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全彩印刷图文精美内容独创极具借鉴意义体系经实践检验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于汽车人机交互的评价方法,旨在减少驾驶分心,降低操作负荷,优化体验设计,提升用户价值。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及其评价的现状与挑战,指出行业中需要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可量化的汽车人机交互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第二部分是对评价指标的全面阐释与深度讨论。其中,第4章介绍了7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由来。第5~7章介绍了3个理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有用性、安全性、高效性。第8~11章介绍了4个感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认知、智能、价值、审美。第三部分介绍了该套人机交互评价体系在汽车研发流程中的应用,包括实际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测试评价与真实的产品研发流程相融合,实现高效的设计迭代。本书适合智能座舱及人机交互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方向技术人员及车辆工程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目錄:
|
前言第1章人机交互是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11.1人机交互与汽车人机交互11.1.1什么是人机交互11.1.2什么是汽车人机交互11.2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过程31.2.1发展历史31.2.2主流产品形态51.2.3未来发展趋势71.3我国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动力71.3.1政策支持71.3.2我国车企赶超的机遇81.3.3用户对体验的需求9第2章汽车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概况102.1汽车人机交互评价的发展102.1.1汽车人因工程102.1.2可用性评价122.2汽车人机交互测试方法132.2.1驾驶次任务测试132.2.2实车驾驶模拟台架172.2.3眼动仪18第3章汽车人机交互评价体系的结构213.1汽车人机交互评价的挑战213.2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的结构233.2.1交互任务233.2.2交互模态263.2.3评价指标283.2.4评价条目293.3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的优势30第4章汽车人机交互评价指标的产生334.1汽车人机交互的设计目标334.1.1功能性334.1.2可用性354.1.3可想象性384.2评价指标体系424.2.1理性指标434.2.2感性指标454.3评价指标的关联与定位474.3.1理性指标与感性指标474.3.2主观性较强的指标474.3.3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48第5章有用性505.1发展与形成505.2评价指标515.2.1功能支持515.2.2任务成功率565.2.3可触及性575.2.4稳定性595.2.5模态增强615.3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625.3.1产品定位与设计策略625.3.2触屏的局限性645.3.3按键的发展66第6章安全性686.1发展与形成686.1.1驾驶安全与驾驶次任务686.1.2驾驶分心的类别及影响696.2评价指标706.2.1驾驶保持706.2.2突发事件响应736.2.3视线偏移746.2.4功能限制766.3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766.3.1中控屏触摸776.3.2按键806.3.3语音控制82第7章高效性847.1发展与形成847.2评价指标857.2.1任务时间857.2.2操作复杂度867.3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917.3.1典型交互模态的对比917.3.2高效性与安全性的关系937.3.3交互模态的选择建议94第8章认知968.1发展与形成968.2评价指标998.2.1逻辑结构998.2.2元素可见性1028.2.3元素可理解性1048.2.4元素可记忆性1108.2.5系统反馈1128.3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1148.3.1交互层级结构的趋势1148.3.2元素尺寸与美观性1168.3.3易学性是否重要117第9章智能1199.1发展趋势1199.1.1智能的定义1199.1.2汽车座舱是智能化的佳载体1209.2评价指标1239.2.1理解力1239.2.2功能智能1249.2.3场景智能127第10章价值13310.1文化与价值13310.1.1文化对汽车体验设计的影响13310.1.2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13510.1.3霍夫斯泰德6D文化模型13610.2智能汽车用户的典型价值13910.2.1陪伴14010.2.2荣耀14410.2.3惊喜14610.2.4安心可靠14810.3文化研究对汽车国际化战略的意义151第11章审美15311.1发展与形成15311.1.1界面设计中的审美15311.1.2审美的评价15511.2主要审美风格15711.2.1豪华感15711.2.2简约16011.2.3科技感16111.2.4温度164第12章评价体系在研发流程中的应用16712.1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的使用16712.1.1评价条目分布建议16712.1.2多种交互模态得分的处理方法16912.1.3评价体系的局限性17012.2伴随研发全流程的测试评价17112.2.1概念定义阶段17212.2.2交互设计/界面设计阶段17412.2.3样件/原型车验证阶段17612.2.4量产车对标阶段17612.3如何避免“假装”数字化17712.4汽车体验评价的未来拓展方向178附录关键词语中英文对照表180参考文献183
|
內容試閱:
|
