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1.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本书立足之江实验室的探索经验,积极探索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
2.本书从历史演进视角全面梳理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过程,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定位、创新路径做出了系统阐释,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相关理论方法,构建出新型研发机构的分类绩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数。
3.书中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做出研判,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和建议,为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视角切入,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发轫,分析了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土壤,提出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内涵、核心特征及分类,剖析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演变历程、发展现状、政策环境及创新路径,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新型科研机构及典型案例的具体实践,并以之江实验室为案例分析其创新发展路径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本书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生态位的分类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關於作者: |
朱世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之江实验室主任、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专家组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在理论体系、重大应用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特别是以智能计算推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获省部级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组织并参与出版《探路智慧社会——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等多部专著。孙韶阳管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之江实验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等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6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及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创新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撰写书籍1部。金铭管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人才政策、决策心理等领域相关研究,现在之江实验室从事科技战略与创新政策研究工作。曾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地方资政类项目10余项,已在《中国行政管理》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第一篇 万木争春 创新浪潮中的新型研发机构
第一章 何以而生 嵌入国家创新体系演变历程
第一节 多元视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行为主体的协同互动
三、先进国家创新体系特征
第二节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构
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构历程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瓶颈与困境
三、新时期国家创新的新方向
第三节 迈向新时期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
二、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
三、新时期创新主体的发展趋向
第二章 内涵定位 作为创新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第一节 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内涵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
二、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的流变
第二节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现实土壤
一、科技体制改革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二、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定位
第三节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二、更加注重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三、更加注重与创新链上下游的有机衔接
四、更加注重面向成果的体制机制设计
五、更加注重与国际国内研发力量的开放合作
第四节 新型研发机构的分类
一、依据建设主体的分类
二、依据机构性质的分类
三、依据机构经营模式的分类
四、依据机构功能的分类
第三章 沿革之路 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繁荣
第一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孕育期:改革东风中“悄然生根”(1995年及以前)
二、萌芽期:地方求索中“破土而出”(1996-2009年)
三、探索期:互相借鉴中“枝蔓横生”(2010-2014年)
四、发展期:创新驱动下“欣欣向荣”(2015-2018年)
五、成熟期:科学春天里“万物生辉”(201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与布局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进展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
三、新型研发机构的治理模式
四、新型研发机构的业务范围
第三节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环境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条件
三、新型研发机构的考核与激励
第二篇 上下求索 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实践
第四章 理论探源 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从创新理论看组织创新
一、创新理论概述
二、创新理论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意识创新
第二节 解构组织创新
一、何为组织创新
二、组织创新的类型
三、组织创新的驱动因素
第三节 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创新类型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路径
第五章 他山之石 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经验
第一节 国外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探索
一、国外典型科研机构组织模式
二、新时期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探索
三、国外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实践
一、典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案例
二、新型研发机构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
三、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存在的典型问题
第六章 案例解构 之江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实践
第一节 基于系统论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理框架
第二节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案例选取
一、案例选取条件
二、之江实验室的成立背景与发展现状
第三节 之江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组建本体
二、优化内部管理与科研组织结构
三、以主任负责制为核心开展战略决策
四、聚集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要素存量
五、采用符合发展规律的科研攻关和管理模式
六、创新机制体制形成系统调节回路
七、嵌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篇 玉尺量才 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
第七章 立柱架梁 适应新导向的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一、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的五种理论模型
二、既有模型的适用性
第二节 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二、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探索
第三节 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的模型构建
一、基于结构-功能视角的分类评价框架
二、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框架的合理性
第八章 破立并举 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通用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维度模型
三、通用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德尔菲法的原理与操作
二、通用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三、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遴选
第三节 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数
