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全媒体情境下的“知识鸿沟”问题研究——一种基于质性研究方法的考察

書城自編碼: 38181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刘晖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84222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4
《 新媒体运营教程(新时代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
+

NT$ 352
《 南周评论写作课:怎样表达一个观点 》
+

NT$ 450
《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
+

NT$ 429
《 新闻采访十讲 》
+

NT$ 347
《 无物之阵:多维视角下的媒介暴力与性别公正 》
+

NT$ 184
《 转型:数字传播技术变革中的新闻创新—澎湃新闻案例研究 》
編輯推薦:
本书把“知识”界定为主观知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以认知框架理论为基础,同时借用媒介素养论所界定的认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体用户对近两年不同性质的媒体议题形成认知的方式。
內容簡介:
本书研究了社交媒体时代以教育程度分野的不同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与主流的“知识鸿沟”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知识”界定为主观知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以认知框架理论为基础,同时借用媒介素养论所界定的认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体用户对近两年不同性质的媒体议题形成认知的方式。本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受访者能够使用更加高级的认知工具,对媒体议题构建更加复杂的认知框架。大多低教育程度受访者仅仅使用较低级的认知工具,且多构建简单的认知框架。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均采用相关性检索、分段式检索等模式来加工介质化讯息。其中,采用直接对应模式、多种整合等模式处理介质化讯息可以凸显较高与较低教育程度受访者之间的知识差距。本研究还考察了教育程度之外的变量对知识差距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人际传播因素对“知沟”的形成受制于媒体传播,效果非常有限。个人的直接经历对受访者理解某些新闻议题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信息控制因素是导致较高教育程度与对新闻感兴趣群体与两组低教育程度群体针对敏感议题产生知 识差距的重要因素。此外,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也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知识差距的显著体现。根据这些发现,本研究在结尾部分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认为缩小不同教育程度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应该从丰富较低教育程度群体的认知框架入手。
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意义之一是对当前“知沟”研究理论的创新,即把受众的媒介素养有机地融入“知沟”研究,为我国学界对“知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另一个意义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当前,海外主流的“知沟”研究属于量性研究,我国也有少数相关的量性研究。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知沟”问题,为传播学界研究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本研究是实证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知识传播战略,提升低教育程度群体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刘晖,毕业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并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作者在国内外SCI与CSSCI期刊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得很高的阅读率与转引率,多篇论文获得奖励。作者担任文化与传播学院硕导,同时受聘并担任泰国格乐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作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英文刊)翻译,该刊多篇学术论文(汉译英)译文在Routeledge 出版,同时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外社会科学》翻译(英译汉)。主要研究领域有:传媒教育、国际传播、媒体效果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从“知识鸿沟”到“数字鸿沟”——海外“知识鸿沟”研究概览
一、“知沟”假设问世前的相关研究
二、“知沟”假设的问世与核心要点
三、针对传统媒体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四、网络情境下的“知沟”假设研究
第二章我国学界对“知沟”的研究
一、我国学界针对“知识鸿沟”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为缩小知识鸿沟所做的努力
三、我国学界对传统媒体与“知识鸿沟”关系的研究
四、我国学界对数字媒体与“知沟”关系的研究
五、对我国学界关于“知沟”研究的思考
六、未来我国学界针对“知沟”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全媒体、媒体融合与媒介素养
一、全媒体的来历与内涵
二、媒体融合的出现与发展
三、媒介素养与“知沟”
第四章影响“知沟”形成的若干因素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一、强媒体效果论与弱媒体效果论
二、培养理论
三、媒介依附论
四、媒体信息的构建——框架理论
五、认知框架(认知基膜)
六、人际传播的效用
七、直接经历变量
第五章媒体传播议题研究
一、媒体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平台数据截取的相关问题
三、网络空间的话语特点
四、新浪微博平台关于转基因话语的文本分析
五、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国梦”话语的文本分析
六、新浪微博平台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话语分析
七、新浪微博平台关于雾霾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两项基于控制实验法的“知沟”研究
二、“知沟”研究中引入质性研究法的必要性
三、研究设计
四、受访者的简要描述
第七章媒介的使用特点与认知框架的构建方式
一、受访者的媒体使用特点与动机
二、采用认知框架理论研究“知沟”的合理性
三、受访者关注的媒体议题
四、对认知框架的测量
五、受访者对媒体议题的认知框架
六、“事实性”知识的差距情况
七、认知框架的缺失与认知框架的转变
八、个性化议题的认知框架
第八章媒介信息的处理模式
一、基于认知框架的思维模式
二、信息控制与知识差距
三、人际传播、参照群体与知识差距
四、直接经历与知识差距
第九章总结与建议
附录一采访提纲
附录二波特所界定的媒介素养的七种技能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研究在数字媒体时代公众对近两年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认知情况,并据此考察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简称“知沟”)以及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出于研究便利的需要,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收集数据,将抽样对象设定为北京地区的常住居民。