我们正在见证汽车产业1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改变了汽车基本的工作原理,电池和电机成为汽车的技术核心,而内燃机与变速器则光芒不再。智能化改变了汽车价值的判断逻辑,软件和体验支撑起了新一代汽车的价值,而功能与配置的数量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着汽车产业的变革。汽车人机交互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了这场变革的聚光灯下。汽车人机交互在中国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智能汽车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手机等智能产品的普及为汽车智能体验培养了用户习惯,新势力汽车品牌的快速壮大催生了敏捷高效的人机交互开发与迭代方法。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上拥有完整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超过80%,领先全球。海上的航船需要灯塔指引方向。中国汽车人机交互发展的灯塔是什么?国外汽车企业不再是我们的灯塔。中国汽车人机交互的体验水平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传统国际汽车品牌,中国产品反过来成为国外品牌的学习对象。智能手机不再是我们的灯塔。智能汽车在学习了手机的交互方式和应用生态之后,又要面临减少驾驶分心、适应用车场景、打造沉浸空间等新的挑战,但智能手机并没有应对这些新挑战的经验。所以,能够指引中国汽车人机交互发展的灯塔只有一个,就是方法本身。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业都处在行业追随者的位置,学习领先者就是高效的研发方法。但在人机交互领域,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领先者,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正向研发方法,摆脱“创意有余、章法不足”的困境。我们需要产品定义方法来推演下一代产品的形态,需要场景研究方法来定位用户体验流程中的痛点,需要交互设计方法来满足用户的审美与价值取向,需要软件开发方法来实现高效的OTA升级迭代,也需要人机交互评价方法来寻找产品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书聚焦于汽车人机交互的评价方法,旨在减少驾驶分心,降低操作负荷,优化体验设计,提升用户价值。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3章,主要介绍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及其评价的现状与挑战,指出行业中需要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可量化的汽车人机交互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三维正交评价体系。该结构的评价体系将所有评价条目纳入由交互任务、交互模态、评价指标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矩阵之中,在评价汽车人机交互这一复杂系统时,做到了无遗漏、不重叠、可拓展。第二部分是第4~11章,是对评价指标的全面阐释与深度讨论。其中,第4章介绍了7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由来。第5~7章介绍了3个理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有用性、安全性、高效性。每一章都针对一个一级评价指标,介绍相关理论的发展,阐释所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车辆的测试经验对人机交互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展开讨论。第7章的后面还对各类交互任务所应匹配的交互模态给出了详细的建议。第8~11章介绍了4个感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认知、智能、价值、审美。其中,价值与审美是两个非常主观的指标,在以往的研究中很难被纳入标准化的评价流程。本书基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理论将中国用户的普遍价值进行了归纳,基于界面设计中象征手法的研究将汽车人机交互的典型审美取向进行了整理,使这两个主观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评价的标准化。第三部分是第12章,介绍了该套人机交互评价体系在汽车研发流程中的应用,包括实际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测试评价与真实的产品研发流程相融合,实现高效的设计迭代。人车关系实验室(HVR Lab)团队长期专注于汽车人机交互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团队开始了针对座舱内功能的用户访谈研究。2014年,团队与PSA集团共同利用可自定义的模拟驾驶座舱进行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探索汽车人机交互的未来趋势。那时,人机交互在中国的汽车行业中尚不被重视,大多数汽车企业没有专门负责人机交互的部门,可用性测试的概念在行业内也鲜有人知。来自PSA法国的人机交互研究与测试方法让我们受益良多。2018年,团队开发出了面向量产车型人机交互的评价体系与测试方法,与斑马智行合作对市场上十余款优秀的产品进行了全面测评,并公开发布了测试结果。同年,上海啄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AMMI)成立,全面推进智能座舱研究与人机交互评价的产业化。这套评价体系经过近5年的持续发展,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成为本书所介绍的汽车人机交互评价方法。在这套评价方法的开发过程中,一些来自汽车产业的合作伙伴给了我们许多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方法打磨得日渐成熟,包括保时捷中国、PSA集团、斑马智行、上汽大众、大众汽车中国、宝马中国、长城汽车等。此外,一些海外专家在非汽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也为这套方法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特别是美国的Aaron Marcus教授和葡萄牙的Paulo Finuras教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啄一智能(AMMI)与人车关系实验室(HVR Lab)的许多同事都参与了这套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对本书的撰写做出了贡献。其中,刘大川、陆金、王小斌、胡芬等深度参与了评价体系的构建。陆金参与了第8章、第11章内容的整理与校对。目前,中国汽车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汽车企业、行业协会、学术组织、测评机构都将目光聚焦于此。啄一智能(AMMI)与人车关系实验室(HVR Lab)作为该领域研究团队之一,正在不断推进这套评价体系在产业中的应用。目前,基于此评价体系的中国汽研(CAERI)“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测试认证已经开始执行。基于此评价体系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测试评价规程》已经制定完成,即将发布。未来,团队也将在研究领域进一步探索,为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智能座舱开发书系”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书籍。希望这些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能够帮助中国汽车人机交互朝着更加有序、创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龚在研,马钧2022年12月,于上海特别提示:本书附带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博士三次在线课程,分别是“汽车人机交互评价体系概况”“汽车人机交互安全性的评价”“汽车人机交互文化与价值的评价”,总长约150分钟。获取方式:通过封底“刮刮卡”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