在承前启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郑庆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