学者们研究“知沟”面临的首要问题与难题是对“社会经济地位”和“知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界定。虽然“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程度的不同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地位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把“社会经济地位”概念化为个人的“教育程度”似乎成为“知沟”学者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对于“知识”的界定着实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知沟”学者对“知识”内涵的不同界定会直接影响到对“知沟”测量的实际结果(详见本书第一章的论述)。目前,海外绝大多数“知沟”研究把“知识”界定为客观性的知识。但也有学者指出,把对客观性的知识考察结果作为评价“知沟”的标准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相当多的低教育程度群体尽管无法准确地对一些客观性的知识进行应答,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对很多问题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据此,有些学者提出,在“知沟”研究中应把“知识”界定为“主观知识”。这就使“知沟”研究距离本课题所设定的质性研究方案更接近了一步。
本研究有两个显著的创新点。第一个创新点体现在研究方法层面。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外几乎没有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知沟”的成果。目前,海外的“知沟”研究以量性研究为主,侧重对受访者“事实性”知识的测量,数据的采集方式以问卷法为主。也有少量“知沟”研究采用控制实验法,实验法主要是考察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试者针对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兴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受试者心跳的速度、瞳孔的变化等(详见本书第一章与第六章)。本研究采用质性法研究“知沟”,是对当前“知沟”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该方法主要考察受访者对介质化信息加工与理解的方式,这是“知沟”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知沟”学者对此持续关注。这一点与本研究承担者最初的构想有些不同。因为本研究主持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当然也是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属正常,符合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
第二个创新点是对“知沟”理论的丰富与创新。与绝大多数“知沟”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媒介素养论、认知框架理论与“知沟”理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经典的“知沟”理论内涵。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一个认知框架,即一套既有的知识体系(preexisting knowledge system)。这套既有的认知框架影响着我们对新事物与新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如果媒体构建的新闻报道框架与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框架吻合,则媒体信息容易被我们接受,媒体传播才可以对目标受众产生影响效果。如果媒体所构建的框架与我们大脑中的认知框架发生对立,媒体传播便失去了影响力。道理很简单,任何人在面对新的事物时,都会倾向于保护与依赖自己的既有观念,排斥与自己既有观念不同的新信息,因为改变一个人既有的认知框架往往是有难度的,也是需要时间的。无论媒体框架与人们既有的认知框架是否吻合,人们都会依赖自己的认知框架来对介质化信息进行解释并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每个人对媒体资讯进行理解与认知的方式体现出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虽然众多媒介素养学者与从事媒介素养研究的机构对该理论的解释有所不同,但这些学者都认为公民的媒介素养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具备对媒体传播的资讯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理解的能力,而非被动地吸收媒体传播的信息。我们对新闻资讯进行思考与理解所依赖的认知工具有多种,既有简单的认知工具,如分析、评估,也有复杂的认知工具,如归纳、演绎、综合与抽象化(详见本书第三章与第四章)。本研究的结论是,人们对介质化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之间的知识差距。
本研究的难点同样体现在该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层面。这是因为,本研究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经典的“知沟”理论在“知沟”学界毕竟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研究者内心不可避免地有些忐忑。对于承担该项研究的负责人来说,这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创新点,非常值得国内外同行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质性研究法与量性研究法各有优缺点,它们分属不同的流派。量性研究追求研究对象的广度,但缺乏深度。质性研究追求对访谈数据的深挖,故具有深度,却缺乏广度,研究发现当然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没有完美的研究方法。至于一项研究应该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这需要看研究者的理论构建以及研究本身所追求的目标。该研究整合了媒介素养论、认知框架论与“知沟”理论。而考察受访者的媒介素养、认知框架、对认知工具的使用以及最终所构建的知识的复杂程度,采用质性研究法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详见本书第三章与第六章)。一般而言,采用质性法研究抓取数据需要访谈20~50人,或者60人不等。也有一些研究把访谈数量设定为10~20人。本研究的承担者访谈了40人,排除访谈数据不佳的受访者,最终把34人的访谈记录作为该研究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实施访谈的样本规模符合质性研究的标准。
本研究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分别对海外与我国的“知沟”研究进行文献综评。用两个章节的篇幅进行相关的文献研究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有对既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方可把握当前“知沟”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空白点,并可据此展开创新性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知沟”研究在方式方法与理论构建上与海外“知沟”学界尚有一定的差距,故本研究所依赖的研究文献多为英文文献,希望此举能够为我国的“知沟”学界介绍一些海外研究成果。关于质性研究法的介绍,我国已经翻译出版了为数不少的译著,我国学者也撰写过一些质性研究方法的专著。本研究所采用的质性研究法,基本是依照哈丁(Harding)(2013)\\[1\\]与施赖埃尔(Schreier)(2012)\\[2\\]所著教材中设定的研究步骤进行的。
本研究团队特别感谢评审专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审阅本研究成果。评审专家在一审过程中以极其认真的态度研读了该成果,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意见,该研究作者表示由衷的感激。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1)初稿有七章,修改后的版本增加了一章,所增加的章节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作者对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做了局部改进。对第五章到第八章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与增补。(2)修改了初稿中论证与表述不符合逻辑之处。(3)增加了一些对目标对象的访谈内容,使样本具有更多不同的特点,也使访谈信息更加丰富。(4)虽然本研究的初衷是立足于首都并服务于首都,但研究的发现也具有普遍适用性。(5)作者努力做到使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更加完善,充分体现对“知沟”理论研究的创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