一、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二、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
三、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
四、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绩效评价指数的合成应用
第四篇 如日方升 新型研发机构的未来展望
第九章 鉴往知来 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当前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第二节 未来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遵循规律,适应变化,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社会各界对此类机构抱有不同认知、不同期待、不同评述。大体上,人们主要关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成立这么多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到底新在何处?新机构如何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些机构的发展模式实际成效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边实践、边探索、边讨论、边完善应该有助于更多人共同努力,更好地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基于此,我们从自身的实践中,分析、总结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我结合自己从三人起步直至带领之江实验室全体员工近五年艰难创业的体会,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序。
一是科研机构肩负的社会责任。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背后几乎都有科技作为支撑。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再到未来智能社会,无一不是技术和生产力推动的结果。如今,有一个趋势更加明显,那就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越来越高,时效性也越来越强。由于现代科技的方向和领域几乎已经到了广无边际的程度,任何方向的重大突破都可能对社会产生变革性影响,甚至影响人类发展的走向。而科技创新往往又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因此从逻辑上说,科技发展引发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有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很多人从哲学角度对科技创新保持警惕的原因。从这个层面看,科技创新的主体——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哲学、道义方面的责任。这份责任对从事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机构而言就更重一些,因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关联度高、耦合度强。正因如此,科研机构,特别是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二是科技发展规律和科研范式的变化。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科学与技术合体,称为科技。要看清科技发展规律,需要把科技分解为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科学在于“格物致知”,发现、认识、理解并解释事物运行发展的内生规律;技术则是利用科学原理或人类经验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广义上,技术也是科学的构成,是科学更接近物质的部分。狭义上,两者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联系,但科学和技术具有不同特质,而且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有着很不一样的规律。如何看清楚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与每个科研机构的自身定位和职责目标以及所要采取的机制做法密切相关。科学与技术是一种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一定是基于科学原理的,而科学发现又往往依赖于技术方法和工程能力支持,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工程和装备支撑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从这个角度看,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极像“鸡与蛋”的关系。
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四个趋势是显著的,需要很好地把握:第一,科技发展呈现一定高潮-低谷的周期性,周期的长短并不完全一致。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预计这个周期也许会持续一个世纪以上;第二,交叉领域成为科技重大突破的热点,这一现象从20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至今仍在持续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第三,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在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技术转化为应用的链路明显变得更短,推广的便捷程度与以往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技术影响社会的程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这就需要科研机构更多地去思考和寻找更加有益的科研活动;第四,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科学的持续发展,科研的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计算和高性能仿真成为重要的科研手段,这就需要科研团队的构建更多元化,科研机构的条件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数字能力。
对一个新型研发机构而言,定位明确,目标才能明确,路径也才能更加合理。科研机构的主要定位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或是综合业务开展,其目标的规划周期、评价方法、社会期待以及投入保障的机制都会有所不同。
三是科研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问题。科学研究没有恒定的模式,但宏观上却有共性的规律。上面所说的这些新的变化趋势对传统科研机构形成重大挑战,因为我们的科研方式方法和组织模式也需要与新的规律相适应。另外,为适应新规律,我们对科研机构创新质效的评估方法、对科研人员的使用和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都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举措。
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优化调整下的时代产物,紧密对接国家的科技创新需求,具有生长快、体制活、链路广等先天优势。历经二十余年的实践摸索,新型研发机构已在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全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傲人成绩。但任何创新的收益和风险都是相对的,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也不是一片坦途,会面临诸多挑战。未来要实现新型研发机构从科技创新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进阶转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把握好科学与技术的动态演化关系,需要跨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魔鬼之河”、应用研究与商业化的“死亡之谷”、产品化与商业化的“达尔文之海”。新型研发机构自诞生起便肩负着助力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需要克服科学与技术相脱节的困难和障碍。这意味着任何机构不应局限在从事单一链路的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工作,只有加强与相邻链路环节的创新合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从而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突破。
第二,更加明确以功能定位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在某些环节和专业领域塑造长板优势。尽管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已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但现实中众多速成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也未厘清自身的创新动力机制,相比于长远发展反而追逐短期利好,导致功能定位泛化,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新型研发机构总体布局中有序做好顶层设计是更好地释放其创新效能的前置步骤。
第三,保护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边界和权限,做到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一直被视作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禁锢”的重要抓手。从既有实践来看,这些体制机制创新是否真正落地尚有疑问。事实上,囿于各项管理评价办法的缺失,“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既有“新”的光环,又有“新”的尴尬。在科研管理、人才“引育用留”、组织运行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依然难以纳入现行管理框架,不少机构甚至存在“新瓶装旧酒”之嫌。如果创新的权限得不到保护,那么创新与逾矩就在毫厘之间。明晰体制机制创新的边界和权限,这对于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良性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探索。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保持战略定力才能站得稳、立得住、走得远。
之江实验室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四年多来深耕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也在先行先试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本书为引,希望我们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些观察和审思能够为同行共享,也希望得到同行更多指点,共同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
朱世强
之江实验室主任
|